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海南“文明生態村”推動農村兩個文明建設齊發展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8月24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海口8月24日電(記者鄧伽)“真想在這兒置一處宅子,每天享受著這裡沒有污染的大自然。”徜徉在海南省定安縣龍湖鎮高林村用青石磚鋪就的巷子裏,聞著四處散發的清香,來自海口的遊客林宇不禁發出一聲感嘆。

    走進海南的文明生態村,最突出的印像是那無邊無盡的綠色,密密匝匝、高低錯落、四季常青。一排排乾淨整潔的農家小院掩映在綠蔭裏,還有村中心那巨大的榕樹,以及在樹下休閒的老人和小孩,仿佛一座寧靜安詳的大花園。如今,經過8年的積極創建,海南省已有9174個像高林村這樣的“文明生態村”,佔全省自然村總數的四成。農村“兩個文明”建設的齊頭並進,也讓這裡的鄉村更美、農民更富、八方遊客更陶醉。

    “這裡的生態環境是城裏人夢寐以求的。”海口市瓊山區大坡鎮田心村村長陳垂獻對記者説,許多遊客來到村裏住下就不想走了。原來,田心村還是當地遠近聞名的“鷺鳥天堂”,每年4至10月,有上萬隻鷺鳥棲息于環村的綠樹上。為了保護這裡的生態,村民們自發地在300多米的觀鳥道旁豎起了數個宣傳警示牌。在海南文明生態村的創建過程中,農民群眾用自己的雙手美化了環境,而優美的環境又開始美化農民的心靈。

    從2000年開始,海南省圍繞著加快農村發展,積極推動以“優化生態環境、發展生態經濟、培育生態文化”為主要內容的文明生態村創建活動。作為縣委書記、鎮委書記和村黨支部書記的“一把手”工程,海南將鄉村道路、改水改廁、民房改造、沼氣池建設、扶貧等各項涉農資金捆綁用於文明生態村建設,逐步發展出一條“因地制宜、生態先行、特色致富、文化育人”的文明發展之路。

    海南省文明辦主任陳修演説,因地制宜就是不搞“一刀切”,堅持“有標準但不搞達標,有要求但不強求,動員群眾但不攤派群眾”;生態先行就是“路修到哪,樹就種到哪”,通過解決農村的硬體環境改善村容村貌;特色致富就是依靠發展特色農業産業推動農民致富,並與發展生態循環經濟相結合;文化育人即“文明生態村建到哪,文化體育場館就修到哪”,同時依據各地特色,發展出一批“古色文化村”、“綠色文化村”和“紅色文化村”。

    在這種思路的引導下,海南文明生態村建設中涌現出一批“瓜菜村”、“香蕉村”、“養殖村”等,文明生態村的農民人均年純收入普遍都在6000元以上。在海口市瓊山區三門坡鎮龍連村,村民不僅大力發展傳統的橡膠、胡椒、荔枝等産業,還在瓊山區委區政府的指導下,成立了養蛙經濟合作社、淡水養殖合作社等,2008年該村農民人均年收入達到8000多元。

    農民腰包鼓了,文化生活也日益豐富了。2008年以來,海南通過綜合利用各項涉農資金,建成了145個鄉鎮宣傳文化站、200個文明生態村文化室、88間農家書屋。

    海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張作榮介紹,2009年,海南將新建成1200個文明生態村,累計達到自然村總數的45%以上。同時,將把文明生態村建設與發展鄉村旅遊緊密結合,在有條件的地區成立農家鄉村旅遊推廣聯盟,集中推出一批鄉村遊、農家樂項目,使海南的文明生態村充分與市場對接。另外,通過加強産業規劃,兼顧農民生産生活和遊客休閒旅遊的雙重需求,統籌規劃村莊的公共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最終讓農民得到實惠。 

 
 
 相關鏈結
· 海南治超行動重點整頓"大噸小標"和非法改裝行為
· 海南:小財政激活大項目 保增長調結構雙輪驅動
· 海南:2011年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全面覆蓋城鄉居民
· 海南5萬多名09屆大中專畢業生七成實現初次就業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