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奇跡,一個國家的光輝歷程—獻給新中國六十華誕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9月28日   來源:人民日報

    60年前的10月1日,一個聲音宣告了一個國家的誕生,“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了”。新國新夢,由此萌動。

    60年過去,往事歷歷在目,卻又恍若隔世。

    縱向看,中國已經從一個一窮二白的國家變為一個總體富裕文明的國家,從一個積貧積弱的國家變為一個初步繁榮強盛的國家。

    橫向看,中國已經從世界舊格局的抗爭者成為新格局的積極參與者,從國際舞臺的邊緣走到鎂光閃耀的中央。

    新中國60年,上演了這個星球上波瀾壯闊的一幕。

    跨 越

    經濟發展,城鄉巨變,民生改善,勾勒出共和國一個甲子最耀眼的輪廓

    細節,往往蘊藏著歷史最真實的力量。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軍攻克南京。歡迎大軍進城的人群中,美聯社記者西默·托平記下了他親歷的場景:“他們沿人行道整齊地坐在揹包上,步槍斜靠在肩。附近居民端來熱水熱茶,熱情地倒進他們從皮帶上解下的碗和杯子裏。”

    勝利的消息傳到北平,在香山雙清別墅,毛澤東揮筆寫下那首氣勢磅薄的《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最後兩句是:“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滄桑——在近代百年風雲中,有哪個國家像中國這樣飽受屈辱與擄掠?對於這個古老民族來説,有什麼情感比對獨立與富強的渴望還要強烈?然而,新生的人民共和國,面對的並非全都是鮮花和笑臉,封鎖與禁運中,還伴隨著這樣的預言:“人民的吃飯問題是每個中國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個問題,還沒有一個政府解決得了。”

    和平剛剛降臨,神州大地還是一片凋敝景象。4000萬災民等待救助,民族工業奄奄一息。1946年初,世界第一台計算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這臺30噸重的龐然大物,意味著第三次工業革命即將來臨。美國已跨進信息時代的門檻,而百廢待興的新中國,甚至還不能生産出一顆合格的螺絲釘。

    新中國開始了艱難的跨越。

    1956年7月13日,52歲的老司機馬國范又剪頭又刮臉,興奮不已。他將開動新中國第一輛國産汽車。

    這一天,12輛國産“解放牌”汽車在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下線。老馬師傅帶著車隊剛開出來,就被圍得水泄不通,車廂裏、腳踏板上、保險杠上都是人。很多人手裏沒有鮮花,就拿高粱、苞米往車上拋撒……

    這樣的“第一”,在新中國60年的歷程中俯拾皆是。

    從武漢長江大橋到三峽大壩,從大慶油田到秦山核電站,從完全國産化的成渝鐵路到世界海拔最高的青藏鐵路,從密如蛛網的高速公路到風馳電掣的“和諧號”動車組……中國人用激情和智慧,將一個個“不可能”變成了“可能”。一點點進步,一次次突破,累積成共和國驚人的跨越。

    60年間,國內生産總值增加了77倍,人均增長32.4倍。改革開放30年來,經濟總量呈“加速度”擴張:從1萬億元到10萬億元用了15年時間,從10萬億元到20萬億元用了5年時間,而從20萬億元到30萬億元僅僅兩年!如今,中國人民一天創造的財富量,就超過了1952年一年的總量。

    60年間,中國經濟佔世界經濟比重由“微不足道”上升到6.4%,成為第三大經濟體。改革開放30年,經濟年均增長9.8%,世界同期為3%。比日本經濟起飛階段年均增長9.2%、韓國經濟起飛階段年均增長8.5%略高,而高速增長持續時間之長舉世罕見。

    跨越中,一個強盛的中國出現在世界東方;跨越中,偉大的建設成就惠及億萬百姓。

    2002年11月8日,江澤民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向世界宣佈:經過全黨和全國各族兒女共同努力,“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這是中國人亙古以來的夢想,如今變成現實。

    由貧窮變成富裕,中國人的錢袋鼓起來。60年間,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增長近158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近108倍,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餘額增加2.5萬倍。

