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1月5日電(記者趙超、吳晶晶、譚浩) 10月底的一天,傍晚的埃及首都開羅,天空中到處飄著孩子們放飛的風箏。一隻只風箏,承載著孩子們渴望飛翔的夢想。
在世界的另一端,巴西裏約熱內盧,14歲的女孩瑪麗亞在小巷裏跟小夥伴們一同練習桑巴舞,他們的夢想是在狂歡節上展現最美的舞姿。
8月4日,在巴西裏約熱內盧羅西尼亞貧民窟的一個語言學校裏,志願者(左)正在教孩子學習英語。新華社記者 宋為偉 攝(楊純、毛思倩編輯)
夢想,是世界上所有兒童心靈深處最強烈的渴望;夢想,是世界上所有兒童對美好事物最天真的憧憬。
有夢想,就有希望;有希望,就有未來。
再過十多天,全世界兒童將迎來他們共同的紀念日——11月20日,國際兒童日。這是一個由聯合國發起設立的紀念日,目的是促進兒童保護、福利和教育等事業的發展。
今年的國際兒童日將格外不同。中國新華社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作為共同發起方,與各國眾多媒體攜手,在國際兒童日當天聯合開展一場24小時全球報道活動,從而更廣泛地引起國際社會對兒童生存環境的關注,讓兒童在實現夢想的同時健康成長。 11月5日,這項以“全球媒體兒童日”為主題的公益活動正式啟動。
愛,讓夢想插上雙翼——兒童是天生的夢想家,中國與世界各國一道致力為兒童營造實現夢想的良好環境,讓他們成長成才
“如果沒有希望工程,我很可能連高中都上不了。我和數百萬貧窮家庭的孩子,都因希望工程而改變了命運。”今年26歲的蘇明娟説。
大愛無言,行動有力,有愛心就永遠有希望。新華社發(解海龍攝)
蘇明娟出生在中國安徽省金寨縣桃嶺鄉張灣村一個普通的農家。1991年5月的一天,攝影記者解海龍來到張灣小學將蘇明娟那一雙特別能代表貧困山區孩子渴望讀書的大眼睛攝入了鏡頭。《我要上學》發表後迅速撥動了無數讀者的心弦。
希望工程是共青團中央組織實施的一項社會公益事業,宗旨是資助貧困地區失學兒童重返校園,建設希望小學,改善農村辦學條件。希望工程自1989年10月實施以來,共籌集到數十億元資金,幫助300多萬農村兒童實現了上學的夢想。
“大眼睛女孩”蘇明娟2002年考取了大學,如今在一家銀行工作。希望工程實施的20年裏,蘇明娟家鄉學校的基礎設施得到明顯改善,還實行了免費義務教育。同蘇明娟一樣,一大批失學兒童因希望工程的實施而改變了命運。
希望工程是中國全社會關心呵護兒童成長的一個生動縮影和寫照。新中國成立至今,中國政府始終關心愛護少年兒童,全力呵護億萬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在祖國陽光的沐浴下,一代代少年兒童茁壯成長起來。
中國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副主任黃晴宜説:“中國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正在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這將為兒童發展創造更為適宜的經濟和社會環境,必將進一步推動兒童事業與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中國政府將繼續認真履行國際承諾,為推進中國和世界兒童發展而努力。”
兒童是人類共同的希望和未來,世界兒童是一家,天真與快樂是他們共同的本性,對兒童的愛護不區分國界,對兒童的關懷不區分種族。
2008年中國發生汶川特大地震後,災區孩子的境遇無時無刻不牽動著世界各國友好人士的心: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第一時間開展了對災區兒童的心理康復;來自美國、加拿大等國家的國際友人不斷打電話,表達想收養地震孤兒的美好願望。
2009年春節的一天,加拿大蒙特利爾市舉行了一場加拿大收養中國兒童家庭新春聯歡會。中國駐加拿大大使蘭立俊對出席聯歡會的中國兒童“洋父母”説:“我要感謝你們給了這些孩子一個家,使他們成為你們家的一部分,這個國家的一部分。孩子們不僅是家庭的未來,也是國家的未來。等這些孩子長大後,他們不僅將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還將是加強加中友誼的重要橋梁。”
