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國慶特稿:中國希望——在新起點上揚帆起航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9月24日   來源:新華社

中國希望
——在新起點上揚帆起航

    新華社北京9月24日電   新華社記者

    “第二季度,我們的訂單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穩固佔領了全球計算機圖像輸入芯片60%的份額。”

    共和國60華誕到來之際,以自主“中國芯”研發著稱的中星微電子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鄧中翰博士興奮之情溢於言表,“10年前,我參加國慶觀禮後滿懷憧憬回國,開創了自己的事業。今天,我對未來更有信心,充滿希望。”

    對未來更有信心,充滿希望--這是共和國60週年之際一位歸國學子的肺腑之言,更是13億華夏兒女的共同心聲。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中國這艘巨輪揚帆起航,乘風破浪,駛向光明燦爛的彼岸。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把握機遇,用好機遇,“中國希望”才能變成“中國現實”

    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地處湖南東南部的攸縣抓住機遇,加快産業結構調整步伐,大力發展新興産業,今年1至7月,全縣GDP增長16.1%,財政總收入增長近20%。

    “危機面前,我們必須變挑戰為機遇,化被動為主動。”攸縣副縣長艾醫衛説。

    變挑戰為機遇,化被動為主動--面對機遇和挑戰,一個地區如此,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又何嘗不是如此?

    回望中國歷史,我們曾有過喪失機遇陷入谷底的慘痛教訓,也有抓住機遇實現跨越的輝煌歷程。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自覺抓住了20世紀興起的新科技革命帶來的新進展和世界經濟迅猛發展提供的機遇,主動迎接挑戰,發展了自己。”長期從事中共黨史和共和國國史研究的中國社會科學院程中原研究員説。

    今天的中國,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

    這是一個認識的新起點--從毛澤東思想到鄧小平理論,從“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學發展觀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伴隨著思想理論的進一步提升,中國人民找到了一條正確的道路。一面旗幟,一條道路,一個體系,中國共産黨人的理論愈加成熟,方向愈加明確,思路愈加清晰,信念愈加堅定。

    這是一個發展的新起點--經過60年發展,中國經濟實力已經躍居世界第三位。人均收入大幅提升,外匯儲備持續增加,基礎設施條件不斷改善,一大批重要工農業産品産量位居世界第一…… 在經濟建設取得非凡成就的同時,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同樣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比較雄厚的物質基礎,良好的發展條件,成為中國繼續向前邁進的堅強基石。

    這是一個改革開放的新起點--從農村到城市,從經濟領域到其他領域,從沿海到沿江、沿邊,從東部到中西部,大改革大開放給中華大地帶來前所未有的改變,中國更廣泛地參與國際事務,更深入地和世界發生聯絡……中國離不開世界,世界也離不開中國。

    “新起點,新形勢,新使命。別説和60年前比,就是和30年前比,我們今天所處的歷史起點已經完全不同。”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秘書長趙樹凱説。

    新起點,蘊含新機遇--

    從國際看,世界發展大勢有利於我們爭取較長時期的和平國際環境和良好的周邊環境;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斷深化,有利於我們更好地利用外部資金、技術、資源和全球市場,促進國內産業升級和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新科技革命有利於我們發揮後發優勢,推動我國科技進步與創新,加快高新技術産業發展和傳統産業改造升級。

    從國內看,巨大而且有待挖掘的國內市場、豐富而且成本較低的勞動力資源、持續快速發展的經濟、不斷改善的投資環境、政治社會長期穩定、一整套行之有效並不斷完善的方針政策……這些都將為經濟社會保持快速健康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我國發展的總體環境,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好過,總的看有利條件多於不利條件,這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主任冷溶指出。

    新機遇,蘊含新希望--

    去年下半年以來,國際金融危機突然來襲,世界各國紛紛採取措施加以應對。出臺4萬億元的經濟刺激計劃、制定11個産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提前啟動重大科技專項……中國應對危機的一攬子計劃,既著眼當前又著眼長遠,不僅使中國看到了希望,也使世界看到了希望。

    不久前,吉利“熊貓”汽車在大馬士革第九屆國際汽車展上“亮相”。

    “國際金融危機所帶來的經濟低迷,對中國企業,尤其對中國汽車企業來説是一個重大機遇。”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説,“我們要想實現跨越式發展,就應儘快進行戰略轉型,提高培養人才和創新等方面的能力,佔領國際市場。”

    在海外推出新車型、申請收購沃爾沃……吉利汽車的一系列動作,成為中國企業抓住機遇、趁勢而上的縮影。

    專家指出,大國關係格局的變化、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深入、科技進步的日新月異……這些因素為中國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快高新技術産業發展和傳統産業的改造升級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縱觀全局,二十一世紀頭一二十年,對我國來説,是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機遇前所未有,挑戰前所未有,機遇大於挑戰”--近年來,站在黨和國家發展全局的高度,黨中央審時度勢,對形勢作出了重要判斷。

