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5日電題(記者 李江濤)一年前,他們在北京殘奧會上成為殘疾人運動員、教練員的眼睛、耳朵和手腳,用自己的真心和服務贏得世界的讚譽。一年後,他們儘管身處各地,工作各異,但殘奧會志願者的經歷已成為他們的財富,受益終生。
“我還要為殘疾人群體反映呼聲”
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期間,志願者路蒙佳都在國家體育場“鳥巢”的觀眾服務信息亭為中外觀眾解答問題。“每當我看到他們滿意的笑容,就特別高興,體驗到助人的快樂。”路蒙佳幸福地回憶説。
路蒙佳從小就患神經元性肌無力,不得不坐在輪椅上,但她憑著頑強的毅力和不服輸的勁頭,不僅順利地完成了小學、中學的學業,還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中國人民大學金融係,並一口氣讀完了博士。
她的腰部力量不夠,每坐兩三個小時的輪椅就酸疼不止。為了以最佳狀態為觀眾服務,她買了一塊厚大的鋼制護腰,可以坐得久些,儘管這會讓她汗流浹背。上廁所也是一個難題,為減少麻煩,她在“鳥巢”工作時就不喝水,即使時常口乾舌燥。小路用她的微笑和熱情,向中外觀眾展現了中國殘疾人的風采。
對於殘奧會後一年來的變化,路蒙佳深有感觸地説:“北京增加了很多無障礙設施,無障礙的公交車也很多。尤其是人們對待殘疾人的觀念改變了很多,政府也出臺了就業、醫保等許多優惠殘疾人的政策和措施。這些我們都記在了心裏。”
如今的路蒙佳在家裏做一些翻譯工作,經常參加社區組織的志願活動,前不久還給社區的小朋友講述自己的故事。去年底,小路加入了民盟,她説:“我要發揮自己的力量,為殘疾人群體反映呼聲。”
“社會對殘疾人更加尊重了”
與路蒙佳一樣,小夥子趙玉明也是坐在輪椅上為觀眾服務的志願者。小時候的一次手術失誤導致脊髓神經損傷,從此,他就不得不坐在輪椅上生活了。身殘志堅的他沒有因此對生活失去信心,相反,從小學一路走來,他品學兼優,總能走在別人的前頭。
雖然只有20多歲,但小趙的體育知識和志願服務經驗卻相當豐富。加入殘奧志願者行列前,他曾從事體育編輯,而為了做奧運志願者,他毅然辭了工作。在“鳥巢”的問詢亭前,他以自信的笑容和親切的服務將觀眾的焦急化為稱讚。
“在北京舉辦殘奧會是百年不遇的,作為殘疾人能夠親身參與,更是難得的,”趙玉明對自己的殘奧會經歷很自豪。
殘奧會後的北京讓他感覺很好:“以前人們用‘正常人’和‘殘疾人’的稱呼區分我們,現在更多的人改用‘健全人’和‘殘疾人’了。殘奧會後的北京,無障礙設施多了,社區為殘疾人組織的活動也多了,旅遊、比賽、體育運動等等,社會對我們更加關心和尊重了。”
小趙如今在一家網絡公司做編輯,他告訴記者,通過殘奧會他結識了許多志願者朋友,他們還經常聚會。殘奧會還帶給他許多榮譽,“更重要的是這段經歷讓自己更加自信了,做什麼事都很有信心”。
“這是我一生中最難忘的經歷”
葉慧玉是北京理工大學2005級經濟學專業本科生,2007年8月成為北京理工大學場館團隊觀眾服務志願者、公共區引導主管。從那時開始,葉慧玉接受了一系列專業的無障礙服務技巧培訓。
“剛開始接觸殘疾人,心中多少有些忐忑,”葉慧玉説,“但和他們接觸多了,我發現他們的生活態度很樂觀、很積極,也很自立。”
無障礙服務培訓非常嚴格,包括語言溝通技巧、崗位服務技巧、工作姿態及儀錶等方面。其中,對殘疾人心理的把握最為重要,遠比技術性服務難。“一般在遇到殘疾人觀眾或運動員時,我們必須先詢問他們是否需要服務,過於熱情反而會讓他們不舒服。”
