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古沉船"南海1號"的博物館內首度試發掘工作結束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9月27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廣東陽江9月27日電(記者黃浩苑)隨著裝載“南海1號”的水晶宮重新注滿海水,南宋古沉船“南海1號”的博物館內首度試發掘工作27日結束。

    據廣東省文物局副局長魏峻介紹,本次對“南海1號”的試掘工作有三個目的:一是檢驗在博物館裏進行挖掘工作是否可行。其次是“南海1號”出水已經有兩年多的時間,此次試掘是要檢驗沉船在沉箱中的狀況。最後是要提取文物樣本做文物保護試驗,為今後大規模發掘做好文物保護的方案。

    “本次試掘採用水下考古和陸上考古綜合作業的方式。”魏峻説,陸上考古的方式便於測繪和採集樣本,而水下考古的方式便於保護文物。試掘先是用一個月的時間進行水下考古作業,用抽泥機將淤泥逐漸清除,並收集表層的文物樣本。自9月21日起抽排水晶宮的海水,等水位降至7米,沉箱表層露出水面後,再進行陸地考古。

    記者在現場看到,除了試掘清理出的4個探方外,沉箱上的淤泥仍然呈流蘇狀。“如果淤泥板結成塊,就會對船體造成壓力。”魏峻説。在此次試掘過程中,考古隊每一步都圍繞著保護古沉船的目的進行。

    位於船體中後部的3個探方一字排開,“南海1號”的兩端船舷和隔艙板清晰可見,並且,船體的木材仍然維持黃色。“船舷、船艙的木質仍然十分堅硬。與之前甲板上的碎片發軟不同。並且上甲板的顏色發黃而不是發黑,這就足以證明‘南海1號’保持完好,沒有被碳化。”魏峻説。

    整體打撈的“南海1號”進入水晶宮後,通過模擬水環境的方案進行保存。“這種保存方式為世界首創,沒有經驗可以借鑒,各界對‘南海1號’的保存情況高度關注。”魏峻説。

    “從4個探方對船體的定位情況來看,兩端船舷距沉箱的邊緣均有1.3米,而隔艙板也整體與長距垂直,這表明‘南海1號’在沉箱中的位置放得很正,沒有偏倚。‘南海1號’對研究中國古代造船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魏峻説。

    國家考古工作隊隊員、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館長張萬星介紹説,在水環境進行考古作業的技術要求、考古人員在水下的停留時間和海水的能見度等都是試掘工作中的難點。來自廣東各地的十幾位考古工作者克服困難完成了對“南海1號”表層文物的取樣研究。

    魏峻説,發掘文物不是此次試掘的重點,所以此次發掘的文物只有200多件。但4個探方可見,除表層的文物碎片外,船艙內的瓷器保存完好並成摞疊放。目前可見的瓷器,來自江西景德鎮、福建德化,浙江龍泉等幾大南宋名窯,與前次發掘出土的瓷器大體一致。

    此次發掘的文物中,有2件特別的石器。其一是帶有雞冠花紋的石硯臺和一個石羅漢挂墜。雞冠花紋石硯臺倒置後是一個高腳玻璃杯的造型,張萬星介紹説,雞冠花紋和高腳酒杯是當時阿拉伯世界國家的流行紋飾,由此也可進一步證明“南海1號”的確是海上絲綢之路沉沒的商船。

    試掘文物出土後被立刻存入海水中浸泡,維持其水下環境。然後送至國家文物局進行文化保護研究。具體的文物保存方案大約要一年多時間才能出來。對“南海1號”的大規模發掘必須等到切實的文物保護方案出來後才能進行。

    張萬星説,由於“南海1號”沉入海中被淤泥覆蓋,細緻的淤泥形成了像混凝土一樣的保護層,氧氣和藻類等都被隔絕於外,導致“南海1號”保存完整。現在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正在籌建一個新的海水循環系統,海水經過臭氧處理後只剩下厭氧菌,這個循環系統建成後,將更有效地保護“南海1號”。

    據張萬星介紹,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爭取在年底向公眾開放,屆時,公眾可以通過與沉箱平行的觀光臺直接目擊考古人員的水下考古作業,見證“南海一號”逐步顯現真容。

 
 
 相關鏈結
· “南海Ⅰ號”第一階段試掘結束 出土200多件瓷器
· 在建“南海一號”博物館遭受“巨爵”襲擊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