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19屆中國新聞獎作品和10屆長江韜奮獎獲獎者掃描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11月08日   來源:新華社

    記錄歷史 感動中國
——第19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和第10屆長江韜奮獎獲獎者掃描

    新華社北京11月8日電(記者 璩靜、白瀛、周瑋)由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主辦的全國優秀新聞作品年度最高獎——第19屆中國新聞獎和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最高獎——第10屆長江韜奮獎評選結果于10月30日揭曉。來自全國報社、通訊社、電臺、電視臺和新聞網站的276件作品榮獲中國新聞獎,19位優秀新聞工作者獲得長江韜奮獎,其中長江系列獲獎者10位,韜奮系列獲獎者9位。

    為了永遠的紀念,為了神聖的事業,為了人民的期望,廣大新聞工作者與國家、時代一起,歷經風雨,且歌且行……

    為了永遠的紀念

    2009年,276件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全面地展示了舉國上下重大事件和偉大壯舉——

    新華通訊社的評論《永恒的經典 歷史的豐碑》氣勢磅薄,張弛有度,論述了北京奧運會這一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融合的盛會,中華民族為世界和平做出的貢獻;人民日報評論《災難中挺立偉大的中國》,圍繞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和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兩條主線,全面、及時總結抗震救災中凸現出來的中國速度、中國力量和中國精神;中央電視臺的直播《抗震救災 眾志成城》敘事清晰,現場感強,及時充分、真實全面地展示了舉國上下抗震救災的偉大壯舉;中央電臺的直播《愛心守望 風雪同行》創新報道模式,發揮廣播優勢,為奪取抗擊冰雪的勝利提供了強有力的輿論支持;西藏日報的系列報道《雪域邊線行》通過展現西藏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變化,深刻反映了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在黨的領導下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取得的進步;人民網的網絡訪談《胡錦濤總書記同人民網強國論壇網友在線交流》,開創了黨和國家領導人通過互聯網與網友在線交流的先河。

    大氣磅薄,令人動容。這是用心和情成就的作品。

    充分及時,真實全面,這是用分與秒換來的信息。

    ——抗擊汶川地震報道感天動地、規模空前,全方位展現艱苦卓絕、氣壯山河的抗震救災鬥爭,大力宣傳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永遠和人民在一起》《救援!救援!千軍萬馬進發北川》《挺進映秀》《中國軍隊大救援》《高二8班一個人的復課》《那一夜,我們沒有採訪》……

    ——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報道氣勢恢弘、精彩紛呈,表達了“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主題,體現了團結、友誼、和平的奧林匹克精神:《郭浩東施工隊巧繪北京奧運場館“雙唇”》《她的鏡頭定格她的勇敢》《祥雲日記》《奧運會主題歌演唱者創作者專訪》《祥雲聖火耀津城》……

    ——反“藏獨”分裂鬥爭的報道旗幟鮮明、有理有力,深刻揭露達賴集團分裂祖國、破壞北京奧運的真實面目,維護了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大局:《拉薩發生暴力事件》《本報記者隨武警西藏總隊調查取得確鑿證據——所謂的武警“假扮僧侶”純屬造謠誣衊》《拉薩打砸搶燒事件目擊者和受害者講述自己的經歷》……

    ——重大事件和社會熱點的報道,推動問題解決消除不利影響,有力地維護了社會和諧穩定:《“我要做一個誠信的人”》《“海南的救命恩人,讓我摸摸你們的臉”》《十四萬考生名單被出賣之後》《冰雪中,我們萬眾一心》《“文化包工頭”壟斷舞臺劇製作》《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卡門”事件調查》《長江口爭奪戰》……

    發自肺腑,感人至深,這是對時代和人民的謳歌。

    蕩滌心靈,啟發心智,這是對矛盾和焦點的反思。

    2008年9月11日,一篇2100字的調查報道震動了全國。

    這篇由東方早報記者簡光洲撰寫的《甘肅14嬰兒同患腎病疑因喝“三鹿”奶粉所致》。這篇報道首次披露了導致眾多嬰兒同患腎結石的原因可能為三鹿奶粉,打破了媒體“某”規律,直接説出了“三鹿”兩個字,引發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質量問責風暴,揭開了中國乳品行業“三聚氰胺”黑幕。眾多高官及企業負責人因此引咎辭職,並被追究刑事責任。三鹿問題奶粉的受害嬰兒達29萬多名,問題的曝光也推動了一系列法律法規的修改完善。

    因為尋找真相,所以勇敢無畏。而勇敢的何止是簡光洲。

    中國青年報吳湘韓、李劍平、張國等編輯記者,根據網絡帖子追根溯源、深入山西霍寶幹河煤礦,冒著風險多方採訪,最終證實了“礦難是真、瞞報是真、發放‘封口費’也是真”,寫出了《真假記者排隊領取“封口費”》《“端著新聞飯碗的乞丐”》等4篇報道,成為了2008年影響最大的輿論監督報道之一,推動了中國新聞界重建新聞公信力與記者社會形象的重大工程。

    李鴻冰、朱玉、陳燮、陳瑤、吳小攀、邢志剛、廖才文、安蘇、羅文川、杜京、牛小奇、管哲暉、應建勇、莫仁力、崔士鑫、王遐……儘管人生閱歷各有不同,他們卻把自己的感動化為千萬人的感動。李景錄、李國民、張裕、萬建民、黃平、張建軍、孫巡、陳道龍、陳炳山、魯焰、卓凡、徐錦忠、肖培清、胡艷波、崔永剛、王德貞……他們都是普通記者,卻用新聞作品為推動社會文明進步帶來重要影響。