隨著志願服務的不斷增多,葉慧玉積累了更多的經驗和心得。剛開始時,她總會把所有動作做得很規範,跟訓練時一模一樣,實際服務時則加入了自己的理解。比如,在盲人觀眾入場的時候,她和其他志願者將歡迎動作變為舉著雙臂很歡快地鼓掌,被觀眾稱為“舞動的精靈”。
回顧參加殘奧會的收穫,葉慧玉説:“做殘奧會志願者是我一生中最難忘的經歷,殘奧會教給我理解和寬容,我將受用終生。”
“體育能讓殘疾人心靈康復”
新華社北京9月5日電(記者 李文 李亞紅)53歲的呂爭鳴因為1歲半時患脊髓灰質炎,一條腿已經殘疾。但他坐著的時候,卻顯得挺拔結實。厚厚的胸膛,黑黑的臉膛,頭髮烏黑濃密,目光堅定。雖然年過半百,看上去卻像40歲出頭。在他身上散發的是自信和健康。他是北京市殘疾人聯合會副理事長,分管體育和文化,他説:“體育能讓殘疾人心靈康復。”
像多數殘疾人一樣,呂爭鳴小時候很怕見人,走路時溜墻邊,“上學的時候總是早到晚退。趁同學沒到,早早地來到學校。放學後,等大家都走了,我才敢走,怕同學取笑”。
他的改變來自游泳深水河合格證的考試。這年,北京市組織部分殘疾人和健全人一同考深水合格證。他説,肢體殘疾人很怕游泳,“穿上泳衣,殘疾的肢體就會暴露無遺。但是殘疾人湊在一起就沒這個負擔了,相互之間壯膽,才敢邁出這一步”。
因為有小時候在河裏游泳的經驗,呂爭鳴三下兩下游玩了全程,看到落在後面的健全人,自信油然而生,“等我拿到深水合格證的時候,我感到殘疾的身體完全康復了”。
“讓殘疾人走出家門是很難的,走出家門也是殘疾人找回生活最重要的一步。體育幫我邁過了這個檻。對於殘疾人來説,體育比吃藥還重要,”呂爭鳴説。
呂爭鳴接下來的人生仿佛轉了一百八十度的彎,他試著參加學校的活動。不久,他的乒乓球竟然能夠稱霸全校,把健全的同學挑落拍下,還獲得北京市殘疾人乒乓球比賽第二名。
漸漸地,他的籃球、羽毛球也小有名氣,還學會了輪椅舞蹈。
他還曾兩次爬上房頂救火,被評為“全市見義勇為十佳青年”,是當時唯一獲此殊榮的殘疾人。由於工作成績突出,他被評為“全國新長征突擊手”。此後,在全國做了300余場報告,其中不乏萬人會場。
他從躲在人後面的自卑者變成了大眾仰慕的英雄。
呂爭鳴的生活經歷讓他對發展體育有了自己的心得:“體育能讓殘疾人心靈康復,像健全人一樣生活。殘疾人體育,不為競技,只為生活,”呂爭鳴説。
位於大興區的殘疾人體育訓練和職業技能培訓中心是北京殘疾人運動員的訓練基地,北京市參加大型運動會的殘疾人運動員都在這裡接受專門的訓練。除了訓練,還有一項課程——職業培訓。
“我們不能讓運動員退役後生存無著落,出現靠賣金牌謀生的情況。今年初,訓練中心開設了計算機和手機維修、美甲、美容美發、插花、平面設計等課程,讓運動員有一技之長,退役後不用為生計發愁。”呂爭鳴説。
目前,有6名運動員已經拿到了adobe認證的phtoshop設計證書。今年11月,訓練中心還將為參加美甲培訓的運動員舉辦中級美甲師的專場考試。
30歲的鄭然是女子輪椅籃球隊隊員,再過2年就要退役了,她選擇培訓的項目是美甲。“1萬元就可以把美甲生意做起來,而且利潤可觀,”她説。
經過半年的學習,鄭然現在可以獨立開展美甲工作了。這期間,她試著找工作。“我應聘了兩個單位,一個是韓國大型的連鎖美容機構,另一家是市場上的小攤位,都通過了他們的考試,他們説隨時可以去工作。”
鄭然的家人希望她獨立開個小攤位,自己做“老闆”。“市場對美甲師的需求量挺大。家裏本來要為我的小攤位著手準備,但是我還要備戰明年的錦標賽,等退役之後也不遲。”鄭然説,她還要在今年12月學習手機維修,多一項技能就多了一份生存的資本。
