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11日電(記者劉錚、周英峰)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人口問題在我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國家統計局11日發佈新中國成立60週年系列報告之五,以一系列數據向人們展示,60年來,我國人口發展已經結束了高增長的歷史,步入健康發展的軌道。
三次生育高峰後人口步入平穩增長階段
國家統計局報告説,新中國成立60年來,中國人口發展經歷了兩個時期:一是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之前,處於自發的高增長時期;二是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之後,逐步走向可控制的平穩增長時期。
新中國成立之前,戰亂頻繁;新中國成立後,社會安定。1949年底全國總人口為5.42億,到1957年底達到6.47億,這是新中國成立以後出現的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
1960年、1961年連續兩年人口負增長後,隨著經濟發展狀況逐漸好轉,人口增長進入了高峰期,並持續到20世紀70年代初。8年凈增人口1.57億,出現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
20世紀70年代特別是後期,開始實行計劃生育。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迅速下降,但由於基數龐大,1971年至1980年,全國總人口由8.52億增加到9.87億。
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中出生的人口陸續進入生育年齡,1981年至1990年凈增1.43億人口,1990年總人口達11.43億,這是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
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出生率持續穩步下降。從2000年開始,年凈增人口低於1000萬,中國人口進入平穩增長階段。
報告指出,中國人口出生率已經從1949年的36‰下降至2008年的12.1‰。人口出生率的下降速度之快,從人口學上看可以説是奇跡。2008年末,中國大陸人口為13.28億,佔世界人口的20%、亞洲人口的33%。
計劃生育少生近4億人 提供了40年人口撫養比黃金期
國家統計局報告指出,人口和計劃生育政策的成功實施以及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使中國實現了由貧困到溫飽再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完成了人口再生産類型的根本轉變。
人口和計劃生育政策的成功實施使中國少生了近4億人,使總人口達到13億延遲了4年。中國是發展中的人口大國在20世紀唯一達到低生育水平的國家,對世界人口與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人口過快增長勢頭得到有效遏制,減緩了對資源環境的壓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40年左右的人口撫養比(人口中非勞動年齡人數與勞動年齡人數之比)相對較低的黃金時期,增強了國家可持續發展能力,促進了綜合國力的提高、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人口素質得到極大提高。新中國成立前,中國的人口是典型的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模式。新中國成立後,經濟的飛速發展及政府對文化教育和健康方面的巨大投資迅速改變了這種狀況,已完成了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的重大轉變,進入到現代型的人口再生産類型,人口受教育水平迅速提高。
報告指出,中國在短短幾十年時間內實現了從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大國的跨越,人口優勢順利地轉化為發展優勢和經濟增長動力。
人口老齡化帶來嚴峻挑戰
當人們關注著眾多人口給社會經濟帶來的巨大壓力時,中國人口的年齡結構也在悄然老化,使我們又面臨另一個嚴峻挑戰:人口老齡化問題。
1953年和1964年的兩次人口普查,中國人口年齡結構基本屬於年輕型。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6.96%,意味著中國已進入老齡化國家行列。2008年,65歲及以上人口已佔總人口的8.3%,人口老齡化仍在進一步發展。
中國不僅老年人口數量大,人口老齡化的速度快、來勢猛,而且人口老齡化超前于經濟發展。發達國家的人口老齡化是在經濟發達時期出現的,對老齡化的承受力強。中國人口老齡化超前于經濟發展,“未富先老”。
國家統計局報告指出,隨著多年來生育水平的下降和人們健康水平的提高,未來中國將急速從輕度老齡化轉變成重度老齡化。妥善解決老年人口的社會保障和健康服務,任務相當艱巨。
儘管中國人口已進入低增長時期,但由於龐大的基數和增長的慣性作用,按目前生育水平,到2020年人口總量將達到14.3億;人口總量高峰將在2032年前後,達14.7億左右。控制人口數量的快速增長是中國實現現代化必須作出的戰略選擇。此外,勞動年齡人口總量保持增長態勢,就業壓力始終較大。
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對構建和諧社會形成巨大壓力。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出生人口性別比持續偏高,1981年為109:100,略高於正常範圍;到2008年則高達121:100,嚴重偏離正常範圍。這勢必對今後人口的性別結構和婚姻、家庭關係産生一定影響,進而影響到社會的穩定。
國家統計局報告認為,未來幾十年,中國人口發展形勢不容樂觀。人口問題的本質是發展問題,人口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長期面臨的重大問題,應在穩定低生育水平的基礎上,著力提高人口素質,改善人口結構,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實現社會和人的全面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