    為了神聖的事業

    他們,日復一日、披肝瀝膽、辛勤工作、無悔付出,寫下無數讓世人稱道的精彩篇章,為了信仰和理想而忘我工作著,但工作中的苦辣酸甜卻只有自己知道。

    “從17歲參軍開始做文字報道,19歲從事攝影報道,39年來在新聞一線摸爬滾打,很多照片是用命拼出來的。”解放軍報記者喬天富説。他是軍報記者中上戰場最多的人,也是執行急難險重任務最多的記者。從1979年邊境自衛還擊戰、1986年老山防禦戰,到1987年大興安嶺撲火救災、1991年南方特大洪災、1998年抗洪救災、1999年國慶大閱兵、神舟五號、神舟六號、神舟七號等,各種重大新聞事件的一線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1979年,喬天富當記者後第一次採訪就是奔赴邊境採訪自衛還擊作戰。一顆炮彈曾經在他前方數十米爆炸,他匍匐在地,壓扁了萊卡相機的鏡頭蓋和遮光罩。在攻克同登、諒山戰鬥的槍林彈雨中,他經歷了生與死的考驗,發回第一批戰地新聞照片。1986年,他第二次上老山前線,用編織袋兜著照相機拍攝了著名的“穿越百米生死線”照片。

    “我平時身邊有個戰備箱,遇到突發事件,5分鐘就能出發。”喬天富説。

    記者之路充滿鮮花和荊棘,而對女記者來説,新聞之路更為不易——

    青海人民廣播電臺主持人王越懷孕9個月還在零下十幾度、滴水成冰的野外高原錄製廣播劇《永遠的琴聲》,一站就是十幾個小時。內蒙古人民廣播電臺記者山丹在2003年非典疫情最嚴重時期,先後4次進入隔離病房採訪醫護人員、非典患者和家屬。新華社記者張嚴平不畏艱難、冒著生命危險跟隨鄉郵員王順友走進深山馬班郵路,采寫萬餘字長篇通訊《索瑪花兒為什麼這樣紅》。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劉素雲駐耶路撒冷期間巴以爆發暴力衝突,她不顧安危多次前往爆炸現場和衝突前沿採訪,短短4年采寫了近百萬字稿件。

    浙江廣播電視集團王水明、寧夏廣播電視總臺田寶貴、黑龍江人民廣播電臺劉洪源、人民日報謝國明……這一串串長江韜奮獎獲獎者名字背後,是熬過的無數個不眠之夜和通宵達旦,是白班夜班連軸轉、長年超負荷的工作。

    山東大眾日報社齊淮東因疲勞過度引發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和心肌缺血,幾次在單位被救護車拉走。新疆日報社編報主任王定貴在33年新聞生涯中,堅持夜班編輯工作近20年。寧夏廣播電視總臺副臺長田寶貴,20多年來沒有休息過一個節假日。人民日報社總編室主任謝國明1991年從事夜班編輯工作,尤其是自2005年擔任總編室主任以來,每週至少上5天夜班,每年夜班工作時間都在260天以上,是全報社上夜班時間最多的人。

    為了人民的期望

    他們,憑著堅定信念,堅持完成關係到人民切身利益及安危重大事件的報道。

    他們,彰顯新聞正義,用行動對“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作了最好詮釋。

    今年50多歲仍奮戰在新聞一線的遼沈晚報社記者欒俊學,從業16年來跑遍了遼寧59個市縣的100多個鄉鎮,500多萬字新聞作品的採訪都是在現場完成的。

    為了清除路霸、揭露黑惡勢力,欒俊學曾經面對有人“要花20萬元買他一隻胳膊”的恐嚇;為了被欺詐民工能拿到血汗錢,他敢於橫眉冷對身旁站著打手的黑心老闆,將討薪進行到底;為了揭露雇兇用手榴彈炸情人的醫院院長,他拒絕誘惑,不怕報復,不畏恐嚇,捍衛了一個新聞記者的尊嚴。他曾經懷揣溫度表,在居民家中的椅子上靜坐徹夜,為的是體驗居民家供暖不好而飽受的寒冷;他曾經頂住壓力,將強姦、猥褻6名10歲女學生的教師惡行揭露出來,為的是將禽獸教師繩之以法;他曾經淩晨去瀋陽鞋城扮作三輪車夫,為的是徹底揭露那些收黑錢的不法之徒。

    欒俊學説:“新聞記者深入調查應該是靈魂的深入,記者貼近生活應該是靈魂的貼近。”

    范長江同志稱讚魯迅先生:“手無寸鐵兵百萬,力舉千鈞紙一張”。

    西藏日報社達娃次仁從1994年在昌都記者站任記者起,深入農牧區、用藏、漢兩種文字采寫了大量稿件,記錄反映了西藏翻天覆地的偉大成就。中央電視臺任學安作為總製片人、總編導和總撰稿,創作了大型電視政論片《大國崛起》和《復興之路》,體現出的強烈現實性,凸顯了優秀新聞作品的時代價值,引起境內外高度關注。

    檢察日報社王松苗、前進報社杜樹人、中國青年報社杜涌濤、上海文廣傳媒集團袁雷、湖南紅網舒斌…… 作為記者,他們關注每個社會熱點焦點,堅持從人文關懷的角度發出富有建設性的聲音,一次次參與並推動著中國建設和發展進程。作為記者,他們忠誠于黨的新聞事業,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指導工作實踐。作為記者,他們始終把人民群眾作為報道主體和服務對象,做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的橋梁紐帶。

    他們,深入實際、深入生活、深入群眾,以行動,落實新聞工作“三貼近”原則。他們,對新聞業務精益求精,對采編工作堅定執著,愛崗敬業、無私奉獻。他們,是人品、文品俱佳的新聞工作者……

 
 
 相關鏈結
· 我國新聞界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喜迎第十個記者節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