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李從軍談世界媒體峰會:合作·應對·共贏·發展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10月07日   來源:新華社

    合作·應對·共贏·發展
——新華社社長李從軍就世界媒體峰會接受專訪

    新華社北京10月7日電(新華社記者)新華社與其他8家世界著名媒體機構共同發起的世界媒體峰會,將於10月8日至10日在北京召開。新華社社長李從軍就峰會有關情況接受了專訪。

    記者:請簡要介紹新華社的發展歷程、基本職能。

    李從軍:新華通訊社,簡稱新華社,創建於1931年11月7日,是中國國家通訊社,也是世界性通訊社。78年來特別是近些年來,新華社著力推進改革發展,大膽創新體制機制,不斷拓展通訊社業務功能,各項工作取得了長足發展,事業邁上了一個大的臺階,影響力和競爭力明顯提高。

    目前,新華社擁有覆蓋全球的新聞信息採集和營銷網絡,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設有33個分社,在台灣省派有駐點記者,在境外設有117個分支機構。

    初步形成了多語種、多媒體、多渠道、多層次、多功能的新聞發佈體系,每天24小時不間斷用中文、英文、法文、俄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葡萄牙文和日文8種文字,向世界各類用戶提供文字、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網絡、手機短信等各類新聞和經濟信息産品。特別是先後開通英語電視新聞線路和中文電視通稿線路、中文電視節目線路,開辦手機電視臺,成立多媒體中心,加快向現代多媒體新聞信息業態拓展。

    創建了一批直接面向終端受眾的傳播載體,擁有中國最大的國家級網站集群,其中,新華網是中國重點新聞網站,被稱為“中國最有影響力網站”;金融信息平臺及其産品“新華08”,是國家重點文化項目,在世界資本要素市場等非媒體領域的影響力愈發凸顯;《新華每日電訊》、《瞭望》等23種社辦報刊形成中國最大的報刊集群,具有很強的權威性和影響力。

    新華社積極構建多元化對外交流合作系統,通過建立和完善雙邊、多邊和區域交流合作機制,拓寬與境外媒體和新聞機構的合作渠道,不斷提高知名度,提升在國際媒體同行中的形象和影響力。新華社是許多國際新聞組織成員,已同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通訊社或新聞機構簽署了新聞交換、人員交流和技術合作等方面的合作協議。

    記者:您認為當今世界媒體發展出現了哪些新變化、新趨勢?面臨著那些新挑戰、新機遇?

    李從軍:進入21世紀後,數字化、網絡化進程加快,人類信息傳播發生了一系列重大變化。一方面,以互聯網和手機為代表的新媒體發展迅猛,傳播渠道更加多樣,傳播主體更加多元,傳播速度更加及時,傳播範圍更加廣泛,傳播內容更加豐富;另一方面,層出不窮且使用便捷的新媒體正在改變公眾在信息傳播中的地位,公眾獲取和接收信息的習慣正在逐漸發生變化,日益由過去被動、單向的信息接受者(即“受眾”)轉變成為主動、多向的信息發佈者。

    隨著傳播技術的進步和新媒體的發展,媒介融合的趨勢愈演愈烈。各種傳播終端的功能正在由單一向多功能、多媒體轉化,單一媒體形態正在向多媒體産品形態和全媒體信息傳播業態拓展,媒體間的兼併重組層出不窮,傳媒業與其他行業的合作或滲透不斷加劇。隨著公眾在傳播過程中心理、行為和地位的變化,公眾對新聞信息的需求日趨個性化,傳媒市場日趨分眾化,媒體商業模式日趨多元化。

    在這種新形勢下,傳統媒體面臨空前的挑戰。新媒體以其豐富的信息內容、便捷的使用方式和靈活的商業模式,不斷吸引更多的受眾和廣告,如果傳統媒體因循守舊,其輿論影響力和市場佔有率就有可能面臨逐漸萎縮的危險。然而,在新形勢下,傳統媒體也面臨空前的機遇:信息傳播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各種新媒體的不斷涌現,為傳統媒體改善現有業務、開發新興業務、擴大受眾範圍、拓展市場空間提供了眾多全新的手段、渠道、平臺和終端,只要順應信息傳播技術的新發展,順應當代新聞信息傳播的新變化,順應媒介融合的新趨勢,順應公眾和傳媒市場的新需求,傳統媒體就能繼續保持並不斷提升其競爭力和影響力。

    記者:您認為當今中國境內媒體業發展出現了哪些新變化、新趨勢?面臨著哪些新挑戰、新機遇?

