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國慶60年:鼠標輕點鋼花四濺 三代工人話包鋼巨變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10月04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呼和浩特10月4日電(記者 賈立君)隨著液壓開口機的緩緩運轉,鐵水奔流、鋼花四濺。站在火紅火紅的出鐵口前,80歲的吳海瀛老人感慨萬千。

    50年前的1959年9月26日,包鋼煉鐵廠1號高爐奔涌出第一爐鐵水;當年10月15日,周恩來總理為包鋼1號高爐投産剪綵。1955年畢業于東北工學院、1958年從鞍鋼調來的吳海瀛,當時是包鋼1號高爐的值班班長,他親眼見證了包鋼發展史上的幾個關鍵節點。

    “這是世界上一流的大高爐,第一次在我們國家出現,你們要好好管理啊!”周總理的囑託,深深銘刻在吳老心間。包鋼第一爐鐵水的流出,結束了內蒙古“手無寸鐵”的歷史。但是那時的生産條件、技術水平無法與今天相比,特別是因含氟高的白雲鄂博鐵礦石難選、難煉和生礦直接入爐,造成鐵口、渣口、風口侵蝕嚴重和爐壁結瘤的“三口一瘤”世界性難題,是擺在包鋼人面前的多重難關。

    看到今天先進的電子控制操作平臺,吳老説,那時風口極易損壞,最多的時候一天得換二三十個風口,開鐵口時,用鐵錘打幾十錘都紋絲不動,爐前工人下班後不能回家,住在地下室裏隨時待命準備換風口。

    包鋼遇到的世界性難題,在上世紀80年代得到了解決。1981年參加工作的爐前工人薄福恒説,包鋼自行研製的連續模式風口、渣口以及無水泡泥,是科學冶煉白雲鄂博鐵礦石的根本辦法,大大降低了人工作業的強度,提高了生産效率。今年50歲的薄福恒告訴記者,那時的爐前工儘管還在揮汗如雨,但與吳老那一代相比,已經容易了許多。

    “過去掄大鍬,現在點鼠標。”今年38歲的1號高爐爐前大班長張亮説,如今的液壓開口機、液壓堵口板等出鐵流程,只要在電腦總控室輕點鼠標即可完成。而且,高爐銅冷卻壁、幹法除塵、TRT余壓發電、音巴水渣處理等新技術的應用,大大改善了工作環境。

    氟污染向來是包鋼的“特異型”污染。經過多年的選礦工藝攻關,包鋼採用了“弱磁——強磁——反浮選”新工藝,使鐵精礦含氟量從1993年的2.3%下降到目前的0.5%以下。走在潔凈的廠區,吳海瀛説:“現在的環境真好,那時候氣味非常嗆人,得不斷地噴水。”

    包鋼煉鐵廠黨工部部長渠世平介紹,包鋼在逐漸擴大生産的同時,對高爐裝備進行了不斷的優化改造。目前,6座煉鐵高爐總有效爐容達1.2萬立方米,是50年前的8倍;年産能從投産之初的9萬噸擴大到目前的1000萬噸;裝備也從原始手工操作進入自動化、數字化時代。

    在高爐林立、清新整潔的包鋼廠區內,記者雖然沒有看到想象中“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的冶煉景象。但是長假期間工人們在車間內井然有序的勞作鏡頭,無聲地告訴人們,包鋼一代又一代工人始終牢記著周總理的囑託,星火相傳,精心打造著“塞外鋼鐵脊梁”。

    50年前在陰山腳下、黃河岸邊建起來的包鋼,是內蒙古最大的工業企業、西北地區最大的鋼鐵企業,經濟總量達400億元,具備了千萬噸鐵、鋼、商品坯材綜合生産能力。

 
 
 相關鏈結
· 內蒙古限定包鋼集團今年稀土礦開採總量4.6萬噸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