話音未落,掌聲已起。孩子,就這樣連接起不同種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友誼,現在與未來的時空對話。
1954年12月14日,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建議所有國家設立國際兒童日,並在每年選擇合適時間、以各國自己的方式慶祝兒童日。
1959年11月20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了《兒童權利宣言》。1989年11月20日,聯大又通過了《兒童權利公約》。從1990年開始,聯合國每年在11月20日為國際兒童日以及紀念上述兩份文件通過而舉辦活動。
自《兒童權利宣言》和《兒童權利公約》誕生以來,國際社會在保障兒童權利,改善兒童生活等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1990年在丹麥舉行的第一次世界兒童問題首腦會議,制定了2000年前改善兒童健康和教育狀況的具體指標;
一向關注世界經濟問題的世界銀行2005年發表報告,敦促發展中國家在降低兒童死亡率、提高兒童特別是女童入學率方面加快步伐;
2005年,世界衛生組織呼籲社會各界參與“生命之水國際行動十年”,著力解決全世界兒童飲水安全問題;
……
在充滿關愛與友善的社會環境中,世界上多數地方的兒童快樂生活,健康成長,全面發展,他們自強不息,積極向上,形成了堅強樂觀、勇敢智慧、互助友愛、知恩感恩的優秀品質。
愛,讓夢想展翅高飛——兒童是溝通的橋梁和友誼的使者,他們的夢想推動著人類的進步,各個國家和地區在實現兒童夢想的同時促進著社會的發展
今年8月12日,367名赴俄羅斯療養的四川地震災區兒童抵達成都。他們在療養中心學會了游泳和滑冰,離開時還哭了好久。“我們約好了10年後再到俄羅斯海洋兒童中心的集合地點相聚,看望老師們。”年僅10歲的李小龍説。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發生20多天后,俄羅斯政府就提出邀請中國地震災區一些中小學生到俄羅斯療養。從那時起,共有1500多名兒童分批赴俄療養。療養團團長、教育部國際司的于繼海説:“這個活動很成功,孩子們最大的變化就是學會了主動參與。”
歷史曾是如此巧合。多年之前,中國也曾是如此熱情接待了來自俄羅斯的少年兒童們。
2004年9月2日,在俄羅斯北奧塞梯別斯蘭市,一名俄羅斯特種部隊士兵抱著解救出來的被車臣恐怖分子扣為人質的一個嬰兒。新華社/路透
2004年9月1日,俄羅斯北奧塞梯共和國別斯蘭市發生人質事件後,中國政府表示,如果俄羅斯需要,中方可為人質事件中的受傷兒童提供救治,並明確提出願意接受部分受傷兒童來華治療、康復。2006年5月,人質事件中的10名受害兒童來華進行了近一個月的康復治療。經過治療,俄方隨隊醫生表示,孩子們的生理機能有了很大改善,心理狀況明顯好轉。 兩個國家兒童的小手牽起了兩個國家關係的大手,對處於災難中的兒童互相關心與愛護,使得兩國人民的友好情誼得到了最佳的詮釋,兒童歷史性地成為兩國友誼的使者。
兒童心目中渴望的世界,是永遠清澈明亮的,是永遠潔白無暇的。
2008年12月的一天,約200名來自烏干達北部戰亂地區的兒童在首都坎帕拉舉行燭光請願活動,祭奠那些在戰亂中喪生的兒童,同時呼籲政府和叛軍以及國際社會不要放棄通過和平方式解決北部戰亂的努力。
停止戰爭,遠離貧窮,這是兒童在用自己的方式呼喚著和平。
多年來,世界各國傾心關注孩子們的成長,傾力改善孩子們的生存狀況,合力營造關愛兒童的良好氛圍,各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為兒童權益的實現提供了環境,兒童的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和參與權在不少地方逐步得到實現。
全世界兒童在感受愛與溫暖的同時,也對自己生活的這個世界充滿著感激。在瑞典,有一個世界兒童權利獎組織,每年會評選出三個獎項,其中“全球之友獎”由全世界的兒童投票産生,“世界兒童獎”和“世界兒童榮譽獎”由來自世界各地的兒童組成的一個評審團評選産生,這體現了世界兒童對關愛他們的大人們的感謝與肯定。
2008年,根據世界各地約660萬兒童的投票結果,柬埔寨人索馬利曼獲得當年的“全球之友獎”,原因是其多年來共解救了3000多名被賣身為性奴隸的女孩,使她們獲得了新生。