    李從軍:中國傳媒業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傳媒業發展的大環境,因而也必然會受到上述新變化和新趨勢的影響。當然,中國有自己特殊的國情,傳媒業的發展也必然帶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近年來,新媒體在中國的發展速度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網絡媒體和手機媒體成為越來越多人獲取並交流各類信息的重要渠道,輿論影響力和市場影響力與日俱增。但不同於其他大多數國家的是,中國的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此消彼長的現象不是十分明顯。在新媒體高速發展的同時,傳統媒體仍然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勢頭。這一方面是因為中國傳媒業在發展週期上仍處於上升期,整個行業還有一定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中國傳媒業在應對數字化、網絡化時代傳播變革方面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呈現出以下新趨勢:

    一是健全信息傳播業態,搶佔各類新興市場。中國媒體在加強和改進傳統業務的同時,積極介入新媒體業務,努力由單一媒體向全媒體信息傳播業態拓展,不斷擴大在各類新媒體市場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二是建設多媒體數字平臺,優化新聞信息生産流程。許多中國媒體紛紛建立集多媒體信息採集、加工、儲存、發佈、管理于一體的數字技術平臺,並以此為基礎整合各類信息資源,實現內容集約化生産、新聞信息産品多級開發。

    三是探索多種商業模式,拓展品牌影響力。來自新媒體和金融危機的雙重衝擊,使中國媒體進一步意識到單一商業模式的弊病和危險。許多媒體紛紛開展多种經營,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利用品牌影響力,開闢新的收入來源。

    在新形勢下,中國媒體同樣面臨新的挑戰與機遇。這些挑戰和機遇不但來自信息傳播技術和全球傳媒格局的變化,更來自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對傳媒業提出的新要求。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不斷發展,社會和公眾對新聞信息的需求更加強烈。人們希望有更多可供選擇的信息來源,有更簡單便捷的獲取信息的手段,希望媒體提供的新聞信息能夠更加豐富,具有更強的時效性、針對性、可信性、實用性,不但能夠提升整個社會的文化品位,而且能夠滿足每個群體的個性需求。媒體不僅要承受更大的市場壓力,而且要承擔更大的社會責任。所有這些,無論對新媒體,還是對傳統媒體,都是極大的挑戰。

    對中國媒體來説,這些挑戰中也孕育著極大的機遇。社會和公眾對新聞信息需求的增加,對媒體提出更高要求,意味著媒體市場還有很大發展空間,意味著媒體還有更多大顯身手的地方。誰能找到滿足人們信息需求的途徑,誰就找到了發展壯大自己的機會。誰能為社會和公眾提供更加滿意的信息服務,誰就能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誰能取得讓公眾滿意的社會效益,誰就能取得讓自己滿意的經濟效益。

    記者:全球和國內媒體業的新發展給新華社等傳統媒體帶來了哪些挑戰和機遇?

