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世界因你而美麗--記中國大地上的兒童笑臉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11月19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1月19日電(記者 吳晶 李菲 余曉潔)山西靜樂縣刁兒溝中心小學五年級學生王倩每天都要等待一個幸福時刻--她要把學校發的煮熟的雞蛋慢慢剝開,再小口小口地抿著吃進去,然後露出心滿意足的微笑。

    為了提高當地兒童的營養水平,這個貧困縣于2006年12月底啟動了“一顆雞蛋工程”,免費為全縣30所小學和7所初中的7000余名住校生每人每天提供一顆新鮮雞蛋。

    這只是中國兒童事業發展的一個縮影。2008年6月發佈的《中國兒童營養與健康報告2008》指出,我國自2007年在全國農村實施“兩免一補”(免交學雜費、免收教科書費、補助寄宿生生活費)政策以來,貧困學生在就學權利得到保障的同時,健康狀況也在不斷改善。

    正如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執行主任安·維尼曼所評價的:中國在降低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和加強兒童教育等領域取得了長足進步。

    得益於兒童事業的發展,億萬中國兒童正在像王倩一樣,綻放幸福的笑臉。也許,那笑臉還挂著沒有擦凈的淚花;也許,那笑臉的背後還有成長的煩惱。但是,從這些笑臉中,人們可以讀出沁人心脾的歡樂、震撼人心的堅強、純潔無私的友愛、陽光燦爛的力量……

    每個孩子都有燦爛的微笑

    10月最後一個週末的清晨,陽光暖暖地灑進杭州微笑行動慈善醫院的病房,打在明亮的鏡子前,一個七八歲的男孩兒身上。

    小男孩兒踮著小腳,嘗試用手把自己的上唇捏合起來。巡視病房的醫生問他:“你在幹什麼?”孩子回答:“我想看看,我不是‘豁嘴兒’的時候,是什麼樣子。”

    第二天,這個來自四川阿壩藏區的孩子,接受了唇腭裂免費矯正手術。拆線後,男孩迫不及待地向醫生要鏡子。當他看到自己的樣子時,平生第一次,他主動衝著別人笑了。

    “常人很難體會這些孩子內心的自卑和對正常樣貌的渴望。” 醫院院長、整形專家韓凱説,“我們都應該貢獻一份愛心,讓他們的身心都不再殘缺。”

    中國每年有3.5萬名兒童出生時患有唇腭裂,他們中的很多人出生在貧困家庭。通過“明天計劃”等一系列政府發起、社會參與的慈善行動,越來越多的唇腭裂患兒可以接受免費矯正手術。

    每一個重新微笑的唇腭裂患兒都是中國兒童發展事業的受益者,更是中國兒童衛生健康事業的代言人。

    1992年中國發佈首部以兒童為主體、促進兒童發展的國家行動計劃--《九十年代中國兒童發展規劃綱要》,中國兒童的生存、保護和發展不斷取得歷史性進步:嬰兒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分別從上世紀90年代初的51‰和61‰下降到2000年的32.2‰和39.7‰;5歲以下兒童低體重患病率從1990年的21%下降到10%;兒童計劃免疫接種率以縣為單位達到90%以上,實現了無脊髓灰質炎的目標……

    告別昔日的不幸,中國兒童正在用歡樂的笑臉告訴世界:在中國大地上,每個孩子都有燦爛的微笑。

    每個孩子都有發展的希望

    11月13日晚,北京,中國劇院內,全場如潮的掌聲都屬於臺上微笑著的女孩兒張琪慧。

    還有1個月就滿15歲的張琪慧,靜靜地坐在盛開的“荷花”中央,依次用骨笛、簫、排笛、龍笛四種樂器吹奏了一曲《竹吟》。正是這支曲子讓她代表湖北省380萬殘疾人拿到了第七屆全國殘疾人藝術會演的金獎。

    “太美了,像個花仙子。”滿場的觀眾不時發出驚嘆。但很少有人知道,為了吹奏長達3.6米的龍笛,這個高位截癱的女孩兒付出了怎樣數倍于常人的艱辛。

    含淚帶笑,張琪慧的媽媽説:“有國家的關愛,有社會的尊重,孩子很幸運,也很幸福。”

    很多初次聽到張琪慧演奏的外國人不理解,中國的竹子怎能吹出這樣美妙的“天籟之音”。張琪慧説:“我是在用充滿感恩和希望的心在演奏。”

    張琪慧的希望代表著中國57萬孤殘兒童的心聲。隨著我國教育事業和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他們的成長正在獲得越來越完善的保障。

    根據教育部的統計,2007年,中國特殊教育學校已發展到1667所,在校的盲、聾、智殘學生達到58萬人。1986年至2008年,僅全國義務教育特教學校及普通學校附設特教班在校生就從4.72萬人發展到41.3萬人。

    2008年,北京殘奧會開幕式上,揚州特殊教育學校的33名盲生、6名聾生和1位手語指揮老師共同完成的表演,感動了全世界。60年來,從這所學校走出的,有國內知名的國畫大師,有哈佛大學的預科生,還有享譽世界的笛子獨奏家。

    獲得關愛和尊重,中國孤殘兒童正在用堅強的笑臉告訴世界:在中國的大地上,每個孩子都有發展的希望。

    每個孩子都是友愛的天使

    雖然時隔一年多,北京昌平區昌盛園小學學生齊曉彤仍會定期收到來自“瑞典奶奶”的問候。“瑞典奶奶”忘不了,這個不到10歲的中國女孩兒在緊急時刻的救命之恩。

    2007年國慶節的最後一天,齊曉彤照例和爸爸來到居庸關長城,志願為語言不通的外國友人提供英語幫助。突然,一陣隱隱傳來的哭聲,引起了他們的注意。只見一個瑞典老奶奶一動不動地躺在地上,眼睛微閉,臉色很難看。而她的兩個女兒因為與四週的人語言不通正急得團團轉。

