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科技獎勵大會:國際科技合作獎授予7人 歷年最多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1月11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月11日電(記者 胡浩、顧瑞珍)2009年度中國國家科技獎勵11日在北京頒授,七名外籍科學家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為歷年來該獎項獲獎人數最多的一屆。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國際激光物理學家沈元壤長期致力於非線性光學、激光光譜學、表面科學以及凝聚態物理等領域研究。自1972年以來,他積極開展與中國的科技合作交流,具有時間長、領域寬、影響深的特點,顯著提高了中國光學和凝聚態物理的國際學術影響。1980年,他在中國創辦“全國激光物理討論會”,至今已召開14屆。在他的實驗室,他親自指導中國訪問學者和研究生40余人。

    德國科學家愛斯特·路德維希·溫奈克是慕尼黑大學教授,生物化學家,曾任德國科學基金會主席、歐盟科學理事會秘書長。自1981年起,溫奈克教授提出一系列富有創新的主張並採取有效措施,促成組建了中德科學中心以及多個中德聯合研究小組、青年科學家小組,推動開展了多個合作研究項目、聯合科學考察等,為中德科技合作做出了重要貢獻。

    法國皮埃爾·瑪麗居裏大學教授石·米歇爾主要從事物理化學和無機化學方面的研究工作。他一直致力於推動中法催化合作研究,在催化材料製備、表徵和理論方法等領域與中科院合作,獲得多項重要成果。在他的推動和組織下,建成了中科院和法國科研中心之間大規模的中法催化聯合實驗室,取得豐碩成果。他擔任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指導專業人才,為提升中國催化界在國際上的學術地位做出積極貢獻。

    等離子體理論專家文森特·陳,是美國通用原子公司能源部理論與計算科學中心主任。2000年以來,他擔任中美聚變合作美方協調人,促進中美合作。在他的推動下,贈送和互換設備總價值超過2.2億元人民幣,為中國近百名科研人員提供了赴美交流和學習的機會。

    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核物理學家有馬朗人三十年來堅持推進中日兩國科技交流與合作,在核物理、同步輻射、科技政策、大學教育、産業化等方面進行了多種形式的交流與合作。近年來,他致力於促進中日兩國科技界高層在戰略層面的交流合作。

    古巴科學院院士、生物學家奧古斯汀·拉赫·戴維拉自1994年起代表古巴政府與中國開展生物技術領域的合作,是《中古生物醫藥合作框架協議》的主要領導成員。2000年與中方合作建立了中古生物醫藥領域最大的合作項目,合作研發成功中國第一個腫瘤治療用人源化單克隆抗體——泰欣生。

    美國生物學家布立頓·強斯,為美國、英國、瑞典等六國科學院院士。他是國際生物物理學與生物醫學光子學創始人之一。他對中國十分友好,積極支持中國科技事業,為中國培養了眾多優秀科技人才。自1997年,他與華中科技大學合作創建生物醫學光子學學科基地,開展科研合作,取得多項成果。

    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設立於1994年,是中國國務院設立的國家級科技獎勵,1995年正式授獎。這一獎項主要授予對中國科學技術事業做出重要貢獻的外國人或者外國組織,每年授獎數額不超過10個。

十年來共有16人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新華社北京1月11日電(記者 顧瑞珍、胡浩)國家科學技術獎10年來,共獎勵3022項成果、27772人和1個國際組織。其中,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授予16人。

    從獎勵數量看,國家科技獎勵從改革前每年800多項下降到每年約300項,省部級科技獎從改革前的12000余項減少到5500余項,社會力量設獎從無到有,並逐漸發展壯大。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自2000年設立,歷屆獲獎者分別為:2000年,吳文俊、袁隆平;2001年,王選、黃昆;2002年,金怡濂;2003年,劉東生、王永志;2004年空缺;2005年,葉篤正、吳孟超;2006年,李振聲;2007年,閔恩澤、吳徵鎰;2008年,王忠誠、徐光憲,2009年,孫家棟、谷超豪。

    10年來,科技獎勵充分發揮了肯定、激勵和導向作用,有力調控了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方向,極大地激發了廣大科技人員的創造熱情,有效促進了創新型人才的脫穎而出和科技領軍人物的茁壯成長,促進了科學研究、技術開發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緊密結合,推進了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貫徹實施。

4名普通工人農民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新華社北京1月11日電(記者顧瑞珍、吳晶晶)11日揭曉的2009年度國家科技獎的名錄上,4名普通工人農民榜上有名,摘得4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據介紹,今年有2位一線工人和2位農民獲得國家科技獎勵,他們分別是由全國總工會推薦的寶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的王康健、江蘇省電力公司泰州供電公司的許杏桃和由中國農學會推薦的天津富康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郭玉富、河南平安種業有限公司的呂平安。

