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為大地添新綠——寫在第32個植樹節到來之際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3月11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3月11日電(記者劉羊旸)春天孕育生機,綠色代表希望。今年的3月12日,是我國第32個植樹節。多年來,我國依靠廣大人民群眾,開展了聲勢浩大的愛綠播綠大行動,形成了全社會搞綠化、全民植綠護綠的良好局面。

    1979年2月23日,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決定,將每年的3月12日定為我國的植樹節,以動員全國各族人民植樹造林,綠化祖國。1981年,根據鄧小平同志的倡議,五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

    自1981年開始,一場世界上規模最大、參與人數最多、成效最顯著的全民義務植樹運動在中華大地蓬勃開展。多年來,各級領導率先垂范,年年帶頭履行植樹義務,社會各界積極參與,義務植樹形式日趨多樣化、成果不斷擴大,有力地促進了國土綠化和生態建設。

    來自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的數據顯示,2009年全國參加義務植樹達5.9億人次,折合植樹株數24.8億株,比上年多1.7億株。截至2009年底,全國參加義務植樹累計達121.1億人次,義務植樹563.3 億株。

    值得一提的是,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義務植樹組織管理得到不斷加強,形式不斷創新。目前,已有北京、江蘇、安徽、江西等十幾個省區市相繼頒布《國土綠化條例》或《義務植樹條例》。

    北京市強化街道和鄉鎮義務植樹屬地管理制度,開展城鄉手拉手義務植樹活動,明確了綠地認養、購買碳匯、以資代勞等18種義務植樹形式。福建省啟動“百片綠地、千株古樹”認建認養活動,每個設區市確定10處以上的林地綠地、100株以上的古樹名木,供社會認建認養。

    伴隨著全民義務植樹的蓬勃發展,近年來,全國各地把加快林業改革發展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首要任務,掀起了興林、種樹、護綠的熱潮,造林綠化步伐明顯加快。

    2008年、2009年全國分別完成造林7157萬畝和8827萬畝,分別比上年增長22.1%和23.3%。我國森林面積和蓄積實現了“雙增長”。據第七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全國森林面積為29.25億畝,比上一次清查凈增3.08億畝;活立木蓄積量149.13億立方米,凈增11.28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由18.21%提高到20.36%。人工林面積達到9.3億畝,繼續保持世界首位。

    與此同時,城市綠化面積不斷提高。全國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由2005年的963000公頃提高到2009年的1356467公頃。2009年,城市人均擁有公園綠地面積9.71平方米。全國已有14個城市成為國家森林城市,146個城市、30個縣和10個鎮分別被命名為國家園林城市(區)、國家園林縣城和國家園林城鎮。

    2010年,我國計劃全年完成造林任務8880萬畝以上,義務植樹25億株。“這就需要我們在抓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等重點工程建設的同時,繼續深入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創新義務植樹實現形式,努力提高義務植樹盡責率。”全國綠化委員會副主任、國家林業局局長賈治邦説。 

我國全民義務植樹累計563.3億株

    新華社北京3月11日電(記者劉羊旸)記者11日從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獲悉,自全民義務植樹運動開展以來至2009年底,全國累計有121.1億人次參加義務植樹,植樹563.3億株。

    據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有關負責人介紹,2009年,全民義務植樹運動蓬勃開展,全年共有5.9億人次參加各種形式的義務植樹活動,植樹24.8億株。義務植樹組織管理得到加強,地方法規、規章相繼頒布。北京市出臺了《綠化條例》,制定了義務植樹登記考核、驗收管理、責任區和基地等3個管理辦法;安徽省、陜西省西安市出臺了《古樹名木保護條例》。

    目前,已有江蘇、安徽、江西、河南、新疆等18個省(區、市)頒布了《綠化條例》或《義務植樹條例》,規範了依法治綠的途徑,增強了公民參加國土綠化的法律意識和責任意識。

