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19日電(記者 王紅玉 陳君)明天,澳門將以中國一個特別行政區的身份隆重慶祝她的10周歲生日。雖然澳門擁有比10年久遠得多的歷史,但是這一個特定的10年是如此讓人驚嘆。帶著脫胎換骨的清新,澳門正以令人驚異的速度,大步穿越歷史之門,自信地走向下一個10年。
回歸祖國:澳門歷史上最溫情的一刻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但是他們掠去的是我的肉體,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10年前的12月20日,一個澳門小女孩的稚嫩歌聲在小城回蕩,它將愛國詩人聞一多80多年前的血淚傾訴化作了對母親的綿綿柔情。因為,就在那一天,澳門,這塊被異國強佔上百年的中國領土,終於重回祖國懷抱。
此時,距葡萄牙人藉口晾曬貨物登陸澳門已有456年之久,距清政府被迫允許葡萄牙“永居管理澳門”也已經過去了122年。
澳門的歷史,寫在波光瀲艷的“濠鏡”上。據史書記載,因水平如鏡而得名濠鏡的澳門在秦始皇統一中國時,就已隸屬於南海郡番禺縣,其後多個朝代,先後劃入官郡、南海縣、東莞縣。1152年,歸屬新建立的香山縣。澳門,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
澳門的歷史,寫在媽閣廟的門楣上。十六世紀中葉,擅長航海的葡萄牙人東渡至此,詢問當地人此地何名,漁民指著已存世69年的中式廟宇答曰:媽閣。從此,澳門多了一個新名字:MACAU。
澳門的歷史,寫在光怪陸離的地名上:蘇亞雷斯博士大馬路、罅些喇提督馬路、嘉樂庇總督大橋……一串串葡萄牙人的名字,提醒著澳門曾被西方殖民者強佔的屈辱記憶。
澳門的歷史,寫在中葡之間的談判桌上:1842年8月,懦弱無能的清政府在炮口下將香港割讓給英國,葡萄牙也借機提出包括免交地租等要求,並逐步佔領澳門。1887年,清政府被迫簽署了《中葡和好通商條約》,將澳門的管治權拱手相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宣佈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並於1986年開始,與葡萄牙展開關於澳門問題的談判。1987年4月13日,中葡雙方正式簽署關於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
“回歸”,這兩個普普通通的中文字,在1999年的澳門,成了一個讓無數人感情激蕩的詞彙。澳門作家林玉鳳這樣描述當時的心情:“我們的目標只有一個,我們的信念也只有一個:回歸。回歸了,一切都會好起來。”
1999年12月19日深夜舉行的中葡兩國政府澳門政權交接儀式上,當葡萄牙國旗緩緩降下,五星紅旗伴著激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升起時,歷史為澳門掀開了新的一頁,澳門跨進了一扇令人嚮往的大門。
十年發展:歷史見證澳門奇跡
在人類歷史長河中,10年不過是彈指一瞬。而澳門的這10年,卻在每一個澳門人的生活歷程中,打下了無法磨滅的烙印。
“上升”、“增加”,是最能體現澳門回歸10年發展的關鍵詞。從1999年到2008年,澳門本地生産總值由472.87億澳門元增加到1718.67億澳門元,年均增長13.3%;到2009年底,政府財政儲備超過千億澳門元,是回歸當年的40多倍;2009年1月,美國傳統基金會與《華爾街日報》聯合發佈的“全球經濟自由指數”報告顯示,澳門在首次被納入調查的21個微型經濟體中排名第一,在全球179個經濟體中排名21位。
在生硬的數字背後,永遠是鮮活的面孔。澳門居民梁文端沒有關注以下的宏觀數字:最近5年,世界經濟平均增速為3.6%,而澳門卻達到了驚人的22.5%,人均GDP在2008年達到3.9萬美元,居亞洲前列;但她每一天的生活都在享受這些數字帶來的實惠。
