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河南安陽縣發現的東漢大墓經考證確定為曹操高陵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12月27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2月27日電(記者 廖翊)近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陽縣安豐鄉西高穴村搶救性發掘的一座東漢大墓獲重大考古發現,經權威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根據考古資料現場考證研究,確定這座東漢大墓為文獻中記載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27日上午,河南省文物局、河南安陽市及國家文物局有關方面負責人與部分專家學者一起在京舉行新聞發佈會,公佈了這一重要發現。

    據新聞發佈會介紹,大墓位於河南省安陽縣安豐鄉西高穴村南,2004年底後曾多次被盜。為有效予以保護,2008年12月,經報請國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局組織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開始對墓葬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

    發掘後發現,該墓平面為甲字形,坐西向東。這座帶斜坡墓道的雙室磚券墓,規模宏大,結構複雜,主要由墓道、前後室和四個側室構成。斜坡墓道長39.5米,寬9.8米,最深處距地表約15米;墓壙平面略呈梯形,東邊寬22米,西邊寬19.5米,東西長18米;大墓佔地面積約740平方米。

    該墓雖被多次盜掘,但仍倖存一些重要隨葬品。共出土器物250余件,有金、銀、銅、鐵、玉、石、骨、漆、陶、雲母等多種質地。器類主要有銅帶鉤、鐵甲、鐵劍、鐵鏃、玉珠、水晶珠、瑪瑙珠、石圭、石璧、石枕、刻銘石牌、陶俑等,其中以刻銘石牌和遺骨最為重要。此次共出土刻銘石牌59件,有長方形、圭形等,銘文記錄了隨葬物品的名稱和數量。其中8件圭形石牌極為珍貴,分別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等銘文。在追繳該墓被盜出土的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項石”銘文。這些出土文字材料為研究確定墓主身份提供了重要的、最直接的歷史學依據。

    在墓室清理中,發現有人頭骨、肢骨等部分遺骨。專家初步鑒定為一男兩女3個個體,其中,墓主人為男性,年齡在60歲左右。

    據介紹,有關專家對這些考古發現進行了多次論證,根據墓葬形制、結構及隨葬品時代特徵,認為這座大墓年代為東漢晚期;結合文獻記載,判定該墓的墓主人為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魏武王曹操,大墓即文獻中記載的高陵。發佈會上,社科院學部委員、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劉慶柱,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長郝本性,考古學家梁滿倉,人骨鑒定專家王明輝等向記者陳述了對大墓的考古認定依據。

    第一,這座墓葬規模巨大,總長度近60米,磚券墓室的形制和結構與已知的漢魏王侯級墓葬類似,與曹操魏王的身份相稱;該墓未發現封土,也與文獻記載曹操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的情況相符合。

    第二,墓葬出土的器物、畫像石等遺物具有漢魏特徵,年代相符。

    第三,墓葬位置與文獻記載、出土魯潛墓誌等材料記載完全一致。據《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等文獻記載,曹操于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病逝于洛陽,二月,靈柩運回鄴城,葬在了高陵,高陵在“西門豹祠西原上”。調查資料顯示,當時的西門豹祠在今天的漳河大橋南行一公里處,地屬安陽縣安豐鄉豐樂鎮。這座大墓就在西門豹祠以西。1998年,西高穴村西出土的後趙建武十一年(公元345年)大仆卿駙馬都尉魯潛墓誌,也明確記載了魏武帝陵的具體位置就在這裡。

    第四,文獻還明確記載,曹操主張薄葬。他臨終前留下《遺令》:“殮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也在這座墓葬中得到了印證:墓葬雖規模不小,但墓內裝飾簡單,未見壁畫,盡顯樸實。兵器、石枕等有文字可證皆為曹操平時“常所用”之器。

    第五,最為確切的證據就是刻有“魏武王”銘文的石牌和石枕,證明墓主就是魏武王曹操。據文獻記載,曹操生前先封為“魏公”,後進爵為“魏王”,死後謚號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為“武皇帝”,史稱“魏武帝”。出土石牌、石枕刻銘稱“魏武王”,正是曹操下葬時的稱謂。

    第六,墓室中發現的男性遺骨,專家鑒定年齡在60歲左右,與曹操終年66歲吻合,應為曹操遺骨。

    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與考古司司長關強在發佈會上表示,西高穴墓發掘工作有待進一步展開。目前根據專家們的確定,可以認為,西高穴墓為曹操高陵。

 
 
 相關鏈結
· 全國文物局長會議舉行 文化部長蔡武出席並講話
· 2009年度全國文物普查、博物館免費開放成績顯著
· 文物局發實施《文物認定管理暫行辦法》指導意見
· 文化部文物局關於表彰全國文物工作先進縣的決定
· 文物局在鄭州召開全國博物館"三貼近"工作座談會
· 東北淪陷史陳列館:豐富文物佐證日軍侵華史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