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青海:農村公路建設鋪就高原少數民族群眾幸福路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12月04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西寧12月4日電(記者 駱曉飛)湍急的黃河水從梧桐村旁流過,將這個位於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東南部的牧業村一分為二。由於僅有的一座簡易吊橋年久失修,成為危橋,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這裡的牧民在出行和牲畜轉場中吃盡了苦頭,有40余名群眾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今年9月,隨著一座投資7000余萬元的新懸索橋橫跨黃河兩岸,這個村的牧民群眾終於不再為“過河難”而犯愁了。“這是一座‘功德橋’和‘連心橋’,它不僅解決了梧桐村牧民群眾的實際困難,也溫暖了我們的心。” 68歲的藏族老人智華説。智華質樸的語言道出了梧桐村群眾內心的感受,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農牧區群眾對青海農村公路建設由衷的認可。

    2003年啟動農村公路建設以來,6年間,青海改建和新建農村牧區公路近4萬公里,增加便民橋1500多座,使350多萬各族群眾從交通建設中得到了實惠。

    “西部大開發10年,是青海公路建設發展最快和投入最大的10年,累計完成公路建設投資近600億元,其中有30%以上的投資用於農村牧區公路建設。”青海省交通廳廳長楊伯讓説。

    楊伯讓介紹,經過10年的快速發展,青海農村牧區公路的通車里程已經從本世紀初的不足5000公里增加到了目前的43320公里,全省90%以上的建制村都通了公路,還有2225個村實施了村道硬化工程。

    農村公路交通條件的改善不僅解決了老百姓的“出行難”,而且為農牧區群眾打通了致富門路,居住在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索加鄉牙曲村的牧民文德對此有著更深的感受。

    牙曲村是位於三江源腹地的一個只有幾十戶牧民的小村莊,這個村莊距離縣城和鄉政府所在地均超過了100公里,而且自然條件惡劣,平均海拔近4700米。

    過去,由於不通公路,對文德和同村的牧民來説,去趟縣城或者鄉政府都意味著要經歷一次坎坷的“旅行”,有時甚至幾年都去不了一趟縣城。兩年前,隨著一條連接索加鄉和縣城之間的鄉村道路從牙曲村橫穿而過,這一狀況得到了徹底改變。

    50多歲的文德還用出售牛羊和挖蟲草掙的錢買了一輛二手皮卡。現在他不僅經常開著自己的車往返于縣城和索加之間,而且偶爾還利用外出的機會做一點蟲草、毛皮之類的買賣。“通路以後,生活方便了,而且做這些小買賣,每年可以多收入1000到2000元。”文德説。

    “要致富,先修路。”楊伯讓説,長期以來,交通基礎設施滯後是青海農牧區經濟發展和農牧民增收的最大障礙,通過加大農牧區公路建設投資讓農牧民群眾享受到發展的成果,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是西部大開發政策的基本內容之一,因此,持續加大農牧區公路建設仍然是今後青海交通工作的重點。

    楊伯讓告訴記者,今明兩年,青海對農牧區公路建設的投資都將超過30億元,到2012年,這個平均海拔3000多米、擁有200多萬少數民族群眾的邊遠省份,公路通車里程和交通服務水平將達到西部地區平均水平。

 
 
 相關鏈結
· 湖南省制定農村公路交通安全保障實施指導意見
· 青海加快建設農村公路 今明兩年將投60億元資金
· 湖南省年內將投資65億元改建近2萬公里農村公路
· 寧夏:今後4年將投資50億元新建8000公里農村公路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