為了能讓更多的殘疾人依靠體育走出自己的世界,北京市殘聯開展了組建北京市殘疾人體育指導員計劃,讓指導員在社區、街道引導殘疾人參加鍛鍊,開展殘疾人群眾體育活動。
北京市殘聯的目標是利用5年時間建立一支1000人的殘疾人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每一個街道、鄉鎮都有1名以上的殘疾人社會體育指導。
從數字看殘奧會舉辦一週年間的北京
新華社北京9月5日電(記者 李文、李亞紅)2009年9月6日是北京殘奧會舉辦一週年的日子。北京市對殘疾人事業各方面的投入並沒有因為殘奧會結束而減緩。讓我們從數字中解讀北京這一年的改變。
這一年,北京市投入6000多萬元,對1.3萬戶殘疾人家庭進行無障礙改造。今年年底前,北京2萬戶殘疾人家庭將實現在家無障礙。到2010年底,北京市有需求的3.5萬多戶重殘人家庭將實現無障礙改造全覆蓋。
一年來,北京市為15萬名殘疾人提供了康復訓練與服務,為殘疾人提供輔助用品用具77090件,免費發放小型輔助器具50590件,為2萬餘名聽力障礙的少年兒童免費植入人工耳蝸。
這一年,北京市投入2.5億元對各類用人單位安置殘疾人就業給予崗位補貼;支持殘疾人個體就業、自主創業;鼓勵用人單位安置殘疾人大學生就業。目前,城鎮殘疾人就業總數達7.1萬名,截止7月底,全市新安排殘疾人就業3068名,比去年同期增長6.94%。
2009年,北京市出臺《北京市殘疾人學生和生活困難殘疾人子女助學補助暫行辦法》,將“三免兩補”政策覆蓋到高中階段殘疾人學生;提高對中等及以上殘疾人學生和貧困殘疾人家庭子女助學標準,每年將有5000人受益;建立“送教上門”服務制度,動員志願者等社會資源為重度殘疾少年兒童上門施教。
今年,在基層社區再創建150個“溫馨家園”,連同去年的150個,北京市“溫馨家園”的數量將達到300個。北京市的目標是到2010年底,全市18個區縣的每個鄉、鎮、街道至少有一所“溫馨家園”。
“溫馨家園”是為殘疾人服務的基層組織。北京市規定它必設職業康復勞動項目、技能培訓、就業服務、志願者服務、康復服務、文體娛樂活動、輔助器具服務等。根據基層具體情況,還可設立信息諮詢和轉接、服務熱線、心理諮詢、法律維權、日間照料和托養等項目。
“溫馨家園”的面積也有規定,要求職業康復勞動站面積不少於50平方米,康復站面積不少於30平方米,輔助用品用具服務站不少於10平方米。
今年6月18日,北京市出臺了《關於促進殘疾人事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制訂了今後一個時期首都殘疾人事業發展的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提出到2010年初步構建起殘疾人社會保障和服務體系的政策制度框架,做到殘疾兒童義務教育“零拒絕”,殘疾人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基本康復“全覆蓋”,殘疾人社會救助“無盲點”,殘疾人就業有崗位,貧困殘疾人基本住房有保障。到2015年,殘疾人社會保障和服務體系更加完備,殘健之間、城鄉之間的“兩大差距”明顯縮小,實現殘疾人“康復有條件、在家有照料、出行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