    由短缺變豐盈,中國人的日子甜起來。糧票、布票、油票乃至肉票、魚票、雞蛋票流行的年代一去不復返,商品流通渠道延伸到城鄉每個角落。吃飯講營養,穿著講品位,健身潮、出境遊,中國人的生活正從關注溫飽的生存型向追求質量的發展型提升。

    由“東亞病夫”變成“東方巨龍”,中國人的身心強起來。60年來,中國人的人均壽命由35歲上升到73歲,青少年文盲率降低到3.5%,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過11年。截至今年8月,新中國的體育健兒共奪得2310個世界冠軍。

    以人為本,民生為重。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説:“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是我們所有跨越的落腳點。只有實現了民生的跨越,我們所有的跨越才變得更加真實、更有意義。”

    轉 折

    改革開放是60年發展中最為關鍵的變革、最為重要的抉擇

    1900年,人類迎來一個新的世紀。

    新世紀的曙光,沒有眷顧中國。那一年,經歷過戊戌變法失敗的梁啟超流亡日本。飄搖的海船上,他寫下傳誦至今的名篇《少年中國説》,直陳中國已是一個衰朽的老人。

    1973年,英國歷史學家阿諾德·湯因比完成了他的最後一部著作《人類與大地母親》,書中寫道,“如果中國人真正從中國的歷史錯誤中吸取教訓,如果他們成功地從這種錯誤的循環中解脫出來。那他們就完成了一項偉業,這不僅對於他們自己的國家,而且對於處在深淺莫測的人類歷史長河關鍵階段的全人類來説,都是一項偉業。”那一年,中國佔世界出口額比重降到歷史最低點,僅為0.65%。

    百年後的新世紀,曙光照亮新中國。2001年在俄羅斯首都莫斯科,北京獲得第二十九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的主辦權。7年後的8月8日,當“中國畫卷”在“鳥巢”徐徐拉開,世界分明看到了一個英姿勃發的“少年中國”。

    如果説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為“少年中國”提供了成長的搖籃,那麼改革開放就是中國重新煥發青春的動力。

    從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中國開始了偉大轉折。這次決定性的轉折,改變了中國的發展方向和歷史方位,深刻影響了世界格局的走向。

    “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這一振聾發聵的論斷,至今迴響在神州大地。

    中國向世界打開大門。1979年,中央提出試辦經濟特區,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設備、資金、智力,興辦中外合資企業、外資企業。“從1980年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經濟特區設立,開放進而向沿海、沿江及內陸和沿邊城市延伸。直至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標誌著中國從一個半開放的社會向全面開放的社會轉變。”清華大學教授胡鞍鋼説,“經過改革開放,中國已真正成為世界的一部分,這個擁有13億人口的國家是世界上最大的利益相關者。”

    中國向世界打開大門,開放型經濟成為發展的強勁引擎。從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對外開放格局逐步形成。如今,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三貿易大國,2008年進出口貿易總額比1950年增長2266倍,利用外資規模連續多年位居發展中國家首位;對外經濟合作從無到有,2008年合同金額達到1130億美元,外匯儲備從微乎其微到躍居世界第一。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中國回歸了發展的常識。“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中國創造性地將市場經濟引入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徹底擺脫姓“社”姓“資”的困擾。1992年10月,在黨的十四大報告中,江澤民第一次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模式。

    激發財富的閥門一經打開,創造財富的活力便奔涌而出。

    安徽蕪湖的“傻子瓜子”曾因10多個雇工,引發了是不是搞剝削的爭論,而如今全國人大代表中已不鮮見民營企業家身影,人們感到: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种經濟形式並存的所有制結構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制度的正確選擇。

    鄧小平當年曾將一股面值50元的“飛樂音響”股票,贈予來訪的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主席約翰·范爾霖,如今中國A股市值已突破3.21萬億美元,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股市,人們發現:對合法非勞動收入的保護,讓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有了新發展。

    改革開放初期,沿海地區大力發展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的“三來一補”,而如今,中石油開始“走出去”收購新加坡石油公司股份,中石化收購了總部位於瑞士的ADDAX石油公司,人們期待:有更多的中國企業揚帆遠航,到世界經濟的“大洋”中劈波斬浪。

