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經驗交流會在江蘇南京召開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10月31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南京10月31日電(記者吳晶 淩軍輝)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經驗交流會30日至31日在江蘇省南京市召開。會議在總結成效和經驗的同時,研究分析了新形勢下的新要求和新挑戰,具體部署了下一階段深化課程改革、推進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的重點任務。

    教育部副部長陳小婭在出席會議講話時指出,經過八年的努力,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取得明顯的成效,但仍面臨著環境和觀念轉變、制度完善、教師提高、投入和條件保障等方面問題和挑戰。此次會議是在我國基礎教育重點轉向內涵發展的重要時期、課程改革發展到關鍵階段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

    據介紹,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直接領導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從1999年開始著手調查研究,組織全國高層次專家進行了頂層設計。2001年開始在全國38個縣、區進行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改革國家級實驗,分層推進,滾動發展。到2008年,全國初中已實行了一輪,有的地區達到2輪至3輪,小學也接近一輪,明年將全部進入。除了一些尚未完成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工作的西部省份外,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省已擴展到25個省份。

    陳小婭表示,下一階段教育部將主要開展以下幾方面工作:一是成立由部長負責的課程改革領導機構和國家基礎教育課程專家審議委員會,加強對課程改革工作的領導和對課程教材的審核把關。同時,全面修訂課程標準和教材,進一步健全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制度,鼓勵地方和學校大膽探索。二是開展大規模教師培訓,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要進一步加大對農村教師的國家級培訓力度,加大教師教育的改革創新,繼續完善以校為本的教研製度,高度重視深化課程改革對教師編制和教師結構的新要求。三是進一步完善綜合素質評價的科學方法和基本程序,使綜合素質評價成為學校常規管理制度的基本內容和教師的崗位職責。在中考改革中進一步完善以能力為核心的命題改革,強化綜合素質評價結果在高中招生錄取中的作用。在高考改革中堅持分類考試、自主招生、多元錄取,把綜合素質評價和學業水平考試作為高校招生錄取的重要依據。四是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深入研究教學規律和學生認知規律,創新教學方式;積極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科學應用;做好普通高中選修課程建設規劃,大力推進高中選修課的多樣化,促進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和優秀學生的脫穎而出。五是重點加強農村課程改革,提高農村基礎教育質量,在經費分配、資源建設和專業指導等方面向農村傾斜。運用信息化的手段和方式,引入優質教育資源,實現農村教育的跨越式發展。

    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教育局以及計劃單列市的負責同志出席了會議。會議還特別邀請了部分師範大學和普通高中校長參加。除經驗交流和小組討論外,與會代表還考察了南京市8所中小學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展。

讓課堂“大”起來——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經驗交流會巡禮

    新華社南京10月31日電(記者 吳晶 淩軍輝) 在赫茲電子研究所、曲格平能源研究所、哥白尼天文研究所等一系列以中外科學家命名的教室中,小學生們正在老師的幫助下開展小實驗,學習物體的導電、不同材料的保溫性能、天體的運行規律等自然科學知識。出於濃厚興趣的激發,孩子們的興致特別高昂,對老師的提問一個接著一個。

    這是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經驗交流會期間,記者在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看到的情景。在素質教育改革的推動下,學校開發了 “娃娃科學院”“娃娃合唱團”“娃娃電視臺”等校本課程,一系列兒童喜聞樂見的學習內容正在改變孩子對學校的認識。

    事實上,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的校本課程開展情況只是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成果初見成效的一個細微縮影。自2001年9月率先在全國38個縣(區)開展以來,這項改革已在義務教育階段全線鋪開,在高中階段推廣至全國25個省(區、市)。正如新基礎研究中心主任、華東師範大學教授葉瀾所説:這場改革攪動了基礎教育長期以來的穩態,廣大中小學校正在發生著悄然無聲而又積極本質的變化。

    課堂改革:打破師生間的“玻璃墻”

    “老師,我説!”“老師,我知道!”……在這堂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一年級(1)班的語文課《水果超市》上,教師每在黑板上貼出一個水果的名稱,孩子們就爭先恐後地舉起手,希望能到講臺上教其他人讀這個詞語。

    在前半節課中,通過邀請同學摸、聞、猜等多種形式,教師用布袋包著的柚子始終吸引著孩子們的好奇心和注意力;在後半節課中,教師又讓全班48個孩子分成12個小組,用各自提前準備的水果名詞卡片進行小組競猜,並向全班推選領讀者。

    “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要完成預習、討論、答問等環節,還要學會與人合作、表達不同意見。”北京東路小學校長孫雙金説。

    教育部基礎二司巡視員朱慕菊説,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這三種課程改革要求的學習方式深刻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行為,推動著整個教學文化的變革。

    45分鐘的課程,對於剛剛脫離幼兒園生活不到2個月的小學新生來説,並未顯得漫長或乏味。相反,由於教師採用點名邀請、紀律獎勵等多種形式,孩子們始終保持著躍躍欲試的參與狀態,對問題的反應敏捷而熱烈。

    人大附中副校長沈獻章説,課堂改革是課程改革的核心,教材改了,課程改革,歸根到底是落實到課堂上,是如何在有效的40或45分鐘時間裏,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課程改革首要關注的就是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興趣和熱情,這是素質教育課程改革的前提。” 朱慕菊説,“我們要求教師必須告別過去那種話劇獨白的授課模式,打破師生間的‘玻璃墻’,建立互動、合作式的教學模式,努力發掘每個學生的潛能,激發每個孩子的創造力,構建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

