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寧12月20日電(記者駱曉飛)記者從青海省農牧廳了解到,與1999年相比,2009年青海省糧食作物的種植面積實際減少了185萬畝,但是糧食作物總産量卻首次突破了百萬噸,達到了102.89萬噸,全省糧食綜合生産能力比10年前增加了20-30萬噸。
西部大開發以來,青海緊緊圍繞農牧業增效和農牧民增收,加大農牧業結構調整力度,著力推動高原特色農牧業發展,使農牧區的綜合生産能力得到了顯著提高,主要農畜産品産量大幅增長,實現了主要農畜産品的自給。
“據不完全統計,西部大開發10年間,青海投入農牧業的建設資金達到了110億元。”青海省農牧廳廳長曹宏説,通過大力發展“一村一品”區域特色産業和設施農業,青海農牧業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以區域化、規模化、基地化和産業化為特點的現代農牧業發展模式使青海農牧業的潛力逐步得到了釋放。
曹宏介紹,截至目前,青海已在農區建成日光溫室13.23萬棟、畜棚8150萬棟,在牧區建成畜用暖棚35000余棟、規模養殖小區和牛羊育肥場165個,同時,通過扶持農牧業産業化發展政策,形成了一批地方特色産品。2009年農牧業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31億元,帶動4.8萬名農牧民群眾就業。
“青海耕地面積小,質量差,而且草地退化嚴重,但是獨特的冷涼氣候和豐富的光照資源為發展特色農牧業提供了有利條件。”曹宏説,圍繞油菜、馬鈴薯、蠶豆和牛羊肉、奶牛等特色農畜産品調整種植結構和牧業生産方式是青海農牧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經過近幾年的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方面,目前青海優質油菜種植面積達到180萬畝,脫毒馬鈴薯的種植面積達到了120萬畝,並形成了412個特色專業村,整個特色作物的種植比重達到了76.6%;在牧業方面並,以“西繁東育”和“自繁自育”工程和生態畜牧業建設為突破口,牲畜出欄率和牧業綜合生産能力也迅速提高,10年間累計育活各類草食畜7347.97萬頭(只),出欄6745.32萬頭(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