    李從軍:作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傳媒集團之一,新華社的發展同樣離不開外部環境的影響。數字化、網絡化的進程促使新華社審視既有的業態模式,向前探索符合新華社自身特點的多媒體業態。一方面,新華社深刻地認識到隨著個人傳播能力的興起,傳統傳媒業都面臨著對自身在功能確定和傳播流程中的重新定位,傳統通訊社單純的供稿業務已無法滿足受眾和市場的需求;另一方面,隨著在傳播流程中的定位逐步明確,新華社清醒地意識到科學合理的體制機制業務架構對促進發展、建立多媒體業態的重要保障作用。此外,新華社也深切地感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給事業發展、業務拓展帶來的巨大壓力。

    至於您認為新華社是傳統媒體,恐怕存在一些誤解。事實上,新華社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就創辦了新華網,近年來又順應移動通信的發展,開發了以手機為主要載體的多種新聞信息産品;針對內部資源缺乏整合共享、信息孤島頻現的傳媒業通病,建立了多媒體數據庫,對整個新聞信息産品的采編和營銷進行重構,並以促進信息在更廣範圍內的科學有序傳遞為目的,牽頭制訂了中文新聞信息技術標準;順應受眾接收信息多渠道化、碎片化等特點,開拓了戶外屏幕、樓宇電視等新聞信息服務載體;同時,還構建了金融信息平臺,拓寬了新聞信息服務領域,建立與市場受眾直通的新的傳播終端。實施戰略轉型一年多來,新華社著重發展視頻報道、新媒體報道,並以增量業務為龍頭,帶動存量業務的發展和調整,産品生産、組織架構、體制機制等已經更加適應多媒體傳播時代的發展要求。

    記者:請簡要介紹新華社應對新挑戰、新機遇的整體思路、具體舉措和已取得的成效。

    李從軍:新華社在新時期的發展整體思路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積極適應國際國內形勢發展的新情況,著力創新體制、機制和業態,著力提升新聞信息采編、傳播能力和效率,著力建設一支高素質人才隊伍,深化改革、加快發展,立足國內、拓展海外,加速推進組織結構、多媒體業態、內容生産、傳播方式、營銷模式、技術構成、管理體制等方面的戰略轉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世界性現代國家通訊社。

    為此,新華社著力推進三個拓展,即由傳統新聞産品生産為主向現代多媒體新聞信息業態拓展、由面向媒體為主向直接面向終端受眾拓展、由立足國內為主向有重點地更大範圍參與國際競爭拓展;努力構建四個系統,即現代采編、研究系統,數字化加工、運用、傳播系統,更加完善的新聞信息産品營銷系統,多元化對外交流合作系統;大力加強五個重點建設,即報道業務建設、重點項目建設、人才隊伍建設、海外輿論陣地建設、管理和制度建設。

    經全社上下共同努力,新華社新聞報道和改革發展等各項工作都取得了比較好的成績,形成了積極向上的良好態勢,特別是在一些重點工作、重要領域和重大項目方面實現新的突破,在戰略轉型方面取得明顯進展。

    一是向現代多媒體新聞信息業態拓展邁出新步伐。初步形成從文字、圖片為主的“兩翼齊飛、圖文並茂”,到文字、圖片、音視頻“三位一體”的多媒體發展格局,為加快向現代多媒體新聞信息業態拓展打下了基礎。成立多媒體中心並啟動運行,全力打造多媒體新聞信息數字生産加工平臺,實現在同一界面製作、播發文字、圖片、音視頻和多媒體融合稿件,初步具備直接簽發供電視、網站、手機、戶外屏幕等各種形態媒體使用的多媒體稿件的能力。

    二是向直接面向終端受眾拓展實現新突破。成功實現新華網的改版,不斷豐富內容,完善服務功能。不斷升級金融信息平臺建設,在提高用戶服務水平和技術支撐能力的同時,啟動資本運作和市場化運作。不斷創新新華手機短信、手機報等手機媒體的産品形式,豐富産品內容,提高時效性和互動性,這些産品已經成為新華社重大報道的“第一落地渠道”。開通手機電視臺,提高戶外屏幕、流動媒體的受眾覆蓋面和影響力。此外,還對多媒體數據庫和各社辦報刊直接面向終端受眾的能力進行了提升。

    三是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得到有效增強。調整和優化駐外機構佈局,拓展了一批金融信息採集點,組建了北美總分社、亞歐總分社,目前,新華社駐外分社已達117個。調整充實駐外分社人力配備,加速推進“本土化”進程。同時,加強了與國際知名傳媒集團、通訊社等的交流合作,積極探索對外交流合作的新領域、新機制、新渠道和新方式,努力搭建國際一流媒體交流平臺。

    記者:請介紹世界媒體峰會召開的背景,其主要目的或動機是什麼?

