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2月9日電(新華社記者 張毅)《汽車産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實施一年,政策效果突出,成為我國汽車産銷止跌回穩、迅速增長的重要動力。《規劃》各項政策的出臺,提振了消費者信心、穩定了生産、擴大了內需,對促進國民經濟增長産生了明顯的積極作用。
2009年1月1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了《汽車産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同年2月9日,國務院批准通過了這一《規劃》。在國務院正式批准之前,國家決定從2009年1月20日起,對小排量乘用車實施減半徵收車輛購置稅。
17項政策措施8項得到落實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有關人士對新華社記者介紹説,作為汽車産業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綜合性應對措施的行動方案,《規劃》在研究編制及貫徹落實中得到了各部門、各地區的高度重視和積極響應。目前,規劃提出的17項政策措施,汽車下鄉、清理取消限購汽車不合理規定、加快老舊汽車報廢更新、組織實施企業技術進步和技術改造專項、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範推廣、實施汽車産品出口戰略、進一步規範二手車市場秩序、促進汽車金融發展等8項主要政策措施已經得到落實。
另外,有關城市停車設施建設規劃及管理指導意見、黨政機關公務用車配備更新管理辦法,尚待公安、財政部門的會簽後頒布;車購稅改革、汽車消費信貸管理條例制訂、促進新能源汽車消費支持政策、促進二手車市場發展、完善汽車標準法規體系、促進汽車生産企業兼併重組、落實和完善《汽車産業發展政策》等7項政策措施仍需加快開展相關工作。安徽、吉林、山東、重慶、湖南、河南、四川、浙江等省市還根據本地實際出臺了促進汽車産業調整和振興的文件。
《規劃》政策效果明顯超出預期
作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的重要內容,國家推出了十大重點産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在十大重點産業中,汽車産業效果最明顯,並超出預期。
在國家各項擴大汽車消費政策的強力推動下,國內車市迅速復蘇,重新步入快速增長軌道。2009年國産汽車産銷雙超1300萬輛,同比增長超過46%,並一舉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生産國,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車市場。
在國內汽車産銷激增的同時,産品結構得到優化,結構調整初見成效。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受益於國家對小排量乘用車減半徵收車購稅的優惠政策,2009年1.6升以下轎車和微型客車銷量為719.55萬輛,同比增長71%,增長貢獻度達到70%,成為乘用車市場增長的主力。小排量汽車、自主品牌汽車比例明顯提高。
在《規劃》的推動下,我國汽車産業組織結構調整取得較大進展,産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廣汽入股長豐、長安汽車重組中航汽車,上南合作效果日漸顯現。還有一些重組項目正在談判中,一些地方政府也在積極推進區域內企業間的聯合重組,行業內兼併重組步伐明顯加快。
據中汽協統計,2009年排名前10家汽車集團市場佔有率提高了4個百分點,達到87%,與《規劃》提出的超過90%的目標僅差3個百分點。2009年汽車銷量超過百萬輛的企業集團達到五家,比上年增加兩家。分別是上汽、一汽、東風、長安和北汽。上汽銷量去年首次超過200萬輛,躋身世界第八大汽車集團。
隨著汽車産銷的增長,汽車行業經濟效益出現好轉,2009年主流汽車企業無一虧損。
汽車産業支持經濟企穩回升
汽車産業具有産業鏈長、關聯度高、就業面廣、消費拉動大等特點。汽車産業迅速復蘇有力帶動了相關産業發展,增加了內需,擴大了就業和稅收,成為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去年汽車商品零售額約為1.1萬億元,同比增長32.3%,增幅高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一倍多。
汽車産業的增長,直接帶動了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工業增加值快速增長。在汽車行業帶動下,大多數相關行業實現了正增長,如鋼材、專用設備製造業、通用設備製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紡織業、橡膠製品業等。汽車産業的強勁復蘇,有力地帶動了工業增長的整體回暖和經濟企穩回升。
車輛購置稅減半徵收雖然減少了國家稅收,但是由於總量擴大,2009年車輛購置稅不僅沒有減少反而有所增加。據國家稅務總局發佈的公報,2009年車輛購置稅完成1164億元,同比增長17.6%,比上年增收174億元。與汽車有關的增值稅、消費稅、所得稅也比上年大幅增加。
落實《規劃》仍有大量工作要做
業內人士認為,《規劃》是2009至2011的3年規劃。實施第一年雖然取得突出成效,但是也要看到,在貫徹落實《規劃》過程中,仍存在認識上的差距問題。
這位人士指出,《規劃》不應僅作為應急措施,要在指導和推動解決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上做更加細緻的工作。一些政府公務人員還持有將汽車作為奢侈品而非普通消費品的觀念,在工作中仍將“抑制”汽車發展放在首位,難以形成擴大消費的體制和機制。在産業兼併重組方面,新建企業比兼併重組成本要低得多,一些地方政府對新建是獎勵,對兼併則是阻撓、刁難、要條件,在稅收上沒有任何獎勵政策。在日、美、歐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已將汽車稅制全面按油耗(或二氧化碳值)指標改革完成的今天,我國的汽車稅制仍停留在以價格和排量為主要指標,以控制購買為主要稅賦重點,以財政收入為主要徵稅出發點的傳統方式上。這不但難以推動汽車産業的技術進步,促進産業結構調整,更可能錯失發展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