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22日電(記者張麗娜、王立武、伍曉陽)臨近“十一”黃金周,四川、貴州、天津、雲南、安徽等地多個景點門票紛紛漲價,漲幅有的達到70%。這是今年以來國內景區首次大規模提價,也是發改委等部門去年發佈“限漲令”到期後的又一輪漲價風潮。
旅遊景區漲價大煞風景,儘管相關部門給出了充足的漲價理由,遊客對此仍心懷不滿。景區門票漲價應不應該?這輪調價背後是逐利還是保護?景區發展該堅持公益化還是商業化?“新華視點”記者近日進行了追蹤採訪。
“限漲令”不奏效:多少景點衝動提價
今年8月27日,國家發改委下文,明確規定旅遊景點不得在國慶節前集中上調門票價格。內蒙古、寧夏、江蘇、湖南等地也紛紛承諾“十一”期間旅遊景點不漲價。但是,記者調查發現,一些景區仍然“頂風漲”,有的景區則醞釀把漲價勁頭延遲到節後。
8月31日,由昆明市發改委委託石林縣發改局組織舉行了聽證會,擬調整石林景區門票價格,由140元上漲為每人次200元,漲幅達到40%。安徽天柱山門票近期已舉行了調價聽證會,旺季門票可能從120元調整至150元;廣德縣物價局9月初舉行聽證會,國家4A景區太極洞門票價格由60元調整為旺季90元。
在今年“五一”期間,已有不少景區按捺不住漲價衝動。黃山景區就把門票價格由200元上調至230元,今年以來的這一輪的漲價風只是近年來旅遊景點競相攀比漲價的一個縮影。早在2004年,北京故宮、天壇等著名景點門票集體漲價。隨後2005年、2007年和2008年國內旅遊景點門票不斷掀起惡性漲價狂潮。
為規範遊覽參觀點門票價格管理工作,發改委先後4次發出關於進一步做好遊覽參觀點門票價格管理工作的通知。然而,“限漲令”並不奏效,景區始終走在“漲價”路上。
中青旅國內旅遊公司部門的一位工作人員説,即使在限漲期內什麼都不做,也能夠坐享其利。而“限漲令”到期,又可以進行新一輪的提價,幾乎是逢“聽證會”必漲,逢節假日就調,這等好事誰不熱衷?
景點“破令”:難承“成本之重”?
儘管“禁令”不斷,但多數景區仍以不堪承受的“成本之重”而“破令”。景點漲價理由不外乎是彌補保護資金缺口、償還債務、控制流量等。但記者調查發現,這些理由並非完全站得住腳。
一是彌補保護資金缺口。黃山市物價部門提供的聽證會材料顯示,黃山風景區2006年至2008年門票累計收入11.2億元。3年間,黃山風景區累計投入遺産保護、環境保護、景區開發、基礎設施等建設資金達18.54億元,景區不堪保護成本之重。
然而,記者在調查中發現,景區真正用於資源保護的開支有限。從表面看,各大景點動輒一年數億元的門票收入,但這筆鉅款卻要遭受“雁過拔毛”:旅遊集團公司留一部分,上繳利稅一部分,政府拿走一部分,真正用到景區資源保護刀刃上的經費寥寥無幾:黃山每年只有十分之一左右的門票收入用作景區保護;雲南石林景區2008年門票收入近3億元,而用於景區日常資源保護支出僅為3000萬元左右。
即便如此,一些景區還要拿出一大部分經費“養人”。國內某著名景點上世紀90年代初期只有幾百名職工,現在增加到6000多人。石林景區2006年至2008年三年間門票收入有9億多元,其中人員支出和日常公用支出佔了近三分之一。
二是景區債臺高築問題。石林風景名勝區管理局局長李正平介紹説,景區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為了恢復景區原貌,原本建在景區內的管理局辦公樓、賓館等的拆遷費用就高達4億多元。日前,石林管理局已經向中國進出口銀行申請5億元貸款,向雲南省內的富滇銀行申請5億元貸款。
