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改造山河的華章——新中國成立60年水利事業巡禮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8月18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8月18日電(記者姚潤豐、葛如江、王春雨)一座座“長虹”淩空飛躍,一條條“巨龍”逶迤向前,一片片綠洲奇跡般誕生,一個個民生水利工程潤澤山峁……新中國成立60年來,掌握了命運的中國人民以空前的力度重整祖國萬里河山。在徹底告別了舊中國水系紊亂、堤防殘破不堪江河狀況的同時,中國的治水思路實現了從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可持續發展水利的重大轉變。

    改造山河的雄奇華章——新中國成立60年水利事業發展巡禮。這是江水正通過三峽工程泄洪壩下泄(攝于2004年7月6日)。一座座“長虹”淩空飛躍,一條條“巨龍”逶迤向前,一片片綠洲奇跡般誕生,一個個民生水利工程潤澤山峁……新中國成立60年來,掌握了命運的中國人民以空前的力度重整祖國萬里河山。在徹底告別了舊中國水系紊亂、堤防殘破不堪江河狀況的同時,中國的治水思路實現了從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可持續發展水利的重大轉變。新華社發

    善治國者之基:60年來,國家投入上萬億元開展大規模水利建設,一項項水利重點工程為時代的發展書寫了濃墨重彩的篇章,成為促進國家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成為造福人民群眾的歷史豐碑

    新中國成立以前,偌大的國土上只有22座大中型水庫和一些塘壩、小型水庫,江河堤防只有4.2萬公里,幾乎所有的江河都缺乏控制性工程。

    興水利、除水害,歷來是安民興邦的大計。“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防範水患任何時候都不能鬆懈,興修水利任何時候都不能鬆勁”……新中國成立60年來,黨和政府把水利建設放在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的重要地位,一個嶄新的時代孕育了一大批經典水利工程:

    三峽水利樞紐工程——迄今為止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利樞紐,可以使長江荊江段防洪標準達到100年一遇,水電站年平均發電量達847億千瓦時,年通航能力提高四五倍。

    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可大大緩解花園口以下的防洪壓力,使黃河下游防洪標準從原來約60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基本解除黃河下游淩汛的威脅,同時,有效減少泥沙淤積,發揮供水、灌溉和生態修復等作用。

    南水北調工程——作為優化我國水資源配置的重大戰略性基礎設施,將有效解決北方水資源嚴重短缺問題,實現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水資源的合理配置,統籌規劃調水區和受水區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中華大地可形成“四橫三縱、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水資源配置格局。

    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這個淮河中游最大水利樞紐的建成,結束了淮河中游無防洪控制性工程的歷史,實現了沿淮人民的百年夙願和幾代治淮人的“世紀夢想”,標誌著淮河流域整體防洪保安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

    大型綜合性水利樞紐工程是科學防控洪水和調度配置水資源的重要手段,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標誌和象徵。如今,在曾經桀驁不馴的大江大河兩岸,矗立起濃蔭覆蓋的“萬里長城”。上百條巨龍似的新開運河正按照人們的需要吞波吐浪,把洪澇之災變成了灌溉和舟楫之利。

    水利部部長陳雷介紹,截至目前,全國已建成各類水庫8.6萬座,堤防長度28.69萬公里,大江大河主要河段已基本具備了防禦新中國成立以來發生的最大洪水的能力。全國639座有防洪任務的大、中、小型城市,有近299座通過防洪工程建設達到設防標準。1949年以來,全國防洪減災直接經濟效益累計達3.93萬億元,減淹耕地1.6億公頃,年均減免糧食損失1029萬噸。

這是小浪底水庫進行調水調沙時開閘放水的壯觀場面(2002年6月攝)。新華社發

    治水方略之變:60年來,從“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轉變”到“給水以出路,人才有出路”,從工程水利、資源水利到生態水利、可持續發展水利,折射了新中國在實踐中尊重自然、認識規律、與時俱進的治水方略之變

    大禹改鯀的“壅堵”為“疏導”;李冰父子“深淘灘,低作堰”,“遇灣截角,逢正抽心”……翻開中國治水史冊,凡興水為利者,大都遵循自然規律,走人與自然和諧之路。

    時空分佈不均,洪澇災害頻發,我國是世界上治水難度最大的國家。伴隨著新中國成長的步伐,以日益增強的綜合國力為後盾,以科學的治水方針為指導,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水利工作者對治水思路開始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實踐:

    新中國成立之初,在“蓄泄兼籌”“統籌兼顧”“除害與興利相結合”“治標與治本相結合”的治水方略指引下,治淮工程、長江荊江分洪工程、官廳水庫、三門峽水利樞紐等一批重要水利設施相繼興建。