    “將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結合起來,是人類經濟發展史上的創舉。這是60年發展中最關鍵的變革、最重要的抉擇。”經濟學家厲以寧説。

    在中國,也有這樣一種説法:新世紀始於1978。理由是:那一年,我們開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從此開啟了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征程,實現了新中國歷程的一次偉大轉折。

    自 立

    政治上更有影響力,經濟上更有競爭力,形象上更有親和力,道義上更有感召力

    “中國越是發展,對世界的貢獻就越大,給世界帶來的機遇也越大。”9月23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站在第六十四屆聯大一般性辯論的講壇上,發表對當前國際形勢和全球重大問題的看法。這是中國國家元首在聯大一般性辯論中首次亮相。

    胡錦濤在新中國成立60週年前夕的這次“旋風式”出訪,不到5天時間,接連出席了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安理會核不擴散與核裁軍峰會,以及20國集團領導人第三次金融峰會,議題都是當今世界面臨的共同挑戰。在國際舞臺上,這種密集的高端多邊外交並不多見。中國因素,正是其中的一大亮點。

    去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前一天,首都國際機場出現史無前例的忙碌。當天,共有50多位外國元首或政府首腦抵達北京。整個2008年,中國一共接待了180多位外國高級領導人。而在20多年前,每年接待的元首或首腦級外國政要不過30位左右。外交部長楊潔篪説,在新中國歷史上,這種盛況“從未有過”。

    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18個建交國家到現在的171個國家,中國的朋友遍天下。

    1979年中美建交。時任美國總統的卡特後來笑言:“我的生日是10月1日,和中國國慶節是同一天。所以,鄧小平和其他中國領導人總是説,我成為中國的朋友簡直是命中註定。”

    世界需要中國,中國擁抱世界。今天,在這個星球上,誰也無法忽視中國的存在,中國同樣需要廣交五洲朋友。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國家不論大小貧富,都可以成為中國的朋友。中國文化“和而不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傳統,淋漓盡致地體現在外交方略中。

    2009年,中國與最大鄰國俄羅斯迎來建交60週年。借著“俄語年”的東風,中央電視臺開通了俄語頻道,中俄原油管道中國段在漠河開工。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全面深入快速發展。

    得益於中國與歐盟及其主要成員國建立的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歐盟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最大出口市場、最大技術引進地。

    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中歐經貿高層對話、中日經濟高層對話、中非合作論壇、上合組織高級別會議……在與世界的對話中,中國贏得了更多的理解和信任。

    做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不管60年風雲如何變幻,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角色與定位始終未變。

    9月21日,國際和平日到來之際,正在亞丁灣、索馬裏海域執行護航任務的中國海軍第三批護航編隊的戰士們發出一封《和平倡議書》,希望世界各種力量攜起手來,為這片海域的安寧、和平、和諧共同努力。茫茫印度洋上,響起了嘹亮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

    在9月23日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論壇上,胡錦濤表示:“今後,中國將進一步把應對氣候變化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並繼續採取強有力的措施”。

    中國的努力得到國際公認。英國氣候組織8月發表研究報告,讚揚中國企業在政府的支持下,在低碳汽車、工業節能、可再生能源和低碳建築以及城市規劃四個方面取得驕人成績。

    “政治上更有影響力,經濟上更有競爭力,形象上更有親和力,道義上更有感召力。”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面孔越發親和。

    當“中國製造”的各種産品遍佈全球後,世人開始更加關注“中國創造”所帶來的價值內涵和更深層次的人文力量。孔子學院桃李遍五洲、埃菲爾鐵塔披上“中國紅”、倫敦市長為中國舞龍“畫龍點睛”、三十幾個國家過起了春節……由軟實力而生成的一個友好、真誠、文明、開放的中國形象,在國家發展、國際交流的格局中,有著更為持續的影響。

    大國神采,因此飛揚。

    2008年10月,88歲的西默·托平再訪中國時,已經從《紐約時報》總編輯任上退下。從當年的南京談起,老人稱“新舊中國的變化看起來就像一部科幻小説”,“60年裏,中國人已經實現了毛澤東那一輩人的夢想,即讓中國重新成為世界上舉足輕重的力量之一。”

