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國際兒童日:汶川地震"面孔女孩"高雅倩笑對新生活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11月08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重慶11月8日電(記者王曉磊)汶川大地震中,重慶梁平縣禮讓鎮中心小學學生高雅倩在醫院治療的照片由新華社播發後,牽動了許多人的心:在昏暗的燈光下,她鼻子裏插著氧氣管,仰著沾滿塵土的腫脹臉龐,眼神中寫滿驚恐無助,她也由此被稱作“面孔女孩”。

    在國際兒童日前夕,記者來到禮讓鎮採訪,看到了已經擺脫地震陰霾的高雅倩:伴著清晨的薄霧,她穿著紅色運動衣、扎著馬尾辮,蹦蹦跳跳地走在上學路上,清亮的水田映出她和夥伴們燦爛的笑容。

    在和記者聊天時,高雅倩並不避諱一年前那驚心動魄的一幕:“房子搖得很厲害,灰塵不停地往下掉,人也站不穩,我們都以為教室肯定要垮了。”當時,緊急撤離的孩子們堵塞了通道,在人流的推擠下,高雅倩一頭栽倒在樓道裏。“我的頭髮都被人踩掉了。要不是校長和老師們衝進來救人,我受傷肯定更重。”

    禮讓鎮中心小學的老師們回憶説,高雅倩被救出來時,神志迷糊、全身癱軟,受傷的臉充血腫脹得厲害。“地震之後很久,她都不太説話,看見熟人也不叫了。我們都想,這麼大的驚嚇,一個8歲的娃娃怎麼受得了!肯定是嚇壞了。”

    災難發生之後,梁平人從短暫的震驚、恐懼中振作起來,開始重建家園。受災的學校迅速復課,能夠抵抗7級地震的新教學樓也在社會各界的幫助下迅速落成。校長方徐林説,高雅倩的傷勢恢復得很快,性格也慢慢變得開朗起來。她以前學習成績不好,現在進步很大,已經進入班級中游水平。和許多在地震中受到驚嚇的同學一樣,開懷大笑已經是他們常有的表情。

    高雅倩是一個典型的留守兒童。從她1歲起,她的父母就常年在外打工,她和姑奶奶一起生活。經歷了一次地震,高雅倩懂事多了,做飯洗衣、打水掃地,家務活樣樣在行。姑奶奶一家是做當地特産豆筋的,課餘時間,高雅倩還能給長輩打打下手。方校長還提到一個細節:高雅倩的父母曾經離異,但在地震發生後,兩人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考慮,已經復婚了。

    梁平縣是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梁山癩子鑼鼓的流傳地,四年級學生高雅倩在老師的幫助下,加入了學校的鑼鼓傳承班。今年8月,這個快樂的“面孔女孩”在一次大型演出活動中還獲得了“童聲十佳獎”。

國際兒童日·關心震區兒童:千里之外的連線
——甘肅災區和深圳小朋友的網絡“面對面”

    新華社甘肅武都11月8日電(記者屠國璽、多蕾)3日晚上,廣東省深圳市8歲的瞿麗莎和甘肅省隴南市7歲的姜家璇兩個小朋友再次通過網絡視頻“見面”了。而這兩個小朋友的結識,緣自去年那場大地震以後深圳市對口援建甘肅省隴南災區。

    地震後,在深圳當老師的瞿麗莎父母先後來到甘肅隴南地震災區參與災後重建。今年2月份,瞿麗莎和父母一起來到了災區。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瞿麗莎認識了她在隴南市武都區實驗小學的“同桌”姜家璇。

    “麗莎,你好不?你的門牙怎麼還是這麼大啊?”在視頻鏡頭裏,姜家璇調皮地跟瞿麗莎打招呼。在千里之外網絡的另一端,瞿麗莎看到自己4個月沒見的好朋友也是很興奮,她説:“我也很想念災區,想念災區的小夥伴。”

    姜家璇仍然記得瞿麗莎剛來到教室裏的樣子,背著一個大大的書包,老師安排她們坐同桌。瞿麗莎告訴她是從深圳來的,直到現在姜家璇也搞不清楚深圳究竟在哪兒,只是知道深圳離這裡很遠,因為瞿麗莎來這裡的時候,坐了兩天火車,還坐了好幾個小時的大巴車。

    剛來的時候,瞿麗莎就遭遇了水土不服的難題。同時,離開了平常熟悉的夥伴,她感到孤獨。每天放學後,她都會一個人在爸媽的宿舍裏同自己的木偶人自言自語半天。作為同桌的姜家璇便帶著瞿麗莎在隴南城裏一起逛街、一起玩。慢慢地,兩個小孩成了最要好的夥伴。

    跟隨父母參與災區援建,從父母忙碌的援建工作當中,瞿麗莎了解到了災區重建的艱辛。但更多的是和姜家璇一樣的小朋友帶給她的快樂。今年暑假,瞿麗莎跟著媽媽返回了深圳,但兩個小朋友仍然通過網絡保持著聯絡。