    齊曉彤用英語問明老奶奶是心臟病復發,趕緊用爸爸的手機撥通了120急救電話。急救車趕來後,她又跟著老奶奶一路到了醫院。從下午4點到晚上,齊曉彤一直和爸爸守在醫院,不停地將檢查、治療結果翻譯成英文轉告給老奶奶的家人,直到老人轉危為安。

    老奶奶康復後,執意要對齊曉彤進行答謝。齊曉彤對她説,幫助別人是我應該做的,您的感謝我心領了。

    “你是友愛的天使,我會時刻關注你的成長,每天為你祝福”--瑞典奶奶的贈言,也感動著齊曉彤。自那以後,她堅持每週末抽出一天到旅遊名勝地為外國人進行免費講解,後來還被評選為區裏的奧運小使者。

    “通過幫助別人,我交到了很多大朋友,他們都誇獎我們中國人熱情、自信、樂觀,我感到很自豪。” 齊曉彤説。

    友愛是人類最美麗的語言。中國孩子正在用最真誠的笑臉,向世界傳遞這最美的語言。

    每個孩子都憧憬美好的未來

    每天上學、放學時分,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平果縣希望小學校長周標亮抽空就會守在校門口。她喜歡在這裡,看孩子們可愛的笑臉,偶爾還會回想自己重返校園的時刻。

    1992年,一場火災使周標亮一家陷入絕境,功課很棒、擔任班長的周標亮不得不輟學在家。然而,“希望工程”的援手伸向了周標亮所在學校,包括她在內的25名失學兒童在“鄧小平爺爺”的5000元捐款資助下,重新背起了書包。當年,25個重返學堂的孩子在給鄧爺爺的信中這樣寫道:盼您能聽到我們瑯瑯的讀書聲。

    如今,伴隨著國家在全國範圍內免除義務教育學雜費的重大舉措,全社會捐資助學的積極性持續高漲,貧困地區的孩子不僅個個都能上得起學,而且教育的質量也越來越高。

    半個月前,南寧市又有一家企業為平果縣希望小學捐贈了一台電腦和一批學習用品。令周標亮難忘的是,孩子們一邊向捐贈方的叔叔阿姨説著感謝的話,一邊向老師鄭重説著自己的夢想:科學家、教師、工程師、飛行員……

    “孩子們的笑臉讓我感到幸福,相信他們都會為了夢想而努力。” 周標亮説。

    從昨天到今天,中國兒童的生存與發展狀況已今非昔比:從1949年設立“六一國際兒童節”到1991年通過未成年人保護法;從1986年義務教育法頒布實施到2008年建立覆蓋城鄉的九年義務教育普惠制;從探索建立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機制到新醫改方案覆蓋所有兒童……一項項黨和國家的關愛政策,正在為他們營造更加幸福的童年。

    自2005年起擔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執行主任的安·維尼曼見證了中國為促進兒童發展做出的積極努力。她説,11月20日是“國際兒童日”,也是紀念《兒童權利公約》通過20週年的日子。中國作為簽署這項公約的國家之一,正在通過與國際組織的積極合作,不斷推動中國兒童事業的發展。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2008把用雨傘打出的兒童笑臉給世人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也讓全世界再次感受著兒童帶來的歡樂與美好。

    “中國兒童是中國的未來,也是世界的未來。” 維尼曼説,“我們將和中國一起,為孩子們的幸福共同努力,使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麗。”

痛並快樂成長——留守兒童、農民工子女生活探訪

    新華社合肥11月9日電(記者 馬姝瑞、周相吉)深秋的一個傍晚,安徽省含山縣陶廠鎮童宋村一塊棉花田裏,12歲的女孩鄭如夢身背麻袋,趕著天黑前的最後一縷光亮,小手上下翻飛地摘著棉花。漸漸地,麻袋鼓了起來,鄭如夢抿了抿嘴唇轉過身,翻看了一下麻袋裏的“勞動成果”,又掂了掂麻袋的重量,抹了抹額頭上的汗水,滿意地笑了……

    鄭如夢是含山縣2萬名普通留守兒童中的一員。據了解,目前安徽全省每年外出務工人員已經超過1000萬,他們的身後留下的是一個個和小如夢一樣的留守兒童。

    這些留守兒童因為父母不在身邊,一般由上了年紀的爺爺、奶奶或其他親友“代管”,有的甚至不得不像鄭如夢一樣要幫著大人干家務、幹農活。好在安徽各級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都注意到留守兒童問題,並對他們的學習、生活等諸多方面給予了必要的關心和愛護。

    國際兒童日來臨前,記者走進鄉村,探訪了留守兒童的學習和生活等情況。 詳細>>>

國際兒童日特稿:愛,讓劫後余生的兒童更加堅強

    新華社北京11月8日電 一瞬間,災難突如其來,一切發生了改變。

    他們有的失去了父母,有的傷後留下殘疾,有的舉家流離失所……永遠無法抹去的,是深烙在腦海裏的恐怖記憶。

    他們還是孩子。但是,上天並不因他們弱小而格外憐憫,也不因他們無助而使其免受苦難。當災難降臨時,他們與成年人一樣,必須面對各種痛苦和挑戰。

    這就是人生,一些災後余生的孩子們的人生。他們經歷了常人無法想象的艱難,他們至今仍時時被噩夢驚醒。但是,他們活了下來,他們的生命呈現出不同一般的頑強。

    是愛,使他們學會堅強。愛,能夠締造奇跡。災難中,誕生了多少愛的故事。災難後,留下多少堅強的足跡。 詳細>>>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