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寧夏文化體制改革:小省區辦大文化的成功實踐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2月25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銀川2月25日電(記者杜曉明 張欽)電影《畫皮》票房超過2.5億元,回族舞劇《月上賀蘭》入選2008年-2009年度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資助項目並在全國巡演,文藝“大篷車”開進千鄉萬村,黃河出版傳媒集團加入中國出版傳媒集團,寧夏衛視與上海第一財經電視頻道合作……這些文化發展成就,都來自寧夏回族自治區。

    自治區黨委書記陳建國説,按照中央的要求和寧夏的實際,不斷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小省區也能辦大文化,最大限度地釋放文化生産力。

    通過文化體制改革尋找出路

    “過去,寧夏文化産業總量規模較小,集中度、關聯度不高,産品和服務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核心競爭力不強,經濟發展與文化發展不平衡。”自治區黨委常委、宣傳部長楊春光説,寧夏文化産業要奮起直追,必須樹立危機意識、市場意識和精品意識,發掘民族區域特色,大力弘揚優秀民族文化。

    當國內出版業不少企業邁出整合、擴張、規模發展的步伐時,黃河出版傳媒集團的前身寧夏人民出版社卻一籌莫展。長期以來,出版社過度依賴於教材租型出版。隨著出版市場的突變,出版社丟失了僅存的薄利“陣地”。2006年,出版社虧損269萬元,2007年虧損962萬元,出版社竟破天荒地要借款發工資……員工們把自己當公務員,追求行政級別,注重幹部身份;出版市場風起雲涌,而編輯的市場意識卻很缺乏。

    自治區黨委、政府認為,體制創新是文化産業活力和生命力的保障。自治區確定將體制改革作為激活文化産業發展的重要手段,在2005年開始的前一輪文化事業單位初步轉企改制的基礎上,2009年確定組建黃河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寧夏電影集團有限公司、寧夏話劇藝術發展有限公司、寧夏報業傳媒有限公司、寧夏廣電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等5家文化産業集團,實行行業資源優勢組合。

    體制改革極大激發了文化單位的發展活力。2009年,僅黃河出版傳媒集團本部(不含新華書店)就出版圖書(含電子圖書)2927種,比上年增長104%;實現銷售收入13855萬元,比上年增長123%;超額實現了在2007年底基礎上銷售收入、總利潤、本版圖書生産品種三項指標翻一番的經營目標。

    體制改革關鍵是激活用人機制

    文化産業是智慧産業、創意産業,要多出文化精品,就要建立聚集人才、培育精英的靈活用人機制。

    進入2010年,寧夏話劇藝術發展有限公司煥發出生機。“我們轉企改制後,新招收12名青年文藝人才,公司人員平均年齡從40多歲變為30歲。2009年9月,寧夏話劇團轉企改制,職工的身份從事業編制人員置換為企業員工。登出了事業編制,人員‘滯脹’的老問題得到根本解決。我們可以按照實際業務的需求招聘人才,12名新招聘的年輕人成了公司的重要力量。”寧夏話劇藝術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肖強説,公司現在成立了兒童藝術中心,準備在今年六一兒童節前後為寧夏的青少年獻上一部反映青少年網絡生活的兒童劇,公司還將籌建一個小型話劇場,在中小學寒暑假期間推出“兒童季”系列演出。

    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副部長尤艷茹説,寧夏在文化體制改革中,將中央政策與自身實際結合起來,出臺了多項更加優惠的政策措施,做到真轉真改,全區文化轉制單位全部登出事業編制、與職工簽訂勞動合同。鐵飯碗不僅被打破,而且回爐再造。面對前所未有的變局,職工們經歷了觀念上的地震,文化企業經歷了一次驚心動魄的洗禮。

    黃河出版傳媒集團面向社會招聘500名社會兼職校對專門人才,將編輯從繁重的校對工作中解放出來,重點研究市場,策劃精品圖書。為補充新鮮血液,他們又面向社會公開招考40名碩士研究生充實一線編輯隊伍。集團總經理楊宏峰説,過去熬資歷,排資格,提升科級盼處級。現在集團沒有處級、科級,能者上,庸者下,只要是骨幹,盡可以破格任用,人盡其才。

    整合資源,合作共贏

    在組建文化産業集團,進行資産重組後,寧夏積極謀求與區外大型文化産業集團合作,實現共贏。

    黃河出版傳媒集團是寧夏第一艘加盟國內一流文化“艦隊”的“艦艇”。2009年12月31日,自治區政府與擁有中國最大出版物市場份額的中國出版集團簽訂聯合重組協議。重組主要按照黃河出版傳媒有限公司的資産凈值,以現金、資源或股權置換的方式參股。自治區政府和中國出版集團分別持有黃河出版傳媒集團49%和51%的股份。

    重組後,中國出版集團將在數字出版傳媒、圖書開發出版、教材出版與市場推廣、發行業務整合與中盤建設、版權貿易與“走出去”戰略、投融資支持、人才培養等方面給予支持和幫助。

    讓文化産業和公共服務各歸其位

    自治區主席王正偉説,文化企業走進市場,並非強化文化産品的商品屬性,淡化意識形態屬性。革除定位不清的弊病,讓文化産業和公共服務各歸其位,才能更好地服務民生。

    “報業集團實行編採與經營分立,實質是為了強化黨報的主體地位,增強輿論引導力,編採人員可以集中精力搞好報道,經營單位也可以獲得市場主體地位做大做強,為報業發展奠定雄厚的經濟基礎。”寧夏日報報業集團黨委書記、社長劉衛説。

    在經營性文化企業闖市場的同時,公共文化服務也實現了回歸。

    民生計劃是2007年以來寧夏實施的一項重要民生工程。每年,有關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繁榮農村文化的文化民生是民生計劃的必備內容。2010年,自治區政府又提出,完成已建成50個鄉鎮綜合文化站的設備配置;扶持社區文化中心、村文化室、優秀農民文藝團隊、農民文化示範戶220個;新創優秀節目10部;送戲進農村、進社區、進校園、進工地演出1500場;全年開展廣場文化演出1200場;舉辦全區農民文藝表演選拔賽。另外,完成電視戶戶通6萬戶,使20萬人收看8套以上電視節目,全年完成農村數字電影公益放映40000場。

    2010年是寧夏文化體制改革深入推進的關鍵年,院團轉制將在年內啟動、完成。楊春光説,要使文化體制改革成為推動寧夏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加速器”,使文化産業發展成為經濟領域的亮點。 

 
 
 相關鏈結
· 寧夏開通綜合性收藏文化網絡平臺
· 寧夏今冬送文化下鄉增加新內容
· 寧夏(上海)經貿文化旅遊活動周開幕 王正偉見韓正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