作為年滿65歲的澳門永久居民,她的賬戶上會按時收到政府發放的敬老金、年度紅包,以及政府對電費、房租不同程度的補貼。她可以和家人在週末的晚上免費欣賞來自世界各地的高水平文藝演出,並乘坐免費“巴士”輕鬆地回家。她可以將自己的小外孫送到學堂裏上學,從3歲到18歲享受免費教育。她還可以對未來生活有更多的規劃,因為回歸以後,澳門人的平均壽命比回歸前5年提高了4歲。
更重要的是,受惠于“發展”的,涉及澳門的每一個群體、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人。
10年的“澳人治澳”,帶給了澳門人新的感受,也向世界貢獻了一個新的澳門。無論是治安的迅速好轉,還是城市景觀的日新月異,以及“澳門歷史城區”的申遺成功和大型國際會議的連年舉辦,都令澳門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神采,贏得了廣泛讚譽。
澳人治澳:向歷史求證未來
當年輕的澳門特區一路高歌猛進時,10年光陰已成歷史。又一個10年如期來臨,也為澳門人帶來了新的嚮往。
儘管澳門人的幸福指數目前處於回歸以後的最高點,但是,在發展中匆匆前行的人們,隨時要面對因發展速度太快而産生困惑。GDP和工資中位數的增長,並不能滿足他們的全部需要。於是,他們利用一切渠道表達自己的訴求,希望特區産業結構更多元、行政和法律改革更有效、預防貪腐的措施更健全、就業機會更均等,以至交通更順暢,綠地不被擠佔……
帶領澳門人走過特區成立最初10年的兩任行政長官何厚鏵,在評價特區施政團隊施政得失時坦言,政府工作的成就是有的,但是必須看到與市民和社會發展要求相比,還有一段距離。
有人説,世界的方向不僅在未來,還在過去,需要轉身才能發現。
轉過身去看澳門,歷史軌跡清晰可見:“澳人治澳”真正是從零開始。在澳門歷史上,葡萄牙先後委任了127任澳門總督,而回歸前佔當地人口96%的華人,卻根本沒有“話事權”。在澳葡政府中,正副司局級官員幾乎沒有華人,“澳人治澳”從一開始就經受著人才不足和經驗不足的嚴峻考驗。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年輕的施政團隊,依靠祖國的支持和澳門民眾的傾情參與,短短10年就將澳門變成了一個充滿活力的國際化城市,成為海內外遊人嚮往的地方。
20日,澳門人自己選出並經中央政府任命的新一任行政長官崔世安即將接班,擔負起“澳人治澳”領航人的重任。在各種社會訴求充分表達、對政府施政要求日益提高的新形勢下,施政團隊“澳人治澳”的水平也被寄予新的期待。
令澳門民眾和新一屆政府倍感欣慰的是,這一次,已非“從零開始”,而是要“繼往開來”。
在所繼之“往”中,有“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優勢,有兩屆特區政府10年的施政經驗。
在所繼之“往”中,有回歸10年培養出的21400余名公務員。其中700多名主管及領導人員中,90%具備高等課程學歷,絕大部分中、高級公務員掌握了一定的管理經驗。
所繼之“往”中,還有經濟高速發展中積累下來的充盈的府庫,使新一屆政府有財力應對全球化帶來的意外之變,也為逐步解決關乎發展大計的民生關切奠定了物質基礎。
更重要的是,有中央政府一如既往的支持,有澳門社會守望相助、包容共濟的傳統,有全體澳門人希望明天會更好的共同期盼。
最近數百年的澳門史,恰是一部堅守和開拓的歷史:因為渴望回歸,澳門實現了回歸;因為渴望發展,澳門實現了發展。展望未來,因為渴望超越,澳門也必將能夠超越。
在澳門即將告別第一個10年的時候,澳門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歷史之門再次為澳門打開,澳門下一個10年的跨越步伐,同樣彌足期待。
強國之路 生生不息——澳門回歸十週年走筆
