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讓這些孩子享有家庭溫暖——孤殘兒童問題採訪記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11月07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鄭州11月7日電

讓這些孩子也享有家庭的溫暖
——孤殘兒童問題採訪記

    新華社記者郭久輝、齊健、艾福梅

    家庭是孩子們的天堂。對那些各種原因失去了家庭的孩子,給他們慰藉的最好辦法就是讓他們重新進入家庭。

    為此,我國福利機構近年來不斷努力探索,通過家庭收養、家庭寄養、模擬家庭、週末愛心媽媽等多種方式,為這些特殊的孩子找回了家的親情和溫暖。

    “媽媽,媽媽,回家!”

    10月30日,在洛陽市兒童福利院的康復中心,“媽媽”們正帶著孩子們上訓練課。8歲的黨子建在教練的鼓勵下,沒有叫人攙扶,跌跌撞撞走了五六米,撲進“媽媽”郭煥英的懷抱。53歲的郭煥英輕拍著兒子的小臉誇獎:“真棒!真棒!”

    5年前,家住洛陽市瀍河回族區旭升村的居民郭煥英,從福利院把患腦癱下肢癱瘓的黨子建帶回家。當時黨子建只會爬,大小便失禁,智商也比正常孩子偏低。郭煥英和老伴兒沒有嫌棄他,每天換洗衣服被褥,總是讓子建乾乾淨淨的。“不是為了一個月450元的寄養費,説實話,給1000塊錢都沒人願意伺候生活不能自理的人。我實在是看孩子太可憐,從小沒有家。”郭煥英説。

    一年後,黨子建身體越來越重,還是不會走路,每天要背著、抱著,郭煥英感覺比較吃力,向福利院申請調換了身體條件稍好一點的孩子黨建智。然而,每次郭煥英帶著建智去福利院參加康復訓練時,子建都爬著追著喊:“媽媽,媽媽,回家!”“聽著孩子的喊聲,心都碎了!”郭煥英説,忍受不住情感折磨,她重新領回了黨子建。

    如今,郭煥英每天全部心思就是照顧兩個腦癱的病殘孤兒,每頓飯都是先一口口喂飽兩個孩子,再吃自己的。郭煥英的老伴支持妻子,不僅承擔起一日三餐做飯的任務,為了讓孩子們練習走路,他還將家裏屋內四面墻壁上全部裝上木制扶手,天天拉著孩子練習。

    在媽媽的精心照顧下,子建、建智兩個孤殘兒童不僅身體有了進步,還漸漸懂事了。雖然口齒不清,但子建明確地對記者阿姨説:“媽媽親,愛媽媽!”

    “聽著可憐的孩子叫‘爸爸媽媽’,再苦再累也覺得有成就感。”郭煥英擦著眼淚説。

    洛陽市兒童福利院撫養有621名0歲至16歲的兒童,90%有殘疾和嚴重疾病。院長卜會亭告訴記者,這些孩子絕大多數是因為疾病、殘疾而被遺棄。目前已有232名孩子,通過家庭寄養的方式,重新有了自己的“爸爸”“媽媽”,獲得了家庭的溫暖。寄養家庭負責照顧孩子的日常生活,醫療、康復等方面的費用全部由政府承擔。

    卜會亭説:“為那些還沒有進入家庭的孩子尋找愛心媽媽和寄養家庭,是福利院的主要工作內容之一。”

    “模擬家庭”中現實的愛

    10月28日下午,已是深秋季節,持續陰雨天氣多日,難得遇到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貴陽市兒童福利院的大院裏,“媽媽”們推著車,領著一群孩子在空地上曬太陽。

    一個名叫莎莎的12歲小女孩見到記者顯得格外高興,一連唱了3首歌:《新年好》《點心的歌》和《世上只有媽媽好》。“每天下午,老師帶我們唱完《點心的歌》就有好吃的點心。”

    “孩子們,今天晚上吃芙蓉蛋和肉丸豆腐湯好不好?”55歲的劉洪秀是貴陽市兒童福利院與美國“半邊天”基金會合作項目“半邊天兒童中心”的職員。2008年5月,她從福利院轉入剛啟動的“模擬家庭”項目,成了4個孩子的“媽媽”,唱歌的莎莎是這個“模擬家庭”的大女兒。

