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世界級交通工程上海虹橋綜合交通樞紐正式啟用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3月15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上海3月15日電(記者 陸文軍)作為“十一五”期間上海市的重點工程、2010上海世博會重要交通配套設施,世界級的交通工程上海虹橋綜合交通樞紐工程已經順利通過驗收,西航站樓將於3月16日正式啟用,東、西交通中心以及滬寧、滬杭城際鐵路也將陸續投入運營。

    虹橋交通樞紐總建築面積達150萬平方米,日均客流可達110萬人次,集航空、高鐵、城鐵、高速公路、磁浮、地鐵、公交等“軌、路、空”多種交通方式于一體。

    “作為一個規模龐大、功能複雜,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綜合交通樞紐,如何實現舒適的換乘體驗?”虹橋樞紐項目的主設計單位上海現代建築設計集團副總裁曹嘉明介紹説,虹橋樞紐內部從各種交通換乘,人流、物流導向方式,各種問詢、標識系統,到各種商業、生活設施安排,都充分考慮到乘客的需求,並進行了非常人性化的設計。

    據介紹,虹橋綜合交通樞紐水平向由東至西分別是:虹橋機場西航站樓、東交通廣場、磁浮、高鐵、西交通廣場。其中,東交通廣場集中了地鐵、公交和社會車庫,服務於機場與磁浮;西交通廣場有地鐵、公交、長途和社會車庫,服務於高鐵。

    首先,虹橋樞紐雖然是全球匯集交通方式最多、最全的綜合工程,但乘客可以在其中實現高效換乘。據介紹,為了使乘客更方便地換乘,虹橋樞紐共設計了54種換乘模式,在設計中採用了“到發分層”(多層面、多通道、多出入口、多車道邊)的理念來實現,設計了12米出發層、6米到達換乘廊道層、9.5米地下換乘大通道。不同交通設施間的到發分層,不僅實現了上下疊合的功能安排,還避免了大流量旅客換乘擁擠。

    其次,虹橋交通樞紐內部設置了大量自動步道,以縮短旅客在樞紐內部換乘時間,不管乘客採用何種方式換乘,步行距離都保持在300米之內,而換乘時間則可控制在15分鐘之內。

    同時,虹橋樞紐工程對標識導向系統作了充分研究和論證,增加旅客人性化體驗;在各個節點以地圖、問詢、顯示屏等形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信息系統。同時,用綠、紅、藍三色區別航空、磁浮、高鐵的區域,增強旅客印象。“即使第一次來到虹橋樞紐的乘客,也會很容易找到目的地,不會走冤枉路,更不會迷路。”曹嘉明這樣説。

    記者還了解到,虹橋樞紐設計中還引入許多在國內獨一無二的創新設計。

    虹橋機場新航站樓項目設計負責人郭建祥介紹,虹橋機場新航站樓的候機長廊頂部建造了國內首個機場露天觀景平臺,人們可在60米長的觀景臺上觀看飛機起降時的全貌。

    虹橋新航站樓內部設計也獨樹一幟,一改其他機場航站樓頂高空曠的面貌,將45米的層高設計成功能各異的多層建築,不求大而求精,不僅節約了建設投資、增加了空間利用率,也讓在樓內的乘客感覺建築高度更宜人。

    此外,虹橋機場新航站樓還設計了國內首個航班到達無行李旅客快速通道,無行李的旅客到達後,不必經過行李層即可從該通道快速到達車庫、地鐵、出租車站等設施區域,大大方便了無行李的商務航空旅客。

    據介紹,在體現人性化的同時,虹橋綜合交通樞紐設計中還處處體現綠色理念。曹嘉明介紹,虹橋樞紐的“綠色”,首先就體現在集約上。虹橋樞紐實現了多種交通模式的高度集約,實現了土地資源的集約化、綜合配套設施的集約化、城市環境資源的集約化,最終體現了節地的高效率。“僅僅在節省交通配套設施用地方面,就節地2000畝。而機場跑道從原先規劃的1700米間距的遠距離跑道改為國內首個365米間距的近距離跑道,一舉節約了7平方公里土地。”

    虹橋樞紐通過能耗研究分析,達到優良的保溫隔熱性能,還憑藉光伏發電、空調冷水直供系統、雨水回用系統等新技術,大大降低建築能耗。“樞紐的地下空間達50萬平方米,相當於一座航站樓的面積,通過創新設計,地下空間的採光、通風,也大量利用了自然光線和風能,大大減少了能耗。”

 
 
 相關鏈結
· 上海虹橋綜合交通樞紐工程即將部分建成啟用
· 上海虹橋機場新航站樓舉行大規模綜合模擬運行
· 上海虹橋機場新航站樓3月中旬正式啟用
· 上海虹橋機場2號航站樓即將投入使用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