新華社澳門12月19日電(記者 呂諾)繞過喧囂的娛樂場,拐進寧靜的街巷,眼前的澳門繁華褪盡。不經意間,在某條碎石鋪就的小徑踏上了歷史名人的足跡,與一段段塵封歲月不期而遇。
澳門半島,蓮峰廟,這座有著400多年曆史的古剎,建築宏偉,古木參天。1839年,民族英雄林則徐偕同兩廣總督鄧廷楨到澳門視察禁煙情況時,曾在廟裏對葡萄牙官員重申中國對澳門的主權。
如今,在廟前廣場,一尊高達5米的林則徐花崗岩雕像巍然屹立。塑像旁的林則徐紀念館內,還陳列著林公當年在蓮峰廟內使用過的木制條案。
幾個真人大小的塑像,將那一幕歷史場景再現得栩栩如生:欽差大臣林則徐正中端坐,神情威嚴,對葡萄牙官員宣佈恩威、申明禁令,字字句句,擲地有聲。
透過紀念館陳列的一件件圖片和文物,可以想見林則徐于虎門銷煙後威風凜凜巡閱澳門之時萬人空巷的盛況:沿途各炮臺鳴炮19響,以示最高禮遇;百姓扶老攜幼,夾道歡呼;葡人比肩接踵,奔趨唯恐落後……
普濟禪院的東花園裏,四條石凳,框住一張極其普通的圓形石桌。就在此桌上,1844年,清政府和美國簽訂了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望廈條約》。內憂外患的中國,又加上了一道沉重的枷鎖。
經年的雨打風蝕下,灰黑斑駁的石桌石凳只剩下最堅硬的骨骼。令人驚嘆的是,石凳的縫隙裏竟然鑽出幾株綠苗,頑強地伸展,蓬勃著希望。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近代中國,在那冬夜一般的寒冷黑暗裏,中國人救國圖強的夢想就像這落入石縫的種子,一刻也沒有停止萌發。
在離普濟禪院不太遠的亞婆井前地,有一幢融合中葡風格的古雅院落。這是中國近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和實業家鄭觀應居住過的鄭家大屋。一問世便震動朝野、喚醒千百萬熱血兒女的《盛世危言》就誕生於此。
遺憾的是,這座宅院目前謝絕參觀。據門衛介紹,鄭家大屋已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澳門特區政府已撥鉅資對其進行全力修繕。這個月底,鄭家大屋有望敞開大門,迎來第一批客人。
幾個止步于大屋門前的遊人,仍不甘心似地沿著宅院外墻漫步,望著從高墻內探出頭來的參天古木,以及屋檐、門窗隱現的精緻細節,猜度大屋昔日之奇偉。雖是“遊園不值”,卻正可體會當年主人鄭觀應閉門謝客、苦思救國圖強之路的那份毅然決然。
《盛世危言》洋洋三十萬言的巨著中,貫穿著“富強救國”的主題,對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諸方面的改革提出方案,給甲午戰敗以後沮喪、迷茫的晚清末世開出了一劑拯危為安的良藥。
孫中山求索強國之路的足跡,也可以在澳門尋覓。1892年,孫中山從香港西醫學院畢業後,即到澳門行醫並開展革命活動。他常與青年精英們議論時事,還在報章上抨擊時弊,為革命活動的開展做了大量準備,同盟會也曾在澳門設立支部。
愛戴孫中山的澳門人為中山先生樹立了多座塑像。鏡湖醫院門前的銅像,是為紀念孫中山當年在這裡行醫濟世和開始實踐革命大業;不遠處,位於文第士街一號、已成為紀念館的孫中山故居院內,一尊雕像靜靜佇立,前來拜謁紀念的人們絡繹不絕;紀念孫中山市政公園,是澳門最大的公園,園內的孫中山塑像背靠蓊鬱的林木,四季環繞著花朵;在澳門半島南部,一條主要街道被命名為“孫逸仙大馬路”,人們以此寄託對中山先生的景仰。
今天,先輩們應笑慰:沿著他們前赴後繼踏出的強國之路,一個富強、民主、文明的新中國已經屹立於世界東方;被侵佔100多年的蓮花寶地澳門,已經回到祖國的懷抱,並在回歸最初的10年裏經濟經歷了跳躍式發展,成為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被西方媒體稱為“夢幻之城”。在中華民族新的偉大復興的征程裏,澳門必將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