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1月7日電(記者 周瑋 璩靜 白瀛)2009年11月8日,與新中國同行60載的中國新聞人將迎來第10個記者節。
不久前,兩百多件新聞作品榮獲全國性年度優秀新聞作品最高獎——第十九屆中國新聞獎,第十屆長江韜奮獎評選結果也同時揭曉。這是一份沉甸甸的收穫。
今天,當代中國新聞人接過前輩的接力棒,繼承優良傳統,堅守忠誠品質,並不斷揚棄、創新,與時代同行、與人民共進,展現出新時期中國新聞人的嶄新風貌。
記者也是戰士,在突發事件、重大災害面前義不容辭
非典病房,冰雪現場,地震災區……記者的身影總是在第一時間出現在最前沿。他們用手中的筆、電腦、照相機、攝像機,發佈第一手信息,澄清事實真相,化解心理危機,凝聚抗擊災難的力量。 內蒙古非典疫情最嚴重的那段時間裏,內蒙古人民廣播電臺記者山丹先後4次進入非典隔離病房採訪一線的醫護人員、非典患者和家屬,與剛剛走出非典病房的護士一起過生日。《天職》《誓言無聲》《陽光總在風雨後》這些蘸著眼淚用心採制的系列報道成為當時最有力量的聲音之一。
2008年年初,我國南方發生了百年不遇的冰凍雪災。中國鐵道建築報記者江耀明冒著零下10攝氏度的寒冷在安徽蚌埠京滬高速鐵路工地採訪。在淮河北岸的九台村採訪時,不慎掉進了被大雪封蓋的池塘裏。被救出後凍得渾身發抖,手握不住相機,但他沒有休息,換上設備,又出現在工地上。在這裡,江耀明寫下2萬多字的新聞報道,拍下400多幅新聞照片。
在四川地震災區,工人日報記者張刃經歷了青川余震、映秀被困、搭不著車、吃不上飯,以及塌方、滑坡等困難和危險,采寫了大災之中現大愛、安置災民急需帳篷、救助還需鼓勵自救、災區需要持續的關愛與支持、恢復生産要區別情況分類指導等報道與評論。
“記者也是戰士,在突發事件、重大災害面前義不容辭!”當新聞人為履行職責而身陷危難時,他們的職業精神中升騰起一種無所畏懼的英雄氣概。這種精神與氣概支撐起中國記者的形象,而他們以人為本、及時、透明的報道和其中所表現出的高尚人道主義情懷,贏得了世界的讚譽和尊重。
做社會發展的瞭望哨,做時代前進的助推器
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轉型期的一些問題不斷顯現,新聞輿論監督的作用日益得到重視。這一點在中國新聞獎的評選中得到了體現,不少輿論監督佳作成為獲獎作品。
剛剛獲第十九屆中國新聞獎的《甘肅14嬰兒同患腎病 疑因喝“三鹿”奶粉所致》,掀開了乳品行業的“三聚氰胺”黑幕,引發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質量問責風暴,這一問題的曝光也推動了一系列法律法規的修改完善;2008年10月,中國青年報獨家刊發的《真假記者排隊領取“封口費”》《“端著新聞飯碗的丐幫”》等報道,使得山西霍寶幹河煤礦礦難記者領“封口費”事件大白天下。
“做社會發展的瞭望哨,做時代前進的助推器”——有人將新聞人比作社會的雷達與監測器。他們不僅記錄社會的進步,也反思與警示社會生活的某些缺陷與不公。
2003年湖北青年孫志剛在廣州收容所被打死案,被新聞媒體曝光並連續播發跟蹤採訪報道,中央和社會各界高度重視,涉案犯罪嫌疑人相繼歸案,多名責任人受到處分,最終,收容遣送辦法這一已不合乎現代法治文明的法規被廢止。
主動應對挑戰,“跨媒體”成為大多數新聞從業者自覺定位
“現在還不考慮新技術對媒體發展的影響,對任何一個新聞機構來説,都已經很落後了。”在不久前舉行的世界媒體峰會上,半島電視臺總編輯如是説。
如他所言,隨著全球化的深入和信息技術革命的不斷發展,以數字技術為標誌的新媒體已向傳統媒體發起衝擊。互聯網使得人們可以通過更迅捷的方式獲得海量信息,在相當程度上分流了傳統媒體的受眾。信息技術也在改變著人們交流和互動的方式,通過論壇、博客等網絡場所,人們可以更加主動傳播信息,網民逐漸成為了新聞的見證者和報道員。
為應對新形勢,傳統媒體紛紛嘗試拓展新媒體平臺,出現了個性化新聞信息網站、手機報、多媒體數字終端等新的傳播形式;與之相對應,“跨媒體”也已經成為大多數新聞從業者的自覺定位。
