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挺起中國經濟的脊梁——中國企業60年發展回眸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9月29日   來源:人民日報

    1960年3月,一汽生産的“國車”——紅旗CA72型高級轎車在德國萊比錫國際博覽會展出。資料圖片

上世紀70年代初,安徽省淮北選煤廠工人在進行技術攻關。龐德勝攝

2009年,我國自主研發的時速350公里動車組在北車唐客的現代化廠房裏生産。吳宏道攝

    2009年公佈的全球500強企業中,中國有43家企業上榜,其中中石化更是以年營業收入46萬億元進入前十名。面對中國企業漂亮的成績單,恐怕沒有多少人能想到,直到1994年,我國最大的500家國有企業全年銷售收入的總和還不如美國通用汽車公司一家的銷售收入,而在更早的1952年,全國的工業産值只有300多億元。

    企業是經濟的微觀基礎。60年來,廣大企業與新中國一同成長,見證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貢獻著力量。

    強國富民鑄輝煌

    新中國經濟是在一片廢墟上起步的。1949年,全國只有100多億元的固定資産,那時的中國,就連一根最普通的鐵釘也要依靠進口。

    在20世紀,沒有現代工業的國家註定無法強大。國有企業歷史性地承擔起重任。

    新中國要有自己的鋼鐵!

    在曾被日本人斷定“只能種高粱”的鞍鋼,幾千工人夜以繼日地工作。1953年12月26日,鞍鋼三大工程竣工投産,興奮的工人們特意把首批生産的無縫鋼管作為禮物,送到了北京。

    新中國要有自己的汽車!

    用鋼釬砸開凍土,1953年7月15日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在荒原上奠基,3年後第一輛國産汽車開出了廠門。這種名為“解放”牌的汽車結束了中國被稱作“萬國汽車博覽會”的歷史,在此後幾十年間,幾乎跑遍了中國大地的每個角落。

    第一架飛機、第一塊手錶、第一台機床、第一個自動化電站……國有企業以不懈的努力、艱難的探索,鋪就新中國經濟的基石。

    改革開放的今天,廣大企業承載著強國富民的夢想,繼續書寫輝煌燦爛的篇章。

    站在2008奧運會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前,人們無不為其晶瑩剔透的模樣而讚嘆。9843個球和20670個桿組成的鋼結構、展開面積達26萬平方米雙層氣枕充氣膜……創造了多個世界之最的“水立方”,是奧運工程中自主創新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建築企業的實力見證。

    如今的中國企業,活躍在經濟社會領域的方方面面。三峽工程、青藏鐵路、西氣東輸……一個個重大項目的背後,閃動著企業奮鬥的身影。神舟飛船、嫦娥一號、“殲十戰機”……企業成為自主創新的排頭兵,奉獻著一項項科研成果。非典突襲、冰雪災害、汶川救援……特殊時期,總有大量企業以強烈的責任感挺身而出。

    改革發展煥新顏 

    1985年,日本一位經濟學家在對中日企業作對比後斷言:中國不存在現代意義上的企業。這個結論或許不夠客觀,但足以提醒改革開放之初的中國去重新審視當時企業存在的問題。

    企業是什麼?是不斷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經濟組織,是隨時根據市場變化作出理性反應的競爭主體。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國有工廠,雖然為共和國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但的確離“現代企業”太遠太遠。

    要讓企業變成真正的企業!從擴大企業自主權開始,經歷利改稅、承包制種種探索,直到1993年中央提出“必須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産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越來越多的企業走上了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改革之路。

    中國的國有企業,開始悄悄地“改名換姓”——企業大門上最搶眼的“招牌”,不再是“××廠”、“××總廠”,而是變成了“××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與之相伴隨,企業領導班子中有了不少新的職務:“總經理”、“董事長”、“董事局主席”、“外部董事”、“監事”。

    隨著現代企業制度的推進,如今的大部分國有企業已改制為多元股東持股的公司制企業。到2008年底,中央企業中公司制企業所佔比重已接近70%,一批大型國有企業先後在境內外資本市場上市,5萬億央企國有資産中的80%集中在上市公司。

    改革激發著企業的活力。

    更強的競爭力——1978年,全國國營企業的存款和財政存款之和只有1089.9億元。如今,135戶中央企業一個月的利潤總和就能接近1000億元。2007年,有19家中央企業的利潤超過百億元。   