    同時,義務植樹形式不斷創新,盡責率逐步提高。北京市強化街道和鄉鎮義務植樹屬地管理制度,開展了城鄉手拉手義務植樹活動,明確了綠地認養、以資代勞等18種義務植樹的形式。

    此外,義務植樹宣傳發動深入廣泛,公民綠化意識顯著增強。廣東省開通植樹熱線,為群眾提供諮詢服務。內蒙古自治區張貼義務植樹宣傳畫4萬多份,發放傳單96萬份。

植樹造林應忌盲目“綠色攀比”

    新華社南昌3月11日電(記者林艷興)眼下,我國正自南向北陸續進入植樹時節。江西省委領導最近提醒當地各級領導幹部,財政投入造林既要積極而為,又要量力而行,要防止在城市綠化標準上相互攀比,防止違背農民意願強行租地造林,防止強制捐款造林和認養樹木,防止盲目的“綠色攀比”。

    近年來,科學發展觀不斷深入人心,生態建設日益受到重視,各地植樹造林積極性高漲。但有些地方在植樹造林時出現了盲目攀比,栽樹追求越大越好,綠化帶越建越寬,一些地方為了打造所謂的“綠化精品通道”,甚至不惜把上年栽種成活的楊樹毀掉。

    盲目的“綠色攀比”不符合自然規律。“十年樹木”,林樹成材自有其生長規律,急於求成栽大樹,只能採取採挖移栽的方法。而林業專家表示,當前即使是用最好的技術,大樹移栽的成活率都很難保證。更何況,大樹進城,給城市增“綠”的同時,卻給山川減了“綠”。

    適當適法的植樹造林,可以改善生態,也可擴大內需,不切實際的攀比卻會造成財政負擔,甚至衍生出“綠色攤派”,給群眾帶來不合理負擔。

    植樹造林功在當代,利在韆鞦,重要的是持之以恒,而非追求一蹴而就。

把綠色“搬”到我們的身邊

    新華社北京3月11日電(記者劉羊旸)伴著和煦春風,我們迎來了第32個植樹節。多年來,義務植樹運動在中華大地蓬勃開展,並取得了豐碩的生態成果。到目前全國共有121.1億人次參加義務植樹,累計植樹563.3億株。

    纍纍碩果面前,我們還應當看到,我國國土綠化建設和植樹造林當前還存在著困難,造林成活率、保存率面臨著挑戰。這就需要我們繼續紮實開展植樹造林活動,實施好重點生態工程,加快推進國土綠化進程,還要保護已取得的綠色成果。

    對於我們每個適齡公民來説,為祖國的綠化貢獻出力,儘自己應盡的義務,不妨從家庭做起、從單位做起、從居住地做起,從身邊的具體事情做起。在南昌,除了一項項政府組織的綠化工程,在春節後上班第一天,江西省直機關和南昌市直單位的幹部紛紛揮鍬鏟土,到山頭路旁植樹造林。

    植綠護綠從身邊做起,形式是多樣的,不僅體現在直接參與植樹造林的行動上,還體現在愛林護林的行為中。福建省啟動“百片綠地、千株古樹”認建認養活動,每個設區市確定10處以上的林地綠地、100株以上的古樹名木,供社會認建認養。上海市在各區縣、鄉鎮普遍設立義務植樹點,針對中心城區市民植樹積極性高但植樹地缺少的情況,通過跨區協調、優勢互補,組織市民開展綠化造林活動。

    參加義務植樹活動,植上一棵紀念樹,種下一片紀念林,捐資搞綠化,捐款認養樹木綠地、購買碳匯,參與造林綠化宣傳,勇敢地與毀壞林木破壞生態的行為作鬥爭等,這都是我們植綠護綠的具體行動。

    在這個詩情畫意的季節,讓我們每一個人都行動起來,從身邊做起,植綠護綠,讓綠色更濃郁、生態更和諧,把更多更好的生態産品直接“搬”到我們的身邊。

 
 
 相關鏈結
· 植樹節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