    篤 信

    只有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能夠發展社會主義

    時序進入2009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機的迷霧尚未消弭,經濟復蘇的“綠芽”仍可能面臨寒潮的來襲。

    “7.1%”——中國經濟的“半年報告”令人欣喜。“這就使它成為世界經濟十強中唯一在最近幾個月裏恢復強勁增長的國家。許多分析家認為中國可以幫助帶動世界其他國家走出低谷。”美聯社這樣評論。

    “中國是所有地區中經濟復蘇開始最早的國家,也是經濟回暖狀況最好的國家。”美國鋁業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克勞斯·柯菲德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説,這得益於中國政府的一系列有效舉措。

    讚美聲中,中國並未放慢前行的腳步。在全力“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同時,中央和地方出臺了一系列深化改革的新舉措。

    安徽小崗村,30多年前,由這裡的村民開始實行的“家庭聯産土地承包責任制”,拉開了改革的大幕。如今,小崗村南推土機轟鳴,廣東一家企業承租經營的1000多畝土地正在平整;村西,一個佔地1000多畝的工業園也在加緊建設……這個村莊正在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探索。

    “告慰過去的最好方式就是繼續前進。”村黨支部書記沈浩説:“小崗並不是重走原先意義上的集體道路,而是採用集體合作的一種市場化的道路。”

    開放同樣未有窮期。廣東深圳,29年前,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在這裡落戶。當今,已從一座小鎮成長為千萬人口國際大都市的深圳,正在為發展重新定位。今日之“特”與昨日之“特”已有很大不同。深圳初步完成了由傳統的“三來一補”加工工業向現代工業的轉變,形成了高新技術産業、金融業、物流業三大支柱産業,文化産業異軍突起。前不久,深圳又拉開一次深層次、全方位行政機構改革的大幕,在經濟“戰場”已扮演多年“急先鋒”角色並取得輝煌戰果的特區,正在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中再次擔當“先行軍”。

    “改革的步子不能停,開放的步子不能停”,深圳市市長王榮説:“要有新的思路和舉措,為今後的經濟持續增長奠定更好基礎。”

    “中國步伐”之所以如此堅定,是因為人們篤信一個道路:只有沿著既定的道路走下去,才能建成全面小康社會,才能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現代化。

    這條道路,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中國60年的艱辛探索、改革開放30年的寶貴經驗證明:只有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能夠發展社會主義。

    胡錦濤在紀念改革開放30週年大會上指出:“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也沒有一成不變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我們既不能把書本上的個別論斷當作束縛自己思想和手腳的教條,也不能把實踐中已見成效的東西看成完美無缺的模式。”

    歷史的突破,在於中國所走的道路未曾有過模板;歷史的垂青,在於中國關鍵時刻做出了選擇,把握住機遇。

    今日中國,經濟發展日新月異,民主政治有序推進,文化事業日趨繁榮,社會和諧正在破題。但是,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社會基本矛盾沒有變,現代化的道路上並非一馬平川。

    今日中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正贏得廣泛認同。教育部不久前公佈的一項調查顯示:高校學生對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認同度始終保持在較高水平,整體上有逐年提高的趨勢。

    “如果超越經濟史的視角,放大到文明演化的角度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僅造就了一個經濟發展奇跡,也是幾千年來形成的中華文明,在現代化衝擊下,經過不斷探索和努力,找到了內生演化的制度和體系。”復旦大學新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史正富説。

    在世界東方的這片廣袤土地上,文明的演進已有數千年,百多年救亡圖存的探索與抗爭更是這個國家難以磨滅的印記。60年探索前行的腳步,30年改革開放的足跡,藍圖就是于2020年在中國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在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到那時,社會主義中國的分量和作用就不同了,我們就可以對人類有較大的貢獻。”

    這是偉人的期待,寄寓著一個國家最深、最真的夢。(執筆:吳兢、薛原、劉維濤、王舒懷)

 
 
 相關鏈結
· 香港以海陸空並行方式“立體”慶祝新中國60華誕
· 新中國成立以來13次國慶閱兵僅有3次遇降雨天氣
· 新中國成立60年來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建設綜述
· 新中國成立60週年湖南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展覽開展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