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讓更多人沐浴在陽光下—新中國社保事業發展綜述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9月10日   來源:新華社

讓更多人沐浴在社保陽光下
——新中國60年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綜述

    新華社北京9月10日電(記者杜宇、周婷玉、衛敏麗)新中國成立60年來,社會保障從無到有、從城鎮到農村、從職業人群到城鄉居民,經歷了一個不斷改革、發展和完善的過程,讓人民群眾期盼的“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貧有所濟、困有所助”的美好願景正在一步步變為現實。

    60年社會保障:探索出一條從單位福利向統籌互濟的轉變之路

    翻閱新中國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史,1951年2月26日是一個無法忽略的日子,這一天,《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出臺,掀開了新中國建設社會保障制度體系的大幕。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誕生的社會保障制度,覆蓋人群主要是公有制單位的就業群體。

    吃上公家飯,捧上鐵飯碗,曾經是許多中國家庭對子女就業的最佳選擇。中國勞動保障科學研究院院長田小寶説:“那個年代,單位在中國人的腦海中是很神聖的,有了單位,就意味著什麼保障都有了。”

    不可否認,在特定歷史階段,這種從養老到醫療,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保障制度對保障群眾生活和保持社會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但這種保障範圍太窄,對於農民更是空白,廣大農民主要靠土地保障和家庭養老,“五保戶”的生活保障則由農村集體負責。

    特別是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人的就業方式日趨多元化,這種國家和單位一包到底的保障方式就顯得有些僵化,建立國家、企業、個人共同負擔的社會保障制度開始了探索之路。

    從上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失業保險開始建立,並從國有企業職工擴展到各類企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明確實行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制度模式;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從1994年開始試點到1998年全面啟動,與此同時,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和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項制度也得到發展完善。

    黨的十六大,中央提出要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障開始進入統籌城鄉發展和制度創新的新階段。

    2003年國家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著力解決農村居民的看病問題,政府公共財政在新制度中出資比例約佔80%;2007年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同年開展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計劃用3年時間在全國推開,覆蓋城鎮全體居民;2008年決定在部分省市進行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試點;2009年中央出臺了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國務院制定了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把加快推進醫療保障制度建設作為第一項任務;今年還將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説:“經過幾十年探索,形成了以社會保險為主體,包括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優撫安置、住房保障和社會慈善事業在內的社會保障制度框架,制度總體平穩。”

    60年社會保障:惠及更多民眾

    在近期舉行的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衛生部部長陳竺公佈了一組令人振奮的數據:目前,我國居民人均期望壽命為73.0歲,與新中國成立前的35.0歲相比,大幅提升;全國孕産婦死亡率已由新中國成立之初的1500/10萬下降至2008年的34.2/10萬,嬰兒死亡率由新中國成立初的200‰下降到2008年的14.9‰,均居發展中國家前列。

    陳竺表示,隨著基本醫療保險體系建設不斷完善,城鄉居民醫療保障水平不斷提高。這些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在保障職工和農民健康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新中國成立60年來,我國社會保障覆蓋範圍不斷擴大,到2008年末,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人數達到2.19億人,城鎮基本醫療保險達到3.18億人,8.15億農民參加了新農合,1000多萬被徵地農民納入基本保障制度,6600多萬居民享受城鄉低保。

    待遇水平穩步提高。國家已連續5年統一調整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待遇,由2000年的月人均544元提高到2009年調整後的1200元;新農合的籌資水平經過兩次調整,從年人均30元提高到100元,大病住院醫療費用報銷比例從最初的20%多提高到去年的38%;國家還多次提高了低保標準和失業、工傷保險待遇標準。5000多萬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做到按時足額發放。去年,又通過中央財政補助、多渠道籌資,解決了地方政策性破産企業退休人員參加醫療保險的問題。

    與此同時,社會保障基金規模迅速擴大,支撐能力顯著增強。2008年,城鎮職工5項社會保險基金總收入達到1.37萬億元,是1998年的8.5倍。

    新中國成立60年來,從國有企業向多種所有制組織、從正式職工向靈活就業人員、從城鎮居民向農村居民,越來越多的人民群眾享受到社會保障的政策陽光。

    60年社會保障: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新期待

    縱觀新中國成立60年來,每一個歷史時期,由於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同,人民群眾也面臨著對社會保障的不同呼聲,社會保障事業呈現出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新期待的發展脈絡。

    以失業保險制度為例,20世紀80年代,中國引入優勝劣汰競爭機制,對長期經營不善、缺乏競爭活力、陷入破産或瀕臨破産的企業進行改組和停閉,這就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部分企業職工成為失業者的現象。為了保證職工失業期間的基本生活,1986年《國營企業職工待業保險暫行規定》應運而生,初步確立了中國失業保險制度。

    田小寶説:“失業保險制度伴隨著中國改革大潮的興起而誕生,不斷豐富著自己的內涵和外延,日益成為勞動者職業生涯的‘安全網’和‘潤滑劑’。”

    當前,我國正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的發展階段。城鄉結構急劇變化,人口老齡化來勢迅猛,市場化和就業方式多樣化,使得人民群眾對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寄予新期盼。

    在浙江台州一家塑料廠工作的農民工王傳華説:“我長年在外打工,也想參加養老保險,不過聽説要是換個地方幹活,以前辦的保險就沒辦法接上了。希望政府能出臺政策,不管農民工在哪打工,養老保險不要中斷。”

    目前,農民工參加養老保險的辦法已經擬定,年內有望出臺。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正式啟動,這是我國農民由主要依靠子女和土地養老向社會養老的具有歷史意義的轉變。

    山西清徐縣農民張二寶在領到第一筆基礎養老金後高興地説:“種了一輩子地,老了還能按月領取政府發放的養老金,這種過去只有城裏職工才有的待遇,我們現在也能享受了,兒女們的負擔也減輕了,咱們農民養老不用愁了。”

    新中國成立60年來,我國社會保障事業取得長足發展,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進步,人們希望提高社會保險統籌層次,方便社會保險轉移接續,進一步擴大保障範圍,提高保障水平。

    面對人民群眾的呼聲,政府部門積極回應。來自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的消息,今後還將逐步建立由中央政府主導的城市老年補貼制度,養老保險今年實現省級統籌,儘早實現每人一張社會保障卡,全國“一卡通”,讓參保人員隨時隨地可以查詢自己的權益記錄,轉移就業可以持卡接續,異地就醫可以持卡結算。為人民群眾提供方便、快捷、優質的社會保障服務。

    在一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要實現人人都享有社會保障的美好願望,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健全社會保障體系,要走的路還很漫長。

 
 
 相關鏈結
· 經過60年發展我國人力資源和社保事業取得了顯著成就
· 新聞辦介紹新中國成立以來人力資源和社保成就等
· 83.94億國有股將注入社保基金——轉持利好股市
· 新聞分析:啟動國有股轉持政策意在充實社保基金
· 我國社保事業取得新進展17省區市養老險省級統籌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