    “我多麼希望自己變成一隻天鵝,遊到你那裏和你一起去玩。”瞿麗莎對姜家璇發出邀請,希望她能夠到深圳來玩,兩個小孩都商量好了,她們在今年寒假見面。

    結束視頻聊天之後,兩個無憂無慮的孩子又開始去做自己的作業,就像幾個月前她們做同桌時一樣。她們仍然無法懂得,她們是因為去年的那場地震而聯絡起來的。

    不只是她們,去年大地震後,甘肅隴南地震災區就有來自全國各地的援建者,其中不乏瞿麗莎一家人一樣的舉家援建者。

    甘肅省隴南市的統計顯示,從地震後到現在,先後有深圳市92名支教老師來隴南支教,資助困難學生1200多名。47名醫療專家為1萬多名中小學生開展了應急救護培訓。深圳市還發動10萬少年兒童開展為隴南災區兒童“捐一雙鞋、寫一封信”結對聯誼活動。是大地震後那種無私援助的大愛把相距千里的孩子們緊緊地聯絡在了一起。

國際兒童日·關心震區兒童:
四川震區兒童在長春安心就讀生活

    新華社長春11月8日電(記者張穎)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後,四川茂縣的200多名羌族兒童被轉移到吉林省長春市讀書。一年多來,孩子們的思鄉之愁已經逐漸被第二故鄉的濃濃親情所沖淡,在長春快樂地學習和生活著。

    在長春市解放大路中學的羌族藝術班,帥氣、陽光、充滿自信的余蔡軍顯得格外引人注意,旋轉、劈腿、跳躍……誰也看不出來這個身高1.72米的男孩在去年剛到長春時因為想家而整天哭鼻子、抹眼淚,學校甚至為他預訂了回鄉的飛機票。

    據介紹,在決定返鄉前的日子裏,學校每天安排余蔡軍與家人打電話交流,並針對他喜歡唱歌跳舞的愛好進行專業指導,充實而溫暖的關懷使得余蔡軍漸漸放棄了回家的念頭。余蔡軍説:“我給家裏打電話,爸爸媽媽每次都勸我要留在長春讀書,因為家裏收入不好,不能同時供我和弟弟兩個人讀書,讓我珍惜現在的機會。而學校給我安排的課程非常滿,加上豐富多彩的業餘活動,就讓我沒有時間想家了,我自己也儘量不去想家,最後就選擇留在長春安心學習。”

    像余蔡軍一樣,200多名羌族兒童都是第一次出遠門、第一次坐飛機、第一次到異鄉求學,這些十二三歲的孩子原本都住在大山裏,每天上學都需要走大段山路,所在的茂縣沒有寬闊馬路、高樓大廈,甚至連出租車都很罕見。

    為了讓孩子們儘快適應長春的生活,長春市解放大路中學不僅專門為孩子們請來了川籍廚師料理他們的飲食,每天的午飯和晚飯都是6個菜的標準,還專門聘請了4位工作人員照顧他們的生活起居。學校定期為他們更換新衣,統一配備生活用品。此外,長春市各界愛心人士也不斷向他們獻出關懷:中秋節為他們送月餅、元旦安排他們滑雪、募集手機讓他們和家鄉通電話、定期組織他們觀看文藝演出……

    羌族學生王昌瓊説:“覺得這裡特別好,穿的用的都很好,每天晚飯還有水果,學習的時間充裕,各方麵條件都比家裏強多了。”王昌瓊告訴記者,來長春一年,她長高了10厘米、增重20斤。

    據解放大路中學政教主任趙玉琪介紹,目前這些來長春就讀的震區孩子雖然還是想家,但不像剛來的時候那麼嚴重了,並且沒有人因為想家而影響學習。目前,他們最大的問題是如何提高學習成績和學習能力。據了解,解放大路中學已經試探性地採取了一些解決措施:把其中成績基礎弱、有文藝天賦的50名學生編為藝術班,讓他們學習聲樂、舞蹈、武術等,幫他們向文藝領域發展。同時在教學上對基礎弱的孩子進行一對一的輔導,並根據每一個孩子的特點和基礎制定培養計劃,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儘快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

    記者看到,與一年前的膽怯、瘦小相比,現在的羌族孩子們普遍長高了、長胖了、性格開朗了,每一個孩子的眼神中都透出自信。他們都表示在長春就讀的初中3年,要努力學習,將來以優異的成績回報第二故鄉。

    200多名羌族兒童在2008年秋季學期開學時從四川地震災區來到長春市解放大路中學讀書,他們將在該校免費完成初中學業,衣、食、住、學的所有費用均由校方承擔。為了讓孩子們安心學習,校方去年與茂縣簽合同的時候,約定3年內不安排孩子們回家。

 
 
 相關鏈結
· 社評:國際兒童日公益活動 為了億萬張孩子的笑臉
· "國際兒童日"大型公益活動和24小時環球直播啟動
· 新華社將與國內外媒體聯合開展"國際兒童日"報道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