    記者從科技部了解到,截止到2009年,共有14名來自基層的普通工人農民獲得國家科技獎勵,為營造全民創新氛圍做出了貢獻。

    自2006年起,國家科技進步獎評審委員會首次設立工人農民科技創新評審組,在保證國家科技獎勵條件標準和水平的基礎上,對工人、農民科技創新成果予以政策上的傾斜。一線科技人員創新活動得到激勵,對全民科技創新起到了示範推動作用。

“《中國植物志》的編研”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新華社北京1月11日電(記者胡浩)已經連續兩年出現空缺的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1日授予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錢崇澍等完成的成果“《中國植物志》的編研”。

    11日在北京舉行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經過四代科學家歷經45年完成的“《中國植物志》的編研”成果摘取了這項榮譽。

    《中國植物志》的編研由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等146個單位、312位作者、164位繪圖人員參與完成。

    全書共5000多萬字,總計80卷126冊,包括9080幅圖版;記載中國維管束植物301科、3408屬、31142種;採集和查閱植物標本1700余萬份;發表新屬243個,新種14312個;提出了一些類群的新分類系統。

    據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陳心啟教授介紹,《中國植物志》是中國植物資源的“國情報告”,增加了“經濟用途”“物候期”“物種生境”“地方名稱”等,使植物志的成果更具實用價值,為了解我國野生植物的生存狀態和植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中國植物志》的編研是我國植物學發展的基石,是地方誌及其他植物學著作的重要參考資料。

    據了解,我國植物標本資源收集和保藏已達到世界水平,館藏量從100萬號增加到1700余萬號。培養了大批植物分類學人才,穩定了高水平的專業隊伍,為我國系統與進化植物學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中國植物志》已成為我國植物學最重要的“工具書”,對東亞乃至世界的植物物種多樣性研究作出了巨大貢獻,極大地促進了國際合作及學術交流。

    國家自然科學獎每年評審一次,主要授予在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中闡明自然現象、特徵和規律,作出重大科學發現的公民。

    2007和200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連續兩年出現空缺。

七大戰略性新興産業佔科技進步獎通用項目的36%

    新華社北京1月11日電(記者顧瑞珍、胡浩)11日揭曉的2009年度國家科技獎的獲獎結果顯示,七大戰略性新興産業獲獎成果佔科技進步獎通用項目獲獎成果的36%,説明我國在戰略性新興産業方面已有一定儲備。

    從今年獲獎成果看,我國在節能環保、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第三代移動通信、深空探測、電網建設等領域有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技術和産品,推動了戰略高技術産業和先進製造業發展。如,中國西電集團“超高壓直流輸電”項目歷時十年,通過2300多名各方面科研人員聯合攻關,全面掌握了直流超高壓成套設備的關鍵技術,結合我國長距離電力能源傳輸的需求,以超高壓±500KV直流輸變電解決能源傳輸,比交流輸電效率高2倍,能解決不同頻率電網的互聯問題,同時具有系統運行穩定、調度靈活等特色,系統研究與成套技術實現了國産化、産業化,已在5項大工程中應用,電網總長度、輸運容量均達到全球第一。

新聞分析:從五大“關鍵詞”看國家科技獎發展走向

    新華社北京1月11日電(記者 胡浩、吳晶晶)1月11日,2009年度國家科技獎的各大獎項在北京頒發。若對獲獎成果進行梳理盤點,不難通過五個“關鍵詞”,看出中國科技獎發展走向。

    關鍵詞之一:“創新”

    從本次獲獎成果看,在我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和服務民生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的“自主創新”項目成為各獎項青睞對象。

    2009年是企業技術創新工程組設立的第二年,7個創新型企業獲得獎勵;中小型科技企業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參與完成項目的比例達到27.1%。

    同時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單項獎和企業獎的浪潮集團高級副總裁王恩東認為,自2008年開始增設的“企業技術創新工程獎”進一步鼓勵了企業從戰略層面實施創新。該獎項是“國家對企業創新行為給予的最高褒獎”,獲得獎勵是國家對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肯定,也為相關其他企業的自主創新提供了可借鑒的發展思路。

    他説,創新是企業發展壯大的必備能力,“創新的價值也同時體現在加快産業升級、推動社會進步上”。

    擁有13家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8家國防重點實驗室,22家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的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一直致力於創新能力建設,在多個領域取得了具有較高水平的研究和應用成果,填補了國內多項空白,新舟60、運8、運12、直11、直9等航空産品在國民經濟的許多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並批量走出國門。

    關鍵詞之二:“民生”

    統計表明,促進民生的獲獎成果佔國家科技進步獎通用獲獎項目的比例達17.6%,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科技成果,在改善民生、保障公共衛生安全、保護生態環境方面發揮了重要的支撐和引領作用。

    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完成的“神經病理性痛模型的創建及其在鎮痛機制和治療研究中的應用”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該項目創建了兩種神經病理性痛實驗模型,推動應用交感神經阻滯專項技術治療各種頑固性疼痛患者7410例,有效率超過了90%,為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減少病痛折磨做出了顯著的貢獻。