    贏得機遇、用好機遇,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億萬人民對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充滿希望。正如中共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楊春貴所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越走越順暢,越走越富有成效,越走我們越充滿信心。”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迎難而進,趁勢而上,努力變危為機,變挑戰為希望

    “中國未來發展的最大挑戰是什麼?”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這個問題始終在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的腦海中打轉。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前所未有。

    “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所肩負任務的艱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見”“改革發展穩定中所面臨矛盾和問題的規模和複雜性世所罕見”“前進中所面對的困難和風險也世所罕見”--

    新世紀、新起點、新階段,未來發展充滿挑戰和不確定性。“三個世所罕見”彰顯黨中央始終保持清醒頭腦,也提示著中國復興之路絕非坦途。

    “發展是第一要義。從經濟角度看,我們面對的最大挑戰,就是發展方式的轉變問題。”遲福林説。

    直面挑戰,化危為機,才能變挑戰為希望--

    自去年開始蔓延的國際金融危機,在給中國經濟帶來較大衝擊的同時,凸顯出一些地方和行業存在的結構性矛盾和弊病,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顯得尤為迫切。

    節約能源資源,保護自然環境,這是實現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由之路。

    作為第一煤炭大省,山西省曾多年保持經濟兩位數增長。但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下,高耗能高污染、經濟發展方式粗放的矛盾暴露無遺。

    鐵腕治煤,徹底改變粗放式辦礦體制,“倒逼”數千名“煤老闆”退出經營前臺……如今,痛定思痛的山西毅然做出了“黑”轉“綠”的抉擇,立志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不要“帶血的煤”,不要“帶血的GDP”。

    能源資源有限,環境不容破壞,高耗能之路難以為繼。山西省的“陣痛”轉型,昭示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根據環保部門的估算,近幾年來,我國每年因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大約佔當年GDP的3%。

    加大自主創新力度,推進産業結構升級,這是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環節。

    專家指出,從整體來看,我國自主創新能力仍較弱,缺少世界知名品牌。據統計,我國出口商品中90%是貼牌産品。彩電、手機、臺式計算機等産量世界第一,但關鍵芯片依賴進口。

    當今世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不進行産業升級,不跟上創新的步伐,即使僥倖渡過這場危機,但未來也不能長久生存”,這已成為人們的共識。

    啟動消費,擴大內需,力促經濟結構由“生産主導型”轉向“消費主導型”, 是促進中國經濟增長的根本之道。“過去30多年的經濟高速增長,主要依賴於出口和投資驅動型增長方式,這已接近極限。”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一鳴説,中國必須調整依靠出口和投資的增長模式。

    要保持持久穩定的增長而不是短期的繁榮,就必須把經濟發展根植于國內需求特別是居民消費需求上來,形成消費與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的格局。

    直面挑戰,補足“短板”,才能變挑戰為希望--

    “保障太少,看病太貴,房價太高,孩子上學太難,這讓我感覺自己還只是個‘城市過客’。”在廣東打工5年的農民工張誠坦言。

    一切發展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造福人民。在新階段,著力解決就業、社保、分配、教育、醫療等民生問題,努力滿足人們的新期待,成為社會發展中繞不過的“一道坎”。

    張誠的話,説出了不少人的心聲。“中國看上去已成為經濟巨人,但實際上還存在較多社會發展‘短板’,在一定意義上還是個‘拄拐杖的巨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陸學藝表示。

    促公平,事關全局。

    “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的本質是維護社會公平。”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宋曉梧説,“研究經濟增長、擴大內需、提高居民消費,不研究解決分配比例關係嚴重失衡,無異於舍本逐末。”

    直面挑戰,破解難題,才能變挑戰為希望--

    “我們過去60年解決的重大經濟社會問題,基本集中在非公共領域,遺留下來的問題大都在公共服務領域。”復旦大學教授石磊認為,這些“公共性”問題,就涉及轉變政府職能、推進民主法制建設等深層次改革。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改革進入“深水區”,對黨的執政能力不斷提出新要求。

    剛剛閉幕的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強調,黨面臨長期的、複雜的、嚴峻的“四大考驗”: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和外部環境考驗。落實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任務,“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為繁重和緊迫”。

    “永遠不辜負人民的信任和期望”-- 十七屆四中全會公報結尾處的一句話令人振奮,這也是執政黨做出的莊嚴承諾。

    直面挑戰,放眼世界,才能變挑戰為希望--

    忙於博鰲亞洲論壇的龍永圖,難忘作為中國“入世”首席談判代表的那段經歷:從1986年到2001年,為加入世貿組織,中國與各締約方談了整整15年,從“黑頭髮談成了白頭髮”。

    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艱難歷程中,世界知道需要中國的活力,中國人也在學習與世界打交道。

    “塑造‘負責任大國’形象將是中國邁向復興之路的關鍵,也是對我們的考驗。”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院長王在邦説。

