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多黨合作成就奠定基石指明方向
——訪民進中央主席嚴雋琪
新華社北京9月26日電(記者魏武)“多黨合作制度走過的60年中,有許多值得我們銘記的重大歷史事件,因為它們為多黨合作制度奠定了基石、指明了方向。”坐落在北京市朝陽區霄雲裏的中國民主促進會大樓,在金秋中顯得靜謐安詳。在這裡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的民進中央主席嚴雋琪,一進入話題就開宗明義。
今年63歲的嚴雋琪是工學博士、教授,是恢復高考後第一屆研究生。1986年,她從丹麥技術大學海洋工程系博士畢業後歸國,成為我國“863”計劃第一批專家組成員之一,長期在高校從事教育科研工作。2007年,她當選民進中央主席。
作為一個以教育文化出版為主要界別的參政黨,60年來,民進參與和見證了新中國的成立、建設和發展,參與和見證了中國特色政黨制度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完善與發展,自身也得到發展、歷練和提高。截至目前,民進已在全國29個省區市建立了組織,其中市縣級組織313個,基層組織5548個,會員112900余人。
60年來,共和國從積貧積弱走向繁榮富強,從封建專制走上民主新路的歷程,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偉大成就。嚴雋琪説,在這一偉大進程中,民主黨派發揮了重要作用,每個民進成員為之深感驕傲和自豪。
民進中央原主席、今年104歲高齡的雷潔瓊老人,是新中國成立、人民政協成立的親身參與者和見證者。嚴雋琪説,對於60年後的今天國家建設和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老人覺得非常高興和欣慰。
“實踐證明,只有自覺服從和服務於國家事業發展的重大戰略和總體目標,只有始終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才能更好地發揮參政黨作用,不斷創造新業績。這是民進之能夠取得成績和作出貢獻的一條重要經驗。”嚴雋琪説,60年的實踐證明,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具有歷史的必然性和現實的優越性,並不斷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歷史進程中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完善文化投入機制和教育系統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提高西部農村義務教育教師培訓能力、推進城鄉統籌發展、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建設隴海線星火産業帶、保護利用長江中游濕地……在一個個事關國計民生的領域,民進深入調研,形成多份調研報告,為中共中央、國務院制定和調整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
從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到出版業改革,從促進西部大開發到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從關注中部崛起和生態建設到建立“海峽兩岸企業合作與發展論壇”“海峽兩岸中學校長論壇”等對臺工作新平臺……新中國成立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作為以教育文化出版為主要界別的參政黨,民進貫徹“鞏固老陣地,開拓新領域”的工作方針,各項工作蓬勃開展。
教師法、教育法、職業教育法、義務教育法……許多事關中國教育大局的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實施,都浸潤著民進成員的思考與汗水。1981年,民進提出設立教師節的建議,並在5年後最終促成教師節的設立。
“歷史雄辯地證明,各民主黨派是發展先進生産力、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實現祖國統一、民族振興的一支重要力量。”嚴雋琪説,當前,民進要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改善民生和維護人民利益、鞏固和諧穩定的發展環境,建言獻策、獻計出力。
“回顧壯闊歷史,緬懷先賢偉績,我們更清醒地認識到參政黨肩負的歷史使命。”嚴雋琪説,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民進都是中國共産黨的親密友黨、摯友和諍友。
60年前,中國共産黨與包括民進在內的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共同創立了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她説,如今,“只有跟著共産黨走,才是在正道上行”已是民進成員的堅定信念和優良傳統。面對新時期新形勢,民進將教育引導把老一輩領導人的歷史選擇變為新一代民進成員的現實選擇,把堅持中國共産黨的領導貫徹到民進工作的各個方面和環節。
嚴雋琪認為,民進應在促進“三個認同”中發揮作用:一是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道路認同”,二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目標認同”,三是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祖國統一大業夯實文化基礎的“文化認同”。
同時在全國人大常委會任副委員長的嚴雋琪表示,隨著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化、規範化和程序化建設的推進,多黨合作的地位更加重要,影響進一步擴大,優越性進一步發揮,作用更加顯著。民進將繼續堅持以黨為師,不斷從與執政黨建設的比較、借鑒、互動中獲取自身建設的各種資源和動力,使執政黨建設與參政黨建設相互促進。
她同時強調,面對時代的發展和會員結構的變化,民進必須不斷夯實全會多黨合作的共同思想基礎。搞好政治交接、提高履行職能和發揮作用的能力,是新時期以來民進加強自身建設的重大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