許多文字記者、攝影記者,正向“多媒體記者”轉型:現場採訪時,攜帶裝備無線網卡的筆記本電腦和數碼相機,以保證新聞現場圖片與文字稿件同步傳輸;遇到現場能“出畫面”的題材,則還需同時攝像,發稿時除圖文外另有視頻新聞。
一位新聞網站負責人説,多媒體採訪對記者的要求很高,要熟悉各種媒介的外在表現形式和內在規律特點,並能在自己的採訪實踐中準確運用才能勝任。
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不斷豐富著“記者”這個行當的內涵。當代中國新聞人始終堅守自己的職業操守,牢記肩負的神聖責任——這是對“記者”最初的也是最終的定位。
新華社評論員:書寫中國,我們在路上
——寫在第十個中國記者節
新華社北京11月7日電(新華社評論員)11月8日,第十個中國記者節。無數新聞工作者仍像往常一樣忙碌在採訪路上、演播廳裏、編輯案頭。見證歷史、記錄時代、揭示真相、傳播希望,我們永遠在路上。
新聞是歷史的初稿。新聞工作者既是歷史的忠實記錄者,更是推動社會進步的積極參與者。把個人的努力和祖國、人類的前途緊密聯絡在一起,把有限的生命融入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始終是新聞職業的魅力所在。
記者節,是對老一輩新聞工作者的緬懷和尊重。新中國60年偉大征程中,一代又一代新聞工作者用一篇篇鮮活的文字、一幅幅精彩的圖片、一個個生動的鏡頭,忠實記錄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光輝歷程,鼓舞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懈奮鬥。
記者節,是對當代新聞工作者的激勵和鞭策。一年來,無論是在嚴重自然災害襲來時還是在重大突發事件中,新聞工作者置個人安危于度外,夜以繼日地辛勤工作,用手中的筆和鏡頭忠實地履行職責,書寫著對黨和人民的忠誠。
記者節,更意味著使命和責任。當今時代,信息傳播技術和手段日新月異,新聞對社會的影響越來越廣泛而深入,新聞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重大。與人民同命運,與時代共發展,創造新業績、作出新貢獻。這是黨的囑託、時代的召喚、人民的期待,是廣大新聞工作者崇高歷史使命。
當前,中國正處於黃金髮展期和矛盾凸顯期,一系列挑戰擺在中國人民面前。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世界格局大變革大調整的背景下,“西強我弱”的國際輿論格局還沒有根本改變,中國媒體發展所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
肩負起崇高的歷史使命,必須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輿論引導正確利黨利國利民,輿論引導錯誤誤黨誤國誤民。廣大新聞工作者應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弘揚主旋律,打好主動仗,把體現黨的主張與反映人民心聲統一起來,把堅持正確導向與通達社情民意統一起來,把正面宣傳為主與加強和改進輿論監督統一起來,不斷增強新聞宣傳的親和力、吸引力、感染力,不斷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起最強大的精神力量。
肩負起崇高的歷史使命,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億萬群眾火熱的創造實踐是新聞報道的不竭源泉。只有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新聞作品,才能讓群眾喜聞樂見,才能具有影響力、發揮引導力。新聞工作者只有深入群眾,才能擁有創造的激情和活力,才能把握時代脈搏,采寫出不朽的名篇佳作。以人民利益為最高職業追求,通過不懈努力維護人民民主權利,激勵人民滿懷信心地創造美好生活。
