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太子港2月4日電(記者孫聞)中國駐海地維和警察防暴隊,電視熒屏上那些面容冷峻的中國藍盔。“他們是怎樣的一群人呢?”赴海地採訪前,記者心頭曾有疑問。
在與他們朝夕相處11天后,記者深深感到,他們是一群與你我一樣的人,有著一樣的血肉之軀,一樣的喜怒哀樂。
白髮父母,嬌妻愛子——身在萬里之遙,這是他們扯不斷的牽掛。
每當夜幕低垂,營房大廳裏那個擺著電話的長桌就是最溫馨的角落。爹娘的身體、子女的學業、愛人的操勞——最平凡不過的家常話,飛越千山萬水,也變得溫情倍增。
“局勢好”、“身體好”、“吃得好”、“睡得好”、“很安全”——向家人傳遞的儘是平安,但這背後隱去了多少的不安?
兩輛裝甲車上的一道道彈痕訴説著“萊卡平暴”、“新森林行動”的凶險——“子彈和石塊乒乒乓乓地打在車上,”一位隊員回憶道。
“那天要是沒有這塊防彈玻璃,我就要蓋著國旗回去了,”另一位隊員指著營區二號哨位防彈玻璃上的一處彈痕告訴記者。
2008年4月9日11時30分,藏匿于營區對面建築物裏的一個狙擊手朝營區北邊的3個哨位連開7槍,“槍槍都是瞄著要害打的”。
電話裏隱去的還有傷病。在炎熱潮濕的海地,他們每天要穿著20公斤重的防彈背心外出執勤,回來時衣服能擰出水。海地的雨季長達半年,衣服鋪蓋從來都是濕的。“我們的身體能預報天氣,颳風下雨之前一定會腰酸背痛,厲害的時候翻身都得咬著牙。”
外出執勤前,他們會帶上一箱給養——麵包、鹹菜和水,偶爾會有兩包過期的方便麵。一次執勤少則6、7個鐘頭,多則24個小時。“吃飯只能抽空塞兩口,根本不可能按時按點。8個月的任務期下來,鐵打的腸胃也得磨掉幾層。”
聯海團配給的蔬菜基本就是土豆、胡蘿蔔和卷心菜。隊員們在營地圍墻下開墾了一畦菜地,9個小隊各司一壟。“發揚南泥灣精神”的標語見證了他們耕耘的汗水;食堂裏張貼的“各小隊交菜表”記錄了他們收穫的喜悅。開飯時,餐臺上那桶青菜湯總是最早見底。
每天晚飯後的兩個小時是鍛鍊時間,隊員們有的在營區內的道路上慢跑,有的在籃球場上揮汗如雨,也有的在乒乓球臺前奮力廝殺。為保持旺盛的精力,運動在這裡是“必修課”。
熄燈前的一小時是一天裏最難得的休閒時光,2兆帶寬的無線網絡在這個時候常常會出現擁堵。隊員們不會放棄對每一條國內焦點新聞的追蹤。像國內年輕人一樣,娛樂新聞、時尚熱點也成為他們的談資。
記者從國內帶來的一疊舊報成了稀罕之物,隊員們把報紙翻了又翻——“這裡看不到報紙,突然看到印在紙上的新聞還真覺得有點新鮮。”
很少見到隊員之間閒聊,因為他們之間的交流,很多時候已不需要言語。“出國前半年的集訓,在海地七八個月的朝夕相處,該説的話早説完了。彼此間已經默契到可以用眼神交流,”一位隊員説。
出生入死,他們之間的信任早已超越語言。“一百二十多人天天生活在一個封閉的空間裏,哪能沒點磕磕碰碰?但是出了營區我們就是生死相依的弟兄。執行警戒任務的時候這種感覺尤其明顯,我相信站在我背後的那個兄弟是能為我擋子彈的。”
複雜的局勢、生死的考驗,在他們的臉上凝成了堅毅的表情。
許多隊員都是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四次來海地執行維和任務。“每次任務期結束,回國見到家人都會承諾再也不出來了,安安心心過日子。但一聽説有新的任務需求,還是忍不住提交了請戰書,”一位幾次進出海地的“老兵”説。
“國家利益至上,這話光説是不行的,要見行動啊!”簡簡單單的一句話,濃縮一片俠骨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