    教師採取的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改革正在豐富著學生的課堂體驗。一位來自西部省份的學校代表説,通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孩子們從過去的“愛低頭、總臉紅”變成了現在的“愛提問,想發言”。這表明教學模式的改革不僅改變了教師的角色,也改變了學生的自我認識,學生在學習中變得主動了,教學相長的學習效果也日益明顯。

    重慶綦江縣人民政府副縣長王前元説,農村教育更需要課程改革。課改前,綦江縣高中招生困難,全縣8000多名教師每年有200名轉崗或流失;如今,不僅高中入讀率從6年前的47%增加到現在的90%以上,教師也在新課程的探究中找到工作的激情,流失率大幅降低。

    課程改革:放大同學們的知識庫

    在學校的宣傳欄上,嚴肅的學術講座通知與時尚的舞會海報並存;在數十個學生社團中,街舞社、社區服務聯絡協會、倡導哲學思考的“葦思社”等並存;在學生的課表上,多達120個模塊的國家選修課程以及生活成長、才藝特長、學科競賽、國際視野和社團活動等5個系列近百種校本課程和校園活動並存……這就是倡導“人的教育”的廣東省深圳中學的課程改革“路線圖”。

    深圳中學校長王錚説,多樣化的選擇是引導學生全方位認識自己、真實勇敢地對自己負責、自主規劃和管理自己的絕好教育契機。通過選擇,學生可以擺脫原有的依賴性和被動性,成為自我教育的主人。

    在我國各地中小學,選擇性、研究性和實踐性的課程改革正在逐步推進,靈活多樣的學時分配體系正在形成。

    朱慕菊説,我們正在改變過於單一、只重學科的課程結構,並在逐步構建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協調統一的課程體系。課改前後,義務教育階段的總課時減少了380個課時,其中小學的數學課減少了146個課時,而體育課卻增加了156課時;高中必修課減少了347個課時,又相應增加了410個選修課時,學生需要參加研究性課程,從中掌握學習方法、培養創新精神,還需要參與社區服務,從中領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2005年4月,山東省實驗中學高三畢業生顧雯在赴中國海洋大學參加自主招生考試時,因為向門衛鞠躬道謝的無意之舉,在百名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正是母校始終堅持的社會實踐活動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她。

    幫助老人、列車服務、文化考察、植樹造林、愛心捐助、讀書徵文……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從單純的書本世界走進社會“大課堂”,不僅社會適應能力大大提高,社會責任感也逐步增強。

    但是,課程改革也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自2001年以來,教育部開展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培訓,為近千萬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和100多萬的高中教師提供了不低於40學時的培訓。近日還開展了大規模的網絡全員互動式培訓。各地也普遍建立了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鼓勵教師在自己崗位上針對改革出現的問題開展研究,邀請高校專家給予指導。

    東北師範大學校長史寧中指出,教師隊伍建設必須從職後培訓改為職前培訓,在師範教育的全過程中貫徹課程改革的要求和目標。

    評價改革:打破應試教育的堅冰

    在南京市第十三中學,有一份報紙在全校師生中炙手可熱——這是以班級為單位,由同學們自行編寫的《綜合素質月報》。這份報紙上面,“感動人物”“紀律統計”“班級特色”“批評與自我批評”“七嘴八舌”“學法交流”等欄目,展示著學生們的學習和成長心得,已成為學校和教師評價學生的重要依據之一。

    “我們希望形成一種重在平時、重在能力、重在自評、重在反思的綜合評價機制,著重考察學生的道德品質、公民素質、學習能力、交流合作、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等6個方面的能力。”十三中校長王軍説。

    朱慕菊指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在考試和評價制度的改革方面取得一些實質性突破:在推進綜合素質評價方面進行了重大探索,使評價的焦點從僅僅關注分數轉向學生的全面發展;要求學校要為每個學生建立成長記錄,學生的全程發展得到關注,教師和學校管理的職責也進一步被強化。

    “我們要改變評價過於強調甄別和選拔的功能,使之成為教育的過程和手段。”她説,“通過評價,學生可以發展對自我的認識,教師可以增加對學生需求的了解,給予學生更有針對性的指導。”

    從今年起,山東開始嘗試將綜合素質評價與高校招生錄取進行實質性挂鉤。山東臨沂師範學院12名學生因為綜合素質評價檔案記載的學習經歷和成果不符合相關專業學習要求而被退檔,引起了社會對評價制度改革的強烈關注。

    對於這項涉及2億多中小學生和家庭的改革而言,評價制度無疑是最敏感、最核心的內容之一。在高考仍是現有國情下最公正的人才選拔制度面前,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素質評價改革正如教育部副部長陳小婭所説:“儘管剛剛起步,但是在破冰。”

    不少出席會議的代表也坦言,我國地域遼闊、區域發展不平衡、教育水平參差不齊的現狀決定了教育改革的複雜性和艱巨性。農村地區經濟落後或城鎮化加速導致的一些地方教師缺編、素質較低的現象,一些學校固守升學率、不願或不敢推進課改的情況,以及一些地方政府缺乏遠見、不重視教育投入等問題,仍然阻礙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推進,使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存在流於形式、形大於神的傾向。

    陳小婭強調,課程改革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和關鍵,只有真正推進改革,素質教育才能取得實質性成果;基礎教育必須注重軟體建設,鼓勵特色發展,才能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要求,成為人民滿意的教育。

 
 
 相關鏈結
· 甘肅:加快教育佈局結構調整 開創基礎教育新局面
· 江蘇南京:“助學券”將覆蓋基礎教育階段貧困生
· 路甬祥:繼續把基礎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戰略地位
· 香港成長基金會出資援助青海鄉村基礎教育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