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守好每一寸基本農田--湖北荊州農田保護走過20年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12月06日   來源:新華網

    核心提示:湖北省荊州市常年糧食總産佔全國7‰,佔湖北省17%,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國家新農業區域佈局確定的糧食主産區,也是最早提出"基本農田"概念並設立基本農田保護區的發源地。2008年,荊州市糧食總産344.5萬噸,實現連續五年增産;平均畝産達到865公斤,是1989年的1.25倍;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889元,為1989年的2.3倍。

    從1989年基本農田保護區試點啟動算起,20年來,荊州市堅持"以建設促保護、數量質量並重"的耕地保護方針,強化基礎,不斷創新,全面推進保護責任社會化、基礎工作規範化、日常管理制度化、執法監察 網絡化和動態管理信息化"五化"保護模式,積極拓展基本農田保護內涵,全市基本農田保護保護率穩定在85%以上,年均提供商品糧100萬噸以上,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方面作出了積極貢獻,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荊州市國家投資土地整理項目分佈圖

    1988年,剛成立不久的國家土地管理局在全國劃定的第一塊基本農田,就在湖北荊州。20年來,荊州市在基本農田保護有效機制上一直積極探索和實踐,並且走出了一條“興地富農”,“以建設促保護,以保護促發展”的新路子。在第19個全國“土地日”召開前夕,記者在荊州進行了實地探訪。

    基本農田保護,這裡起步

    第一塊基本農田為何誕生在湖北荊州?它是怎麼誕生的?帶著眾多的疑問,記者走訪了當時荊州市的相關領導。那時,正是“工業興荊州,五個輪子一起轉,重點抓村辦”口號叫得響的年代,亂佔濫用耕地現象到了勢不可擋的地步,在1979年~1987年10年間,荊州耕地減少面積相當於一個縣的耕地面積。長此以往,百年之後,“糧倉”荊州將無地可耕。原荊州地區土地局局長聶光炎依然清楚地記得當時耕地面臨的嚴峻形勢。

    儘管剛在全區範圍內開展了一次對非農用地的清理行動,但沒有用地規劃和不能逾越的紅線,就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耕地被佔的勢頭難遏制。一個偶然的機會,監利縣土地管理局一位幹部的一份“人地生態平衡”的構想,引起了原荊州土地局副局長徐欣的重視。1988年2月,荊州地區土地管理年度總結工作會議召開,聶徐二人將這個“設想”提上會,會後,在充分吸收民智基礎上,以鄉鎮為單位,將農田劃塊保護起來的方案應運而生。1988年3月10日,在時任監利縣土地局局長蔡孫榮的主動請纓下,國土農田保護區試點選在了監利縣周家嘴鎮。與此同時,基本農田一詞産生,沒有人會猜到,這四個字就這樣寫進了中國土地管理歷史。當年5月,在周家嘴召開的現場工作會上,監利被荊州地區11個縣市樹立了標桿 。第二年5月,全國基本農田保護區現場會在荊州召開。1992年,基本農田劃區工作在全國大面積展開。

    堅守子孫飯碗田,創新發展

    “如果説1987年至1997年,是圍繞基本農田的劃定和保護展開工作。1998年至2008年,則是圍繞實現耕地動態平衡,全方位開展存量地挖潛、土地整理、規划動態管理等。就基本農田保護而言,如果前10年是初級階段,那麼後10年就是高級階段。”湖北省荊州市國土資源局局長趙麗華作了這樣的描述。

    上世紀90年代中末期,荊州國土資源局進行了各種探索和實踐,例如,旨在引導節約合理用地的“五點三線”規劃確立--農民建房點,挖沙取土點,保護面積遞補點,障礙物拆除點,葬焚點及鄉村道路線,水渠線,和林帶線的嚴格規劃,使得基本農田的保護走向精細化和制度化。1998年,荊州市率先在湖北省成 立了土地整理中心,將土地開發、復墾、遷村騰地納入土地整治中心統一管理,之後,荊州國土人將“遷村騰地”和“月清季累年統計”的土地變更調查方法推向了全國。2000年前後,由於地方狠抓經濟發展拼命上項目,農村産業結構調整使得挖塘養魚成風,基本農田保護形勢再次面臨挑戰,荊州市開始了推進基本農田保護工作的新舉措,“八有”“十八條”的制定,基本農田佔補平衡的落實,召開基本農田現場會,“基本農田五化”的實施等,一系列新的探索和實踐,為基本農田保護注入了強勁動力。其中,以基本農田佔補平衡制度及保護責任社會化、基礎工作規範化、日常管理制度化、執法監察網絡化、動態管理信息化為內容的“基本農田五化”具有操作性強的細則和嚴格考核的規章,這些紮實有效的措施,有力的推動了基本農田保護提檔升級。