    更靈活的運行機制——國有企業普遍實行了全員勞動合同制、全員競爭上崗,“管理者能上能下、職工能進能出、工資能升能降”的新機制全面建立。  

    更加國際化——越來越多的國有企業“走出去”,僅今年上半年,就有中石油收購新加坡石油公司45.51%股份、中國五礦收購澳大利亞OZ礦業公司等大型跨國並購事件。在利用境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過程中,國有企業正在世界經濟舞臺上大展身手。

    萬紫千紅春滿園

    今天,如果企業去登記註冊,會發現有23種形式的企業所有制類型等待選擇:國有、股份合作、私營股份、外商合作合資……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步伐,越來越多的企業以不同的形態涌現,國有企業單一化的格局發生了改變。

    1980年12月21日,溫州姑娘章華妹拿到了中國第一張個體戶工商執照。雖然每天的營業額只有幾元錢,但章華妹從此可以光明正大地做生意,不再擔心被看作是投機倒把。就在同一時期,劉永好四兄弟在四川養起了鵪鶉,柳傳志在中科院計算所傳達室裏辦起了公司,李東生在惠州一間倉庫裏開始打造TCL的雛形……

    從“以公有制為主體、發展多种經濟成分”的認識突破,到將“非公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寫入憲法,民營經濟迅速成長著。

    最新統計顯示,截至2008年底,我國共有各類企業971.46萬戶,其中私營企業657.42萬戶,此外還有個體工商戶2917.3萬戶,直接或間接貢獻著全國近1/3的稅收,每年吸納80%以上的新增就業人員。與此同時,外資企業也增加到43.49萬戶,中國已成為全世界吸收外資最多的國家之一。

    “萬紫千紅春滿園”。非公有制企業在發展壯大,國有企業的實力更在不斷提高。

    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國有資本逐步向關係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國有經濟的比重在降低,但綜合實力、影響力、控制力大大增強。

    1997年到2007年,國有企業戶數從25.4萬戶減少到11.5萬戶,但資産總額大幅增長,從13.9萬億元增長到35.5萬億元,盈利水平更是突飛猛進,年實現利潤從不足1000億元增加到1.62萬億元。135家中央企業,承擔了我國近全部的原油、天然氣和乙烯生産,提供了全部的基礎電信服務和大部分增值服務,生産的高附加值鋼材約佔全國60%市場,生産的水電設備佔全國70%的市場。

    新起點,新機遇。60歲的新中國,繼續保持著穩健快速的發展勢頭;千千萬萬中國企業,也在蓬勃地“生長”著。(記者 白天亮)

    鏈 接

    ◎國有企業

    1952年,我國國有企業完成工業總産值156.3億元,實現利潤總額28.2億元,固定資産原值149億元。經過幾十年的艱難探索,國有企業朝著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邁出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步伐。一批企業在市場競爭中成長壯大。2007年,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産值12萬億元,比1952年增長765倍;實現利潤總額10795億元,比1952年增長382倍;固定資産原值110085億元,比1952年增長738倍。

    ◎私營企業

    中國的私營經濟從被消滅到曲折發展,從“入憲”到地位不斷提高,私營企業從無到有、從受排斥到受保護,已逐漸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經濟社會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到2008年,在我國私營企業中,年主營業務收入在500萬元以上規模的企業已發展為 19.2萬家。2008年,規模以上私營工業企業完成出口交貨值80844億元,佔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16.3%。

    ◎股份制企業

    從上個世紀80年代初在百般爭議中試點開始,到十六屆三中全會以後作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股份制企業逐步發展起來。2004年全國股份制工業企業工業總産值達10多萬億元,佔全部工業企業的45.2%。2008年,規模以上股份制工業企業有20.7萬個,佔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數的57.6%;從業人員4010萬人,佔全部工業企業從業人員的50.6%。

    ◎“三資”企業

    1978年4月第一家港商投資企業在虎門落戶,拉開了外商在中國投資辦廠的序幕。1992年鄧小平南巡談話以後,中國掀起了經濟發展新高潮。外商直接投資開始大量涌入中國。2008年,規模以上“三資”工業企業已發展到7萬個,共吸納就業人員2448萬人,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30.2%;出口交貨值56331億元,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的70%。 

 
 
 相關鏈結
· 中國-東盟博覽會3200個展位已經被中國企業預訂
· 中國企業代表團強調美輪胎特保案將致"雙輸"後果
· 博鰲論壇國際資本峰會將討論中國企業國際化機遇
· 海關總署:海關助中國企業“承包工程”走向中亞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