    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類對水的浪費、污染、掠奪,使得諸多地區缺水、缺安全之水已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並引發一系列生態與環境的惡化和生態鏈的斷裂。到了二十世紀末期,江河斷流,湖庫淤積;地下水超採,濕地退化;圍湖造地,侵佔河道;水污染頻發;沙塵暴肆虐——人水相爭導致的不和諧景象時有出現。

    實踐不停,思考不止。1999年以來,水利部門圍繞水資源可持續利用進行了思想解放大討論。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單純依靠修建水利工程根本無法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水資源提出的增量供給需求,必須樹立“大”的水資源觀,從工程水利向資源水利轉變,謀求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水利部總結吸取國內外治水經驗教訓,明確提出“治水必須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辯證關係”,“在防止水對人類侵害的同時,要特別注意防止人類對水的侵害,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是人類對水、對自然認識的理性昇華。

    在加強堤防建設的同時,一場大規模的平垸行洪、退田還湖(河)、退耕還林、移民建鎮工程在長江中下游付諸實施。這是一次水上“戰略大撤退”,是防洪工程建設思路的重要調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從向水進軍、與水爭地,自覺主動地轉變為大規模的退田還湖,給洪水以出路。

    人水相爭變成了人水和諧,人類在處理與水的關繫上邁出了理智的一步,不僅利用水、約束水,也善待水、珍惜水、節約水、保護水。

    在這一理念指導下,2000年起,9次對長期斷流的塔裏木河、黑河實施全流域統一調水,使塔裏木河和黑河下游瀕臨毀滅的綠洲生態重現勃勃生機;2001年起,連續從嫩江向扎龍濕地補水,使生態惡化的濕地逐漸恢復原有功能;2002年起實施引江濟太,探索通過水資源統一調度和優化配置進行水環境治理,激活太湖;2004年、2006年和2008年三次從黃河引水補給白洋淀,挽救了幾近乾涸的“華北明珠”。

淮河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全貌(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治水興國之要:60年來,加快實施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全力抓好農村飲水安全、加大水庫移民安置和後期扶持……作為改善民生、服務民生的重要支撐,“民生水利”正逐步實現百姓安康、人民幸福、社會穩定這個水利事業的發展目標

    7月中旬,大山深處連續旱了6年的甘肅省靖遠縣若笠鄉曹峴村,終於盼來了今年的頭一場雨。這麼旱的年份,70多歲的田德生老人也是頭回見到。不過,他和村民再不用像前幾年一樣擔心吃水了。擰開廚房水缸上方亮晃晃的水龍頭,清淩淩的水噴涌而出,田德生老人滿臉褶皺裏全是笑意。

    正是“水”讓若笠人過上了水靈靈的新生活,而依靠水利改變的,又豈止是一個若笠鄉呢!

    汩汩清流潤民生,座座豐碑保民生。新中國成立60年來,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為重點的“民生水利”事業突飛猛進,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灌區改造工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等工程接踵而至,中華大地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的農田灌溉面積只有標準很低的2.4億畝,以1952年9月新中國第一個大型電力灌溉工程——珥陵灌區正式開工建設為標誌,國家先後對393處大型灌區進行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年新增糧食生産能力92億公斤,增加節水能力105億立方米,全國農田有效灌溉面積擴大到8.77億畝。大規模的灌區建設和改造成為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喝上安全水是廣大農民生活狀況改善的重要標誌。60年來,我國累計解決了2.72億農村人口的飲水困難,到2004年底基本結束了我國農村嚴重缺乏飲用水的歷史。近年來,國家加大了投入,解決了1.65億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到2013年,將全部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初步調查顯示,項目區內受益農民的腸道傳染病等疾病發病率降低了47%。

    經濟效益可以計算,而由治理大江大河、興建水利工程帶來的社會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則無法估量。60年江河治理,基本實現歲歲安瀾,讓老百姓安居樂業,踏踏實實致富奔小康。“淮河治理好了,我們的日子安穩了。黨和政府帶著我們致富,還幫我們辦了水災保險。這種安定的生活我們過去想都不敢想。”洼蓄洪區54歲的農民王富三很知足。

    “發展民生水利,要更加強調以人為本,順應人民群眾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以政府主導、群眾參與、社會支持為途徑,構建城鄉統籌、區域協調、人水和諧的水利基礎設施體系,使人人共享水利發展與改革成果。”陳雷表示。

    盛世治水,人水和諧。60年的水利發展,實現了彪炳史冊的輝煌跨越,為國家發展、民族富強、人民幸福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和保障,在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道路上閃耀著奪目的光彩。

 
 
 相關鏈結
· 水利部在北京召開新中國60年水利成就新聞通氣會
· 陳雷強調:要堅持正確輿論導向 服務水利發展大局
· 人民日報評論員:以人為本 推進民生水利新發展
· 鄂竟平:充分依靠協會力量 形成合力發展農村水利
· 水利部邀請專家以及相關媒體就水利防災減災座談
· 陳雷:全面提升水利信息化水平帶動水利現代化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