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1月2日電(記者魏武、趙超、賈楠)由中國人權研究會主辦的第二屆北京人權論壇2日在北京開幕,來自26個國家的近百名人權高級官員和專家學者出席論壇。此次論壇的主題是“和諧發展與人權”,下設“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的人權保障”“以人為本的發展與人權保障”“消除貧困和人權保障”等三個分議題。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王晨在致辭中説,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仍在繼續,全球失業和貧困人口數量上升,發展不平衡更加突出,氣候變化、糧食危機、能源危機等全球性問題十分突出,嚴重阻礙著世界的和諧發展,損害著各國人民對普遍人權的享有。中國政府妥善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推出一系列擴大內需、調整結構、促進增長、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著力解決就業、醫療、教育、農民增收、社會保障等關係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保持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切實維護和保障了人民的各項權利,也為維護國際金融穩定,促進世界人權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王晨説,中國政府一直支持聯合國為普遍促進和保護人權所作的努力,積極參與聯合國人權領域的各項活動,為豐富人權概念的內涵、完善聯合國系統的人權準則和機制、促進國際人權實踐的發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中國將一如既往地加強國際人權合作,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共同為推動世界人權事業健康發展,為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作出應有的貢獻。
中國人權研究會會長羅豪才在致辭中表示,中國具有“和合”文化傳統,現在又在致力於構建和諧社會,推崇協商、合作和共贏,追求社會和諧,不同利益主體之間可以和而不同,不同觀點主張之間可以求同存異。這種博大精深的“和諧”觀,不僅在指導經濟社會發展的科學發展觀中得到充分體現,而且深刻地影響著中國人權保障的模式選擇。經過多年的積極探索,中國逐步形成了一種契合中國“和合”文化傳統、符合建設和諧社會現實、能夠最大限度滿足公眾需要的人權保障“中國模式”。
烏克蘭議會最高人權代表尼娜·卡爾帕喬娃、利比裏亞工程部部長塞繆爾·科菲·伍茲、印度尼西亞法律人權部人權保護總司長哈克利斯杜蒂·哈克利斯諾沃、瑞士比較法研究所教授勝雅律等在開幕式上致辭。
國際金融危機提升中國在世界人權保障與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
新華社北京11月2日電(記者趙超、賈楠)國際金融危機給世界各國人民的生存與發展、人權保障與發展帶來消極影響,各國政府紛紛出臺相關政策加以應對。2日,參加第二屆北京人權論壇的一些官員、專家認為,中國政府積極應對危機,採取多項舉措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了中國在世界人權保障與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王晨在開幕式的致辭中説,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衝擊,中國政府妥善應對,推出一系列擴大內需、調整結構、促進增長、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著力解決就業、醫療、教育、農民增收、社會保障等關係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保持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切實維護和保障了人民的各項權利。
中國人權研究會會長羅豪才表示,國際金融危機的發生和蔓延,促使我們更加冷靜地反思經濟發展的和諧性問題,要求我們更加全面地考慮如何通過和諧發展來實現人權保障目標。
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韓震認為,中國政府既提出了保障與發展中國人權的舉措,也為保障與發展國際人權作出了貢獻,這其中包括:在國際金融危機到來時義無反顧地承擔起自己的責任,積極投身於國際協調與合作之中;履行和有關國家簽訂的合作協議,加大對發展中國家的金融援助力度;加強對發展中國家的人道主義援助,並將援助重點放在興建醫院和學校等公共設施方面;給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組織大量注資。
中華全國總工會國際聯絡部部長江廣平從實踐角度介紹了中國在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保障人權的經驗。他説,針對當前就業形勢日趨嚴峻、返鄉農民工就業困難的情況,全國工會系統開展了千萬農民工援助行動,目前援助資金已超過8億元,已培訓和正在培訓的農民工達110多萬人,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民工就業和生活方面的突出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李世安表示,中國用保障民生、保障就業的實踐證明,應對金融危機,解決生存危機,要從制度層面入手,用政策和法律的力量,保障社會中的最貧困群體的生存權。同時,對貧困群體的生存權治理,要從慈善和救濟,轉化為機制安排。中國的經驗,為從制度上保障人權提供了一種模式。中國的經驗還證明,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有能力參加國際人權保障制度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