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我國將實施國內政策、措施和行動保護全球氣候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8月24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8月24日電(記者李菲、王飛)受國務院委託,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解振華24日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上作國務院關於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情況的報告時説,我國將實施強有力的國內政策、措施和行動,為保護全球氣候作出應有貢獻。

    解振華説,我國將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的基礎上,按照巴厘路線圖的要求,從國情和實際出發,承擔與我發展階段、應負責任和實際能力相稱的國際義務。

    解振華指出,我國主張通過切實有效的國際合作,攜手努力,共同應對。我們認為,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應當堅持《公約》和《議定書》基本框架,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堅持可持續發展。哥本哈根會議應嚴格遵循巴厘路線圖授權,進一步加強《公約》及《議定書》的全面、有效和持續實施,統籌考慮減緩、適應、技術轉讓和資金支持。 

我國將開展低碳經濟試點示範

    新華社北京8月24日電(記者王飛、李菲)我國將研究制訂《關於發展低碳經濟的指導意見》,開展低碳經濟試點示範。受國務院委託,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解振華24日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上作國務院關於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情況的報告時説,我國將試行碳排放強度考核制度,探索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體制機制,在特定區域或行業內探索性開展碳排放交易。

    解振華指出,我國將緊密結合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決策部署和相關産業振興規劃,進一步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和産業轉型升級力度,研究制定發展綠色經濟和低碳經濟的政策和措施,加大綠色投資、倡導綠色消費、促進綠色增長,創造以低碳排放為特徵的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強節能、提高能效、清潔煤、可再生能源、先進核能等低碳和零碳技術的研發和産業化力度,加快建設以低碳排放為特徵的工業、建築和交通體系。

我國將盡最大努力推動哥本哈根會議取得成功

    新華社北京8月24日電(記者王飛、李菲)受國務院委託,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解振華24日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上作國務院關於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情況的報告時説,我們將本著對人類生存和長遠發展高度負責任的精神,繼續建設性推進氣候變化國際談判。我們將以最大的誠意,盡最大的努力,推動哥本哈根會議取得成功。

    解振華指出,我們將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和巴厘路線圖為指導,堅持原則,精心組織,週密籌劃,積極參與相關談判與磋商,主動提出建議,發揮建設性作用;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協調和磋商,維護共同利益;注意與發達國家保持對話與溝通,增進了解,擴大共識,縮小分歧。

    據悉,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引起了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1979年第一次世界氣候大會呼籲保護氣候;1992年通過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確立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1997年通過的《京都議定書》,確定了發達國家2008年至2012年的量化減排指標;2007年12月達成的巴厘路線圖,確定就加強《公約》和《議定書》的實施分頭展開談判,並於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舉行的締約方會議上取得成果。

我國31個省(區、市)完成省級應對氣候變化方案的編制工作

    新華社北京8月24日電(記者王飛 胡浩)截至2009年7月底,我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均已完成省級應對氣候變化方案的編制工作,有相當多的省份已進入組織實施階段。

    受國務院委託,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解振華24日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上作國務院關於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情況的報告時説,各地方各部門認真貫徹國家方案的各項要求,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組織領導,完善工作機制,落實各項政策和措施。

    解振華説,2007年6月,國務院發佈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明確了應對氣候變化的指導思想、原則,提出了相關政策措施。國家方案把到2010年實現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末降低20%左右的目標確立為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目標,實現這一目標將意味著我國在“十一五”期間節約能源約6.2億噸標準煤,相當於少排放二氧化碳約15億噸。

氣候變化對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提出嚴峻挑戰

    新華社北京8月24日電(記者李菲、王飛)我國適應氣候變化的任務十分艱巨,生態文明建設面臨新的要求。受國務院委託,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解振華24日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上作國務院關於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情況的報告時説,我國人口眾多、經濟發展水平低、氣候條件差、生態環境脆弱,最易遭受氣候變化不利影響。

    他説,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還有大量的貧困人口,發展仍然是第一要務。

    他指出,在我國目前的發展階段,能源結構以煤為主,經濟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增長方式依然粗放,能源資源利用效率較低,能源需求還將繼續增長,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面臨巨大壓力和特殊困難,是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制約因素。