    李從軍:當前,國際形勢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複雜深刻變化,全球傳媒格局也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巨大變革,受眾需求日益多元化,使媒體面臨空前挑戰,同時也迎來了難得機遇。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對傳媒業發展提出了新的課題。在這種背景下,以“合作、應對、共贏、發展”為主題舉辦世界媒體峰會,共同探尋世界傳媒業生存和發展之路,意義更加特殊而重大。在這全球媒體發展的重要關頭,新華社願意與各國各地區媒體一同應對危機、加強合作,實現互利雙贏、共同發展。

    記者:請介紹峰會的籌備情況。

    李從軍:為發起世界媒體峰會,新華社在北京奧運會期間,先後邀請新聞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默多克、美聯社社長柯裏、路透社總編輯史進德、法新社社長皮埃爾、英國廣播公司(BBC)總裁湯普森、共同社社長石川聰等12家境外重要媒體機構負責人來訪。通過會談,大家一致認為,有必要共同發起世界媒體峰會。奧運會後,新華社通過不同渠道在多個層次就共同發起世界媒體峰會與相關媒體進行了溝通,並達成共識。

    經充分溝通協商,新華社與新聞集團、美聯社、路透社、俄塔社、共同社、英國廣播公司、時代華納特納廣播集團、谷歌等8家世界著名媒體機構一起,決定共同發起世界媒體峰會,並明確由新聞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默多克、美聯社社長柯裏、路透社總編輯史進德、俄塔社社長伊格納堅科、共同社社長石川聰、英國廣播公司全球新聞總裁山姆布魯克、時代華納特納廣播集團亞太區總裁兼董事總經理馬可寶和谷歌公司全球副總裁劉允擔任共同主席,由我擔任執行主席。新華社還同8家共同發起方建立了常設機構峰會秘書處,並就峰會規模、主題議題、組織形式、日程安排、費用支出、共同宣言的修改和通過形式、峰會長效機制等,達成了廣泛和重要的共識。

    截至目前,共有70個國家和地區的135家主流媒體和機構確認參會,其中歐美地區的主流媒體43家,亞洲地區的主流媒體21家,中東地區主流媒體17家,非洲地區主流媒體17家,東歐及前蘇聯地區主流媒體20家,拉美主流媒體8家,港澳臺主流媒體9家。上述確認參會的媒體,涵蓋了世界最主要的媒體集團和所有的媒體形態,其中媒體集團9家,通訊社62家,報刊29家,廣電媒體30家,新媒體2家,政府機構3家。另外,還邀請了40多家境內媒體負責人參會。

    記者:您認為峰會召開具有什麼樣的意義?將産生怎樣的影響?您對峰會可能取得的成果有著怎樣的期待?

    李從軍:CNN一位資深的從業人員認為,世界媒體峰會將是“媒體的奧林匹克”,這一説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世界媒體峰會突破通訊社、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媒體業的行業界限和框架,致力於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為世界各國媒體機構搭建起互動交流和合作的有效平臺。來自五大洲的媒體機構不分媒體大小、不分媒體形態,共謀發展,共商策略,共創未來,必將對世界傳媒業的發展産生廣泛、積極和深遠的影響。世界媒體峰會共同主席俄塔社社長伊格納堅科對峰會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表示,世界媒體峰會是世界傳媒界具有標誌性意義的重要事件,將為擴大各國媒體之間的聯絡及合作作出舉足輕重的貢獻。

    我希望,通過世界媒體峰會提供的高端合作交流平臺,能夠促進世界媒體加強溝通與協商、深化交流與合作,應對挑戰、共贏發展。

 
 
 相關鏈結
· 《新華社記者筆下的新中國》發行 李從軍作序
· 新華社多媒體中心正式啟動運行 李從軍何平揭幕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