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9日電(記者吳晶)伴隨著中國語言資源有聲數據庫的建立,我國有望于10年內建成“國家電子語言地圖”,以此了解各地人民群眾的方言、民族語言、習俗及文化。
9日在京舉行的國家語委2010年度語言文字工作會議上,國家語委副主任、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長李宇明説,國家語委2008年啟動了中國語言資源有聲數據庫的試點工作,目前已在江蘇省完成首批試點驗收,並計劃在上海啟動第二批試點工作。
“當前,負載中國文化的少數民族語言和方言變化很快,有些瀕臨消亡,必須通過現代錄音錄像技術,保存當今的漢語方言,保存少數民族語言。”他説。
據了解,目前在江蘇完成的首批試點工作採用“叫當地人講故事”的方式。當地政府發動社會各界群眾自薦參加,遴選老人、青年、男性、女性針對專家設置的話題講故事,內容涉及婚喪嫁娶、當地歷史發展、評彈文化等。
“這樣就可以通過語言把文化也保存下來。”李宇明説。江蘇試點從蘇州開始,目前已推廣至揚州、泰州、南通、南京。預計2年內江蘇有望完成。
李宇明指出,“國家電子語言地圖”的建設從理想狀態上應做到“一縣一點”,這意味著全國4000多個縣級單位加上地方語言狀況比較複雜的地區,可能全國需要布設1萬個點。根據江蘇的試點,每地調查4人,調查長度是每人1個半小時到2個小時,然後再錄入數據庫,最後匯聚的信息量將是一個天文數字。
根據李宇明的觀察,很多地方的積極性很高,在蘇州就出現了民眾踴躍報名、爭當講述人的場面。今後國家將在各地建設的基礎上規範標準,統一建庫,同時借用各地博物館和網絡進行傳播。
按照構想,中國語言資源有聲數據庫建成時,將發揮多項擴展功能,如在發生緊急災難和緊急情況下的語言服務,避免出現由於方言問題而導致的溝通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