    2005年10月,全國基本農田保護會議召開,荊州提出了“走基礎工作規範化路子”,再次引起重視。為切實加強各地保護,特別是基本農田保護的示範作用,國土資源部決定設立全國基本農田保護示範區,並要求示範區借鑒荊州經驗。荊州國土人沒有滿足,在完善五化的基礎上,2009年,荊州區太湖國土所等5個單位成為荊州基本農田保護基礎性工作試點。同時,荊州積極探索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和保護方式,將監利縣荒湖管理區農田劃定為全國第一塊永久性基本農田,制定了技術方案和一系列份管理制度,建立了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的圖、表、冊和臺賬。如今,基本農田動態監測管理信息系統更是讓人大開眼界,任何一塊基本農田情況,只需在一台系統聯網電腦上輕點鼠標便能實現。

    基本農田保護內涵,興地富農

    從最初圈定基本農田數量,到土地整理,建設高産農田,再提升到建設農民富裕、人居和諧的新農村 ……當記者走進荊州岳場村和太湖港高産農田示範項目基地,看到了當地村民樸實的笑臉,真實地感受到了荊州基本農田保護的思路與內涵。

    “我們種地主要種稻穀,在‘遷村騰地’前,我家的房子無前無後,四週被河水包圍,4口人每年收入2萬多元。搬到這裡後,我們住上了140平米的大房子,現在主要是我和我丈夫種地,每年收入3萬多元了,兒子在外面打工,每年收入3萬多元,去年還娶了媳婦。”在岳場村,一位姓朱的農戶高興地描述著 她現在的生活。73戶這樣的農戶,經過土地整治後,耕種面積由1500多畝增加了250畝,每戶增加了3畝地 ,人均增長了8分地,每畝效益提高300元左右,農戶真真正正的得到了實惠。

    太湖港高産農田示範項目是湖北省2008年確定的13個高産農田示範項目之一,管理區新農村建設開展以來,一個嶄新的桃花村已經呈現在了遊客面前,7個生産隊的村容村貌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今年三月份舉辦的桃花節,吸引了60萬人,村民獲得利潤1000多萬元;另外,2000畝的供港澳蔬菜基地初見成效,並且已經簽訂了年生産50噸的出港協議,去年已經履行供貨協議20噸,農民增收一倍以上;3000 畝的蝦稻共育基地每畝平均增加純收入2000元以上……“湖北省提出了24字高産農田示範項目建設目標,荊州市在規劃實施時,增加了村莊環境正式的土地整理,不僅拓展了外延,也豐富了內涵,最重要的就是讓農民實實在在的從中受惠。”荊州市土地整治中心主任張平對記者説。

    據統計,2008年,荊州市基本農田保護試驗區12個鄉鎮(辦)糧食總産44.3萬噸,比上年增加1.7萬噸、增長4%;油料總産3.99萬噸,增加1萬噸、增長33.9%;水産品産量15.2萬噸,增加2.8萬噸、增長 22.7%。洪湖片農民人均純收入5028元,增加848元、增長20.3%;監利片農民人均純收入4980元,增加790元、增長18.8%,試驗區農民人均純收入絕對額和增長幅度均超過全省平均水平。

    如何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作為基本農田保護髮源地的湖北荊州市,在經過20年堅持不懈的努力,或許給出了我們答案。而今,它又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將在迎接新挑戰中煥發新活力。

    背景鏈結:荊州市基本農田保護路徑圖

    1988年3月,荊州正式劃定了全國第一塊基本農田保護區;

    1989年5月,全國基本農田保護工作現場會在荊州召開,翻開了全國基本農田保護工作嶄新的一頁;

    1996年起,荊州開展了以基本農田為中心的“五點三線”的規劃制定,緊接著又總結出“月清、季累、年統計”和動態管理的模式,全方位築起了基本農田保護的屏障;

    2002年以後,“八有”“十八條”的制定、基本農田佔補平衡制度及保護責任社會化、基礎工作規範化、日常管理制度化、執法監察網絡化、動態管理信息化的五化模式等。

    州市基本農田保護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效:

    一是守住了基本農田這根“紅線”,正確處理保護耕地與保 障發展的關係,全市累計增加耕地面積大於建設佔用與災害損毀的耕地面積,實現了耕地保有量目標;

    二是糧食綜合生産能力大幅提升;三是農業增産農民增收效益明顯;四是通過大力推進基本農田信息化建設管理,實現了由傳統的統計匯總、手工製圖,向基本農田空間三維和時間維管理方式的轉變;五是有力地推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荊州市在關於基本農田保護上新途徑和新方式的探索和實踐,在全國的基本農田保護工作中起到了很好的帶動作用。

 
 
 相關鏈結
· 河南將嚴查擅自佔用基本農田等五類土地違法行為
· 王世元:基本農田質量穩中有升 相關制度日益健全
· 新疆落實耕地保護制度 進一步加大基本農田保護
· 國土資源部發佈《基本農田數據庫標準》行業標準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