肩負起崇高的歷史使命,必須堅持改革創新。胡錦濤主席在不久前召開的世界媒體峰會上不僅提出了中國媒體工作所應實現的目標,而且指出了達到這些目標的重要路徑,即“創新觀念、創新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方法、創新手段”。“五個創新”的要求精闢深刻,是中國媒體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努力方向。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改革創新,才能使新聞信息傳播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不斷提高輿論引導的權威性、公信力、影響力。
今年記者節,適逢我國傑出新聞記者范長江誕辰100週年。學習范長江,要學習他熱愛人民、獻身祖國、追求真理的奮鬥精神;實事求是、把事實與真相獻給人民的職業精神;鞠躬盡瘁、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獻身精神。
范長江先生説過,一個記者,如果能為一個偉大的理想工作,那是很值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是當代中國新聞工作者矢志追求的偉大理想。牢記崇高使命,奮力開拓進取,我們將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
新聞背景:中國記者節
新華社北京11月8日電 2009年11月8日,是中國第10個記者節。記者節像護士節、教師節一樣,是我國僅有的三個行業性節日之一。按照國務院的規定,記者節是一個不放假的工作節日。
2000年,國務院正式批復中國記協《關於確定“記者節”具體日期的請示》,同意將中國記協的成立日11月8日定為記者節。
新中國成立之前,我國就有記者節。從1933年到1949年,每年的9月1日,新聞從業人員都舉行各種儀式紀念這一節日。
1949年12月,《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中明確規定了“記者節”。但因為當時沒有確定具體日期,因此長期以來我國新聞從業人員一直未過記者節。
11月8日是中國記協的成立日。1937年11月8日,以范長江為首的左翼新聞工作者在上海成立中國青年記者協會,這是中國記協的前身。確定中國記協的成立日為記者節,具有廣泛的代表性。
11月6日,瀋陽市河北街第二小學的小記者進行採訪拍攝。當日,共青團瀋陽市委組織百餘名校園小記者參加“聚焦新瀋陽”採訪活動。孩子們走出校園,用鏡頭和紙筆捕捉家鄉的變化,迎接11月8日我國第十個記者節。新華社發(楊新躍 攝)
我國新聞界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喜迎第十個記者節
今年11月8日,是我國第十個記者節。各地新聞工作者,以生動活潑的形式,豐富厚重的內容,在自己的崗位上慶祝自己的節日。
記錄歷史,記錄社會的變遷,是新聞的責任,是新聞記者的追求。體現著這樣理念,重慶新聞界用一個大型新聞圖片展覽迎接記者節的到來。 >>詳細
在行走中體會生活——來自一線新聞工作者的心聲
在中國,只有三個職業有自己的節日:教師、護士和記者。他們的職業是崇高的,光榮的,被人們賦予了無限敬意和期許。中國老一代報人邵飄萍曾説:“新聞的靈魂應冷靜活躍于理智之世界,而耕耘於世人感情之田畝。”在第10個中國記者節到來之際,讓我們聆聽來自活躍在一線的新聞工作者的心聲,體味他們的苦與樂。 >>詳細
記者節的由來
國務院于2000年正式批復中國記協的請示,同意將11月8日定為記者節。那麼記者節的由來是什麼,又為什麼定在11月8日呢?
新中國成立前就有記者節。從1933年到1949年,每年的9月1日,新聞從業人員都舉行各種儀式紀念這一節日。1946年9月1日,為了打破國民黨統治者對新聞輿論的封鎖,解放區的新聞工作者在記者節的紀念儀式上號召新聞界“更好地反映人民輝煌業績,更有效地粉碎反動派的一切歪曲宣傳”。>>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