    既是黃金機遇期,也是矛盾凸顯期,機遇與挑戰從來就相伴而生。只要我們保持清醒的認識,增強憂患意識,保持開拓進取的銳氣,善於化危為機,就能將壓力轉化為動力--這是我們的希望所在,也是我們的信心所在!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以人為本,科學發展,沿著希望之路闊步前進

    前不久,中科院無錫高新微納傳感網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和上海世博會簽下1500萬元的訂單,提供最新“物聯網”技術。

    “在這個‘制高點’領域,我們和世界水平同步。”中心主任劉海濤説,“這將改變我們在前兩次信息革命浪潮中落後的局面,給我們帶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

    當今世界處於一次大變局的前夜,一場搶佔未來發展制高點的賽跑已悄然開始。

    機遇前所未有,挑戰前所未有。中國之所以充滿希望,關鍵在於找到了一條正確的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最新路標是4個大字--“科學發展”。

    任爾東西南北風,咬定“發展”不放鬆。共和國成立60週年之際,回望風雨歷程,人們更加堅信:解決中國問題的關鍵在於科學發展,在於緊緊抓住本世紀頭20年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在於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

    “固守傳統發展模式就是最大之危,開創科學發展模式就是最大之機。”清華大學教授胡鞍鋼説,科學發展觀積新中國成立以來發展經驗教訓之總結,是促進中國今後發展的根本指導思想和靈魂。

    把握髮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放眼神州,科學發展正成為時代的主旋律。

    --轉變方式,破解難題,這是一條創新之路。

    作為國內重型裝備製造業的重要企業,河南洛陽中信重工通過加強自主創新,不斷推出新産品,今年前8個月,公司累計新增訂貨80.4億元。

    “我們逆勢增長的秘訣就在於實現了發展模式的轉變、發展理念的更新,走了科學發展的新路子。”中信重工總經理任沁新説。

    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挑戰中,中國的一攬子計劃注重將“保增長”和“調結構”緊密結合,“實現科學發展”成為始終貫穿的一根紅線。就像經濟學家厲以寧所説:“看準機會,國內企業及時轉型,進行産業升級,就能在危機中找到陽光。”

    --以人為本,科學發展,這是一條富裕之路。

    今年年初,廣州的企業退休人員發現,每月的養老金人均漲了120元。

    越是困難時期,越要高度重視民生。從啟動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到億萬農民將逐步享有國家“老有所養”的基本保障,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將更多資金投向農村、教育、醫療衛生和社會保障等領域,讓老百姓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

    “這既有利於消除低收入群體的後顧之憂,也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擴大國內需求,為中國經濟未來發展提供穩定的驅動力。”遲福林説。

    --節能減排,持續發展,這是一條希望之路。

    “今後,中國將進一步把應對氣候變化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並繼續採取強有力的措施。”9月22日上午,紐約,聯合國總部大會廳,國家主席胡錦濤鄭重宣示。

    藍天多了,森林覆蓋率增加了……近年來,我國結合節能減排等工作,通過發展循環經濟、淘汰落後産能等措施,降低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耗的工作逐年取得新進展,企業和地區的競爭力逐漸提高。

    --統籌發展,協調發展,這是一條復興之路。

    細心的人們發現,從重慶、成都到天津、武漢,近年來,一系列改革試驗區的建立,都遵循了科學發展觀中的根本方法,堅持了統籌兼顧的原則。

    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從國際形勢變化中把握髮展機遇,應對挑戰風險。

    ……

    科學發展之路,是一條創新之路、富裕之路、希望之路、復興之路。正如古巴《格拉瑪報》一篇文章所説:“科學發展觀的內容十分豐富。中國已經切切實實成為第三世界國家的最大希望和最佳樣板。”

    60年風雨兼程,60年成就輝煌。共和國60年曆程,讓人們對中國的未來充滿堅定的信念,充滿美好的祝願。

    一件件實物、一幅幅圖片、一段段視頻、一處處復原景觀……9月19日上午,“輝煌六十年--中華人民共和國60週年成就展”在北京展覽館開幕。

    “60年的成就賞心悅目,60年的開拓振奮人心。向共和國華誕致敬!為更加美好的明天努力。期盼更加美好的下一個60年。”署名“李平”的參觀者在留言簿上這樣表達自己的心情。

    到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年時,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到本世紀中葉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目標令人鼓舞,藍圖催人奮進。

    “我們的家鄉,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煙在新建的住房上飄蕩,小河在美麗的村莊旁流淌……”共和國60華誕的日子裏,一首耳熟能詳的老歌,唱出了人們共同的心聲。

    讓我們努力播種、耕耘、收穫吧--在希望的田野上……

    (執筆:李斌、張旭東、宋振遠;參與采寫:譚浩、葉書宏、孫聞、楊維漢、韓潔、崔清新、姜銳)

 
 
 相關鏈結
· 歷史期待新的回答——慶祝新中國成立60週年
· 國慶60週年聯歡晚會:綵排部分內容比預計還精彩
· 駐華外交官和記者等參觀新中國成立60週年成就展
· 新中國成立60週年我國軍隊各項能力建設穩步推進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