兒童事業是全世界共同的事業,兒童的發展有利於推動全世界經濟社會的發展,兒童的進步代表著世界在不斷向前邁進。
愛,讓夢想放飛遠方——兒童不應是貧窮的受害者和戰爭的犧牲者,國際社會要再接再厲,不斷改善兒童的生存環境,為他們創造美好的明天
“We are the world,We are the children”( 我們是世界,我們是世界的孩子)。1985年7月13日,一場主題為“拯救生命”的大型慈善演唱會在英國倫敦和美國費城同時舉行,邁克爾・傑克遜等歌手共同演唱了這首《天下一家》。
2005年1月6日,在印度洋地震海嘯重災區、斯裏蘭卡的希卡杜瓦,中國國際衛生醫療救援隊隊員劉作輝穩定一名前來就醫的兒童的情緒。 新華社記者王小川攝 (楊純、毛思倩編輯)
當時,非洲正遭受饑荒,數以萬計的兒童面臨死亡的威脅。歌星們希望通過這場音樂會和這首充滿著愛的意味的歌曲,呼籲全世界的人們共同伸出援助之手,拯救我們的孩子,拯救我們未來的希望。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公佈的一項報告稱,2007年全球5歲以下兒童死亡人數達920萬人,其中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這一年齡組兒童死亡人數佔總數的近一半。
非洲,一片如此美麗的土地,但疾病、饑荒、戰亂卻給這片土地上的帶來無比深重的災難,非洲兒童是這些問題首當其衝的受害者,他們幼小的生命不得不在苦難中掙扎。
1991年6月13日,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宣佈將每年6月16日定為國際非洲兒童日,旨在讓人們了解非洲兒童遭受的饑餓、戰爭、貧窮、疾病等苦難。
許多非洲國家近年來在降低兒童夭折率方面取得了顯著進步。2000年至2007年間,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的兒童麻疹致死率已經降低了89%。此外,自1990年以來,厄立特裏亞、埃塞俄比亞、馬拉維和尼日爾等國的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已降低40%。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執行主任安・維尼曼説:“隨著社區醫療系統的逐步到位,許多非洲國家的年輕生命可以並且已經得到拯救。這樣的成績必須得到鞏固和擴大。”
如果説饑餓和疾病給兒童帶來了極大痛苦,那麼戰爭則更加殘忍地摧毀著兒童的身心。因為戰爭,孩子們失去親人;因為戰爭,孩子們離開學校;因為戰爭,孩子們幼小的臂膀扛起沉重的武器。當瑯瑯書聲淹沒于隆隆炮聲中時,孩子們除了眼中充滿的驚恐和無助,還有心理蒙上的深深陰影。
6歲的伊拉克兒童哈利勒·穆希是個大眼睛的漂亮男孩,但他總是面無笑容,小手緊握一把玩具衝鋒槍,嘴裏不停地嘟囔著什麼。兩年前,哈利勒目睹了父親被一夥武裝人員殘忍殺害。兇手離開後,他站在血泊中看著被斬首的父親發呆。
伊拉克兒童心理學專家海勒棟·加西姆説:“戰亂給伊拉克兒童造成嚴重的心理創傷。那些血腥殺戮的場景,會給孩子的心靈留下難以磨滅的烙印,對他們的成長有極其負面的影響。這些孩子會把暴力和仇恨帶入成年期,一些人的行為會變得怪異和殘忍。”
面對此情此景,大人們怎能袖手旁觀,他們必須要做些什麼。2006年9月,新學期剛剛開始,以色列教育部投資約1.2億歐元為“戰爭兒童”實施適應計劃。由於北部地區的孩子因炮火襲擊整個夏天都在難民營、收容所裏度過,心理學家和社會工作者已被派往這些地區對學生進行輔導。2009年2月,剛果(金)官員表示,該國已有3.2萬名兒童兵脫離了各武裝組織。
2002年5月,第56屆聯合國兒童問題特別會議一致通過了《適合兒童成長的世界》的行動計劃,明確了在保健、教育、保護和艾滋病防治4個主要領域保護兒童權益、改善兒童生存條件的原則和目標。
關注兒童,就是關注人類的明天;保護兒童,就是保護我們的未來。
所有人都期盼著,若干年後,所有的兒童都會在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沒有憂患地邁出生命中最美好的第一步。
愛是雨露,澆灌夢想;愛是陽光,照亮希望。在愛與夢想中,全世界的兒童因為這個世界而更加健康與可愛;在愛與夢想中,我們的世界因為兒童而愈顯熱情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