對於景區強調的拆遷成本及建設造成的債務問題,北京大學世界遺産研究中心主任謝凝高教授表示,恢復景區原貌投入是必要的,但如果其中的相當部分成本是景區錯位開發導致面目改變的,就不能讓遊客來埋單。“遺憾的是,有的風景區至今還沒有吸取教訓,申遺成功後繼續私搭亂建,甚至變相出賣土地,一些行業部門、地方有關單位紛紛入駐風景區‘割地開店’,有的風景區多達七八十個樓堂館所。”
三是景區漲價可“嚇退”人流。來自山西的遊客杜曉松認為這個理由很荒唐,如果要限制景區流量,完全可以通過排隊或者提前報名登記的方法。況且,祖國的名山大川資源屬於每個人,通過經濟手段限制人流量不合理。
“門票價格持續上漲,擔心旅遊可能要變成有錢人的專利。”在國家機關供職的李承説,很多知名景區門票價格都在200元以上,一家3口遊玩的門票開支就佔他這個工薪階層月收入的三分之一,如果再加上交通、住宿等其他開支,普通人真是遊不起。
“我國景點當前的門票價格與居民收入不相稱。國外很多風景區都是免費的,即使收費也很低。”謝凝高介紹説,美國一張全國國家公園的通用年票只有50美元,韓國景點門票價格一般在7元到20元人民幣,意大利最貴的景點門票價格也不足他們人均月收入的1%。
漲價之殤:走公益和商業化“雙贏”之路?
風景區一味漲價招致遊客不滿。北京市民王燕等人認為,景點不斷的漲價行為正在剝奪普通人看風景的權利,景點應該回歸公益。但是,純粹的“唯公益”能否行得通?儘管國家“十一五”規劃明確規定,國家風景區屬於禁止開發區,但縱觀國內大部分景點的現狀尚且無法離開商業運作而生存。
謝凝高教授曾遊覽過幾十個國家的名山大川,他發現很多國家都非常重視對風景區的投入,美國每年撥給國家公園的經費以及社會團體捐贈的經費有40多億美元,而我國每年對全國187個國家風景區的投入不足2000萬元,有的地方政府不但不投入,還用景區收入填補財政缺口。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朝克認為,景區進行過多建設並不是最好的利用,而把景區藏在深閨也不是最好的保護,最可行的發展之路是走公益和商業化兼顧的雙贏之路,但務必堅持“保護優先”的原則。從現階段我國國情來看,全靠國家來對風景區投入還不現實,要鼓勵社會團體捐獻,相關部門要加強對門票價格和收入的監管,以確保門票收入能用作景區保護。
採訪中,不少遊客和業內專家呼籲景點要充分認識到“唯漲價”帶來的危害。河南遊客秦先生説,三年前他去過貴州一個著名的溶洞景點,洞內的石柱、石幔、石花等奇特景觀猶如鬼斧神工,身臨其境仿佛入神話中的奇幻世界。但去年故地重遊時他卻發現,景點竟開了多個洞口收費創收,結果過多氧氣入洞,導致溶洞風化,原貌受損嚴重。
“唯漲價”並不能換來效益。一些遊客反映,如果漲價超出人們的承受能力,就會選擇其他的景區,這樣一來,遊人減少,漲價的目的就會大打折扣。而且,景區的公益性也要求景區走平民線路。安徽巔峰旅遊研究中心研究員盛學峰認為,風景區不能把旅遊簡單認同於開發景區坐收門票,它還是帶動餐飲、住宿、文化等服務行業的“酵母産業”。杭州的西湖景區實行免費開放,把沒有圍墻的西湖還給了遊客。儘管“虧”了幾千萬元的門票收入,但遊客卻給這座城市帶來了上億元的綜合收益。
“從長遠來看,景區不但不應該漲價,相反應降低門票價格,讓利於民,還景於民,可以通過差異化的細微服務贏得市場份額,景區經營的前景才會更長遠。”盛學峰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