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刻不容緩”傳遞重要信息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12月08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2月8日電(記者樊曦、劉錚)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刻不容緩”四個字形容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迫切性,引起各方關注,更預示出明年我國經濟發展在這方面將作出一系列努力和動作,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

    人們已經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經濟增長中投資所佔比重過大、內需不足、一些地方粗放型的發展慣性、産能過剩等問題與影響日益凸顯。外貿依存度高、投資依存度高和能耗高的“三高”問題,已經到了不改變就不能持續發展,就會錯失危機中所蘊含機遇的關鍵時期。解決這些問題,根本的出路在於轉變發展方式。

    中國經濟必須穩定、持續發展。但我們所要的發展是高質量的發展。只有通過結構調整,提升淘汰落後産能,改造傳統産業,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才能使中國經濟發展上層次、上水平。尤為重要的是,在産業發展中必須堅決摒棄一味追求速度和規模的傾向,堅決管住産能過剩行業新上項目。

    改善人民生活的發展才是真正的發展。要把改善民生、發展社會事業作為擴大內需、調整經濟結構的重點,堅定不移加以推進。具體而言,就是要加大財政政策對民生領域和社會事業支持保障力度,繼續增加對“三農”、科技、教育、衛生、社保和保障性住房等民生領域的投入;加大信貸政策對經濟社會薄弱環節、就業等方面的支持。

    我們所要的發展,應該是充滿活力的發展。通過推進改革為經濟發展提供動力和保障。要增強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眾消費能力;放寬中小城市和城鎮戶籍限制,可以讓農民工能進城,穩得住;推進政府職能轉變,推進壟斷性行業體制改革,將激發民間投資的活力。

    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決非易事,但形勢逼人,不進則退。可以相信的是,只要我們按照中央的部署,不斷增強加快轉變的自覺性,主動加大結構調整的力度,就一定能夠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上取得重要進展,推動中國經濟在明年乃至更長時期穩定、協調、可持續發展。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特稿)“促轉變”:2010年經濟工作主線

    新華社北京12月8日電(記者 劉錚、樊曦、安蓓)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做好明年經濟工作,重點要在促進發展方式轉變上下功夫,真正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有機統一起來,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

    在“保增長”取得顯著成效後,“促轉變”這一老話題,在當前形勢下更加顯得刻不容緩,成為明年經濟工作的主線。新華社記者就此採訪了有關政府官員和專家學者,請他們對此進行解讀。

    長期發展目標和短期增長目標有機結合

    “轉變發展方式其實是一個長期問題。現在,短期目標‘保增長’見了成效,明年經濟環境也將好於今年。在這個時候,的確應當把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結合起來,為中國經濟長久發展夯實基礎。”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副主任祝寶良説。

    並未改變中國經濟基本面的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卻造成了強烈的衝擊,其中的原因發人深省。在這次金融危機中,中國經濟過於依賴出口、技術創新能力不強等發展方式問題,突出暴露出來。

    “國際金融危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必須切實轉經濟發展方式,原有的方式沒有出路。這是應對金融危機一年多來得出的深刻結論。”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研究所所長汪同三指出。

    當然,在強調“促轉變”的同時,“保增長”的任務並非終結。專家們普遍認為,“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的提法説明,經濟回升的基礎還不穩固,這個時候還不能鬆勁,通過轉變發展方式謀求更大的發展,這是一個有機結合。

    “促轉變”要實現“三個轉變”

    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是一個大概念,具體包括哪些內容?應當轉變成什麼樣?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給予了解答。

    從需求角度看,中國經濟長期依靠出口和投資拉動,作為最終需求的消費動力不足。這種發展方式缺乏穩定性,國際市場上一旦有風吹草動,中國經濟會立刻出現波動。應當進一步擴大居民消費需求,使得經濟增長依靠消費、投資和出口協調拉動。

    從生産角度看,中國經濟過於依賴第二産業特別是工業支撐增長。第三産業在中國經濟中的比重,近年來徘徊在40%左右,而美國的水平是80%。經濟發展主要依靠工業,必然加重資源環境壓力,是不可持續的,應當向第一、第二、第三産業協調帶動轉變。

    從投入方式看,中國經濟過於依賴靠物資消耗推動經濟增長,自主創新能力偏弱。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大環境下,特別是國內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有限的情況下,這種方式難以為繼。應當使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勞動者素質和管理創新。

    調整經濟結構才能實現“促轉變”

    要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必須對經濟結構進行深刻調整。

    經濟結構的調整,首先是內外需結構的調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把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與穩定外需結合起來,著力增強經濟發展的均衡性。

    “目前消費只佔GDP的35%,明顯偏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産業經濟部部長馮飛説,作為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大國,必須依靠國內需求特別是居民消費需求發展經濟,這樣才能提高抵禦外部衝擊的能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而擴大居民消費的背後,是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問題。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許光建説,當前國民收入分配向企業和財政傾斜,居民收入增長相對較慢,制約了居民消費的能力。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大國民收入分配調整力度,增強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眾消費能力,抓住了問題的要害。

    當前,隨著經濟企穩回升,鋼鐵、水泥等一些傳統産業産能過剩問題再度凸顯,産業結構調整更加迫切。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嚴格控制新上項目,嚴格控制對高耗能、高排放行業和産能過剩行業的貸款。

    “在目前産能過剩的情況下,要堅決控制增量,優化存量,拓展發展空間。”姚景源認為。

    “促轉變”更需新動力新空間

    “促轉變”一方面要調整舊有的不合理的結構,另一方面要尋求新的增長動力和新的發展空間。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抓緊研究提出培育我國戰略性新興産業的總體思路,強化政策支持,加大財政投入,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改革開放初輕紡産品短缺,帶動經濟增長;‘十五’期間重化産品短缺,拉動經濟增長。現在,我們需要新産業來支撐中國經濟‘後危機時代’的持續增長。”馮飛説。

    當前世界新技術變革初露端倪,低碳經濟發展漸成趨勢。中國如果在這一輪發展中佔得先機,將會迎來更加健康、更加充滿活力的新一輪增長。特別是中國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技等領域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較小, 科技引領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前景可期。

    新興産業肩負經濟發展新動力的重任,而城鎮化則將扮演拓展發展新空間的角色。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把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與推進城鎮化結合起來,大力拓展發展空間。

    馮飛認為,推進城鎮化,放寬中小城市和城鎮戶籍限制,將起到擴大居民消費、帶動城鎮投資、改善進城農民生活水平、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等一舉多得的作用。不僅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持久動力,也使得中國經濟發展更加惠及百姓。

 
 
 相關鏈結
· 專家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傳出的新信息和新信號
· 賈康等五位經濟學家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
· 新華視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釋放“五大信號”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