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春10月28日電(新華社記者 李鳳雙、褚曉亮)用於改善民生的財政支出年均增長超過30%,就業水平創出1281萬人的歷史最高水平,社會保障體系覆蓋全省超過80%的人群……這些數據如同一顆顆飽滿的果實,結在吉林省發展振興的參天大樹上。幾年來,吉林省在加快推進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步伐的同時,注重以發展促民生,使人民群眾在發展中得到更多實惠,收穫更多的果實。
捧出“安居樂業”的民生碩果
從群眾最渴盼的事情做起,培育最解渴的民生之果。吉林省在民生工作中,緊緊圍繞實現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以保證群眾安居樂業為重點目標,突出解決群眾的住房、就業等生活難題。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這是人們對在棚戶區居住生活的形象概括。作為老工業基地,吉林省存在大面積的棚戶區住戶,很多居民幾代人擠在斗室之內,居住條件非常艱苦。2006年以來,吉林省啟動實施城市棚戶區改造,拉開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序幕。到去年末,共改造城市棚戶區3605萬平方米,有55萬戶、170萬城市居民住上了新房,今年還將改造435萬平方米。
大規模、大力度的棚戶區改造讓棚戶區生活漸漸成為歷史記憶,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樓承載著人們對新生活的憧憬。過去,靴子是棚戶區內人們出行的必需品,而如今記者在吉林省採訪時發現,很多搬進新樓的居民都把靴子洗刷乾淨收藏起來,他們戲稱為“挂靴”。
在加快棚戶區改造的同時,吉林省還在全國率先開展了農村泥草房改造和林業棚戶區改造,全面推進煤礦棚戶區改造和城市廉租房建設,成為全國首個實施“五路安居”工程的省份。其中,農村泥草房改造,計劃利用5年時間改造74萬戶,目前已改造31萬戶。
針對老工業基地下崗職工多這一突出的就業難題,吉林省轉變就業思路,加強就業服務,開展全民創業促就業,多渠道增加就業崗位。近年來每年新增城鎮就業超過40萬人,去年達到52.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92%,全社會從業人員1281萬人,為歷史最高水平。今年前8個月,城鎮新增就業38.8萬人,為全年計劃的92%。為幫助“4050”人員等就業困難群體就業,吉林省由政府出資開發公益性崗位,目前在崗人數已超過10萬人。
財政投入的陽光雨露滋潤民生之果
張忠是吉林省梅河口市曙光村的農民,因車禍致殘喪失勞動能力,家裏欠債7萬多元。一家三口原來擠住在僅36平方米低矮破舊的泥草房裏。在財政補貼的幫助下,張忠如今住進了60多平方米寬敞明亮的磚瓦房。他享受的低保金也逐年增加,日子越來越有盼頭。“2006年低保金是240元,2007年是360元,2008年是540元,今年是840元。”張忠高興地説。
張忠生活的變化緣于吉林省近年來在民生方面財政投入的不斷增加。吉林省在推進民生工作中,堅持以發展促民生的思路,用發展成果改善民生。堅持每年新增財力的70%用於改善民生,實際新增財力超過這一標準。近三年來,全省用於改善民生的財政支出年均增長31.2%。這些不斷增加的財政支出如同陽光雨露,滋潤著甘甜的民生之果,讓群眾每年都能實實在在地看到新的變化,得到新的實惠。
在財政投入的支持下,吉林省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養老保險制度從國有企業職工拓展到全部個體工商戶和自由職業者,參保人數達540萬人。今年又將5.8萬未參保城鎮集體企業的退休人員納入基本養老保險統籌。2007年吉林省啟動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成為國家唯一的全省城市試點省份。
通過加大民生投入,一系列民生欠賬也得以還清。由於歷史原因,1993年-2004年吉林省共拖欠中小學教師工資24.28億元,省政府決定從2008年開始用三年時間全部解決,目前已補發18億元,極大地調動了廣大教師的積極性。吉林省還決定從今年起計劃投入2.72億元,用兩年時間全面建立鄉鎮中學物理、生化實驗室和微機教學室,徹底結束農村學生在黑板上做實驗的歷史。
構建長效機制讓民生之果常熟
城鎮新增就業42萬人,改造城市棚戶區及危舊房600萬平方米……翻開今年吉林省的政府工作報告,政府承諾今年重點解決的八項民生工程格外引人注目,這八件實事都是圍繞就業、城鄉低保、棚戶區改造、農村泥草房改造、醫療保障等問題進行具體部署。
為了讓民生的果實年年獲得豐收,吉林省開始探索建立民生工作的長效機制。實行民生實事承諾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做八件人民群眾熱切期盼的民生實事,接受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監督,這一做法被群眾親切地稱為“民生八件”,吉林省已堅持了多年。“這些民生實事,都關係人民群眾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辦好這些民生實事,是吉林省政府對全省人民的鄭重承諾。”一位省領導這樣説。
為了讓民生實事真正落到實處,而不是流於形式,吉林省還建立了對民生工作嚴格的責任體系、指標體系、考核體系。年底,將由省政府績效評估委員會辦公室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群眾代表以及新聞記者參與民生實事的考核驗收,並將重點對“民生八件”的完成情況面向社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