    “孩子們最喜歡吃我做的老鴨湯和燉蹄膀。”劉洪秀説,考慮到他們均患有不同程度的智障、癲癇或腦癱,吞咽功能比常人差,除了營養搭配,食物必須做得易咀嚼、易消化。

    “‘模擬家庭’正是為了關愛這些兒童的成長建立起來的。”貴陽市兒童福利院院長向輝説,雖然“兒童村”有健身活動室、舞蹈室、手工室、圖書室等完備的設施,但集體養育方式造成的情感缺失是難以避免的。目前,福利院收養了420余名兒童,有230名寄養在百姓家中,而158名有各種類型殘疾的兒童很難通過送養或家庭寄養方式融入社會。

    向輝説,目前像劉洪秀這樣的“模擬家庭”有8個,每個家庭照顧3名到4名孩子,另外有90多名兒童進入了“半邊天”的“小姐妹”“祖母育嬰計劃”等項目中。

    在“模擬家庭”中,男主人都有各自的工作,“媽媽”們則擔負起24小時照顧孩子的責任。2歲的嚴明路是另一位“媽媽”王利最小的“兒子”,患有腦癱,剛來時兩腿癱軟不能站立,每天在“媽媽”的護佑下練習走路,現在已經能夠抓著扶手行走了。王利説:“照顧病兒的工作真的很辛苦。如果不是出於一片愛心,跟孩子産生了感情,很難堅持下來。”

    唐囡是孩子們的輔導員,學過法律和兒童心理學,2008年6月從貴陽學院畢業後,來到福利院進入“半邊天”的合作項目。

    “除了組織日常活動,教孩子們做手工、繪畫等,還幫那些有興趣和天賦的兒童聯絡專業老師學習特長。”唐囡説,福利院很重視發展孩子們的興趣愛好,希望他們能在基本勞動技能和生活技能鍛鍊的基礎上,掌握更多的本領,像正常兒童一樣擁有燦爛的童年。

    這裡有一個孤兒大家庭

    田妮妮是銀川市穆斯林孤兒院裏89名孩子中的一員。見到記者時,剪著清爽妹妹頭、穿著紅黃相間毛衣的田妮妮小聲地跟記者説了一句“阿姨好”,顯得格外靦腆和拘謹。這個10歲的小姑娘已經在孤兒院生活了2年。她已經不記得爸爸媽媽的樣子,只是聽奶奶説爸爸媽媽在她很小的時候,遇到沙子垮塌被埋在了沙子下面。之後,田妮妮跟著爺爺奶奶生活,可是爺爺奶奶年紀越來越大,照顧她越來越吃力。

    “那時候爺爺的一個朋友問我願不願意到銀川上學,我就説想,然後就來到這裡。”田妮妮説。

    田妮妮所在的穆斯林孤兒院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銀川市西夏區興涇鎮,是科威特國際伊斯蘭慈善機構亞洲穆斯林委員會捐資建設的,專門收養回族穆斯林孤兒。

    孤兒院院長段娟介紹,孤兒院于2007年6月成立,現在的89名孩子來自寧夏各地,目前有81名孩子已經在附近的學校上學。田妮妮在興涇鎮回民三小上5年級,上學期考試名列全班第二名。

    “我們盡力為孩子們營造家庭的感覺,盡可能關照到每個孩子的內心世界。專門為每個年齡組的孩子配備了一名心理教師,通過遊戲和個別談心,幫助他們梳理生理和心理上的困惑。”段娟説。讓孩子們在這個大家庭裏團結協作,也是活動的重要內容。田妮妮告訴記者,她覺得孤兒院就是自己的家,有幾十個兄弟姐妹,沒感覺到孤獨。

    “孩子們在這裡所有都是免費的。久而久之,有些孩子都不懂得珍惜了。”段娟説,為了鼓勵孩子們節約,孤兒院把愛心人士捐贈的學習和生活用品以及購買的零食等全部放在超市裏,明碼標價,孩子們需要用孤兒院裏特殊的“通用幣”去購買。而這種“通用幣”則是孤兒院根據孩子在學習、生活等各方面的表現給予的獎勵。

    “我們還把表現最好的孩子的照片印到‘通用幣’上,這被孩子們當成最高獎勵。”段娟説,這種方式不僅讓孩子們學會珍惜和節約,而且讓他們開始懂得規劃。孩子必須合理規劃好手中的“通用幣”,否則就會沒有錢買牙膏或者作業本。“這也是幫助孩子們融入社會的一個實踐。”  

 
 
 相關鏈結
· 社評:國際兒童日公益活動 為了億萬張孩子的笑臉
· "國際兒童日"大型公益活動和24小時環球直播啟動
· 國際兒童日的由來
· 新華社將與國內外媒體聯合開展"國際兒童日"報道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