    南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完成的“時速250公里動車組高速轉向架及應用”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該公司副總工程師張洪介紹,在第六次鐵路既有線大提速中,該成果應用於京廣、京滬等9條共計6003公里的主要幹線,大幅提高了客運能力,平均縮短旅客旅行時間30%至40%。

    關鍵詞之三:“環保”

    數據顯示,節能減排領域的獲獎成果數量佔國家科技進步獎通用獲獎成果數量的11.3%。

    國家科技獎勵辦公室負責人表示,國家科技獎勵的政策導向作用不斷強化,企業更加注重新能源、節能減排等關鍵技術的研發,助推科學發展。

    已成功地應用在三峽工程右岸、龍灘等電站的哈爾濱電機廠有限責任公司完成的“巨型全空冷水輪發電機組關鍵技術突破及工程應用”成果,此次獲評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該成果在水輪機轉輪穩定性和巨型全空冷發電機冷卻兩大關鍵技術上取得了重大突破,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世界最大等級的全空冷水輪發電機組,是國內外水電建設史上又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關鍵詞之四:“基礎”

    國家科技獎勵辦公室負責人介紹,從這次評獎結果看,我國科學技術領域基礎研究不斷深入、水平正在不斷提高。

    本屆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授予了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錢崇澍等完成的“《中國植物志》的編研”成果。《中國植物志》的編研經過四代科學家歷經四十五年完成。全書共5000多萬字,總計80卷126冊,包括9080幅圖版;記載中國維管束植物301科、3408屬、31142種;採集和查閱植物標本1700余萬份;發表新屬243個,新種14312個;提出了一些類群的新分類系統。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陳心啟教授説,“植物是國家的重要自然資源,是發展國民經濟的物質基礎之一,任何國家都需要編寫自己的植物志、動物志等最基礎的科學資料”。

    他説,《中國植物志》的編研,是我國植物學發展的基石,為了解我國野生植物的生存狀態和植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關鍵詞之五:“年輕”

    數據顯示,中青年人才正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在國家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三大獎完成人中,45歲以下的比例達到58.3%。

    1965年出生的陳志明此次憑藉“非線性偏微分方程的自適應與多尺度計算方法”成果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他1992年在德國獲博士學位,現在已是中科院數學研究所研究員,計算數學與科學工程計算研究所所長、科學與工程計算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973項目“高性能科學計算研究”首席科學家,中國計算數學學會副理事長。

    “我們還年輕,這意味著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我們還可以繼續努力,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陳志明説。

百姓健康·交通出行·糧食安全
——點擊2009年度國家科技獎勵“民生”關鍵詞

    新華社北京1月11日電(記者 吳晶晶、胡浩)在人們的傳統印象中,科學技術意味著深奧的理論、枯燥的數字。而翻開2009年度國家科技獎的獲獎目錄,一批民生科技成果“榜上有名”。

    統計顯示,2009年度促進民生的獲獎成果佔國家科技進步獎通用獲獎項目的比例達17.6%,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科技成果,在服務百姓、改善民生中發揮了重要的支撐和引領作用。

    人民群眾的健康,始終是科學家們關注的重點。心血管疾病是發病率較高的病症之一。在科技部創新基金支持下,由河北以嶺醫藥集團、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等承擔的“參松養心膠囊治療心律失常應用研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我們在國內較早開展了中藥抗心律失常的循證醫學研究,範圍涉及36家大型綜合性三甲醫院,參與醫學專家達到500多名。”中國工程院院士吳以嶺説,參松養心膠囊填補了緩慢性心律失常藥物治療的空白,目前每年服用的心律失常患者達到300萬人以上。

    在事關老百姓交通出行的領域,科技創新也發揮了重要作用。由南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完成的“時速250公里動車組高速轉向架及應用”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作為高速列車的核心技術,時速250公里動車組高速轉向架具有重量輕、動力學性能優良、結構安全可靠、適用性強、維修方便等特點,整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在第六次鐵路既有線大提速中,這一成果應用於京廣、京滬等9條共計6003公里的主要幹線,平均縮短旅客旅行時間30%至40%,大幅度提高客運能力,取得了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

    糧食問題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在2009年度的獲獎科技成果中,部分成果為服務“三農”搭建起了平臺。如由瀋陽農業大學等單位完成的“北方粳型優質超級稻新品種培育與示範推廣”,提出了北方超級稻育種的關鍵技術指標,培育出了“遼粳9號”“沈農016”等適合東北稻區的超級稻主栽品種。科研人員還建立了以無紡布覆蓋旱育稀植為核心的超高産栽培技術,實現了連續多年多點萬畝連片試驗示範單産穩定超過700公斤。

 
 
 相關鏈結
· 關於2009年度國家科技獎勵的決定
· 2010年度國家科技獎勵推薦工作會議在貴陽召開
· 2005年度國家科技獎勵呈現三大亮點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