我國採取有力措施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新華社北京8月24日電(記者李菲、王飛、胡浩)當全球變暖成為不爭的事實,氣候變化成為全世界共同面對的挑戰。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一舉一動越來越受到各方的關注。

    受國務院委託,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解振華24日向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報告國務院關於應對氣候變化的工作情況。報告反映了全球氣候變化情況,闡述了我國的原則立場,回顧了我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所做的努力及貢獻,並對下一步的工作進行了安排,勾勒出一幅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中國藍圖”。

    應對氣候變化,我國堅定不移地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災害性氣候事件頻發、冰川和積雪融化加速、水資源分佈失衡、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這些氣候變化帶來的災難後果嚴重威脅著全人類的生存發展,中國也深受其害。

    專家指出,我國人口眾多、經濟發展水平低、氣候條件差、生態環境脆弱,最易遭受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農業生産不穩定增加、南方地區洪澇災害加重、北方地區水資源供需矛盾加劇、森林和草原等生態系統退化……這些都是氣候變化對我國影響的具體表現。

    應對氣候變化,我國堅定不移地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始終依靠發展來解決問題。解振華説,下一階段,在繼續抓好國家方案落實的同時,我國還將制定適應氣候變化國家戰略,把應對氣候變化納入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中去。政府將綜合運用經濟、科技、法律、行政等手段,加強法制和體制機制建設,以增強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和強化應對氣候變化的綜合能力。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濟源市長趙素萍説:“面對日益嚴峻的氣候變化問題,各級政府要形成統一認識,上下要形成政策合力。此外,政府還要善於綜合運用各種手段,不斷提高執政能力,這樣才能始終做到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

    “杠桿效應”,變政府倡導為全社會共同行動

    雖然氣候變化對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帶來嚴峻挑戰,但是也為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帶來重要機遇。

    細讀報告,我們不難發現,加大綠色投資、倡導綠色消費、促進綠色增長,讓綠色經濟和低碳經濟成為我國新的經濟增長點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開展低碳經濟試點示範,在特定區域或行業內探索性開展碳排放交易,也必將為企業創造更多的發展機會。

    黑龍江國潤投資諮詢有限公司總經理徐斌説,我們十分關注中國低碳經濟的發展,政府提出發展低碳經濟,創造以低碳排放為特徵的新的經濟增長點,目的就是讓企業也參與到應對氣候變化中來,這樣能夠産生“杠桿效應”,變政府的倡導為全社會的共同行動。

    解振華指出,我們要提高全社會對氣候變化問題的認識,倡導全民自覺行動,推動形成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産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增強全社會參與的意識和能力。

    國際合作,攜手努力,共同應對

    面對氣候變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有著不同的主張,兩大陣營矛盾的焦點是減排責任分擔、資金提供和技術轉讓。

    解振華説,對此,我們一貫主張通過切實有效的國際合作,攜手努力,共同應對。從國情和實際出發,我國承擔與發展階段、應負責任和實際能力相稱的國際義務,為保護全球氣候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此次提交審議的報告特別指出,我國將繼續對外開展應對氣候變化政策對話與交流,增信釋疑,開展務實合作,增進各方對我國重視氣候變化問題、積極採取行動和措施的了解和認識,樹立我國負責任的良好形象。

    當前,落實巴厘路線圖的談判已進入關鍵階段,要不要堅持《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和巴厘路線圖,發達國家要不要繼續率先減排,如何體現“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這些都使得年底召開的哥本哈根會議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解振華表示,我國將本著對人類生存和長遠發展高度負責任的精神,繼續建設性地推進氣候變化的國際談判,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協商和磋商,注意與發達國家保持對話與溝通,堅決反對借保護氣候實施任何形式的貿易保護。

    他強調説:“我們將以最大的誠意,盡最大的努力,推動哥本哈根會議取得成功。”

 
 
 相關鏈結
· 湖南:在氣候不利因素下確保夏糧收購順利進行
· 極端天氣氣候標準化監測快報將於八月正式亮相
· 黑龍江省氣候中心:今夏松花江幹流流域汛情偏重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