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總書記的囑託
——記我國人口較少民族珞巴族的變遷
新華社拉薩3月17日電(記者羅布次仁、葉輝、尕瑪多吉)3月的南伊溝桃花盛開,春意盎然。連日來,胡錦濤總書記參加西藏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關切詢問珞巴族發展情況的消息,令世界屋脊上的珞巴族幹部群眾興奮不已。
居住在我國喜馬拉雅山南麓的珞巴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民族,我國人口普查能實際查到的只有3100多人。林芝地區米林縣南伊鄉是珞巴族最大的聚居地。1990年胡錦濤曾到這個鄉的才召村考察,當時剛從深山裏搬遷出來的珞巴族鄉親艱苦的生活狀況,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米林縣副縣長曉紅是珞巴族,作為十屆、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她已與總書記8次面對面共商國是,探討珞巴族的發展,親歷和見證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我國人口較少民族的關心和厚愛。
“每次參加全國兩會,總書記都要詢問我珞巴族群眾的生産、生活以及子女上學等情況。”曉紅説,就在今年1月召開的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總書記還專門強調“要認真做好扶持門巴、珞巴等人口較少民族發展工作”。
如今,在黨和國家的親切關懷下,珞巴族群眾的生産、生活條件不斷改善,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了歷史性跨越。
從刻木結繩記事到互聯網時代
記者走進掩映在蒼松翠柏中的南伊鄉完全小學,看到校長萬建國正在檢查建設中的德育長廊。在信息化辦公室裏,尼瑪卓瑪老師和其他3位老師正在用電腦查閱資料。尼瑪卓瑪説:“現在老師製作練習、測驗的卷子都用電腦,大家在非工作時間還可以通過電腦與內地同行交流學習。”而在相鄰的教室裏,六年級的學生正在上電腦課。
萬校長告訴記者,全校現有175名學生,其中珞巴族學生137名。孩子們全部享受“三包”待遇,即國家出資“包吃、包住、包學雜費用”。學校設有漢語文、藏語文、英語等10個科目。學校在福建廈門市地稅局的援助下,專門設立了電腦室,學生們從四年級開始接觸電腦,了解互聯網知識。現在,孩子們與外地的親朋好友通信經常使用電子郵件。
南伊鄉珞巴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新中國成立前靠刻木結繩記事,計數採用20進制。在南伊鄉建設的各個時期,政府部門都非常重視教育。
近年來,西藏自治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提高珞巴族群眾的文化素質。2009年,珞巴族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鞏固率達到99%。南伊鄉已經有了珞巴族大學生18名,全鄉97%的青壯年脫盲。此外,米林縣珞巴族群眾中已有130多人在各級政府部門工作。
格桑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畢業于西藏大學歷史系,碩士畢業3年來,這位珞巴族學歷最高的知識分子在做好米林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的本職工作的同時,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珞巴族歷史研究和民族文化的搶救整理上。他走村串戶訪問老人,參加各種民俗活動,積累第一手資料,每天回到家就坐在電腦旁,根據錄音和文獻整理資料。他收集整理的《大山民族——珞巴族社會文化今昔》即將出版。
教育的飛速發展使珞巴山寨人才輩出。現任米林縣副縣長的曉紅1996年從西藏農牧學院畢業。多年來,她帶領珞巴族兄弟姐妹致力於家鄉建設。當選全國人大代表8年來,她提出了很多建議,比如加快南伊鄉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新農村建設配套資金投入、加快實施“興邊富民”等,均得到了各級政府的重視,並得以解決。
現任南伊鄉副鄉長的林勇畢業于河南開封師範學校,他説:“我們珞巴族從刻木結繩記事到互聯網時代,迅速融入了現代社會,靠的是黨和國家的政策好,靠的是全民族文化素質的提高,是知識改變了珞巴族的命運。”
從刀耕火種到觀光農業
“現在,觀光農業讓所有珞巴族群眾走向了富裕和幸福。”望著80畝的觀光果園,南伊鄉才召村村委會主任達娃説:“我們珞巴人完全走入了現代新生活,而這一切,都要感謝黨和國家的支持以及福建省的對口支援。”
南伊鄉副鄉長林勇説,聽老人講,珞巴族千百年來一直住在南伊溝深山的樹皮屋中,屋裏除了一個火塘和幾張獸皮外,啥都沒有。珞巴族以狩獵為生,然後拿獵物皮毛下山換糧食,整個珞巴族幾乎無人識字,人們治病只能靠巫術,整個民族的生活基本處於半原始社會狀態。
1985年,經多次動員,南伊溝山林中的珞巴族群眾整體搬遷到了雅魯藏布江邊的才召村,政府為他們免費修建了土木結構的住房。1988年,國務院批准成立了南伊珞巴民族鄉,珞巴族群眾的生活從此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但是,由於人均耕地少,加上農耕技術落後,村裏每年有90%左右的群眾口糧不能自給。
為了解決群眾的口糧問題,2008年福建省第五批援藏工作隊從援藏資金中拿出180萬元,西藏有關部門投入150萬元,從附近米林農場租到308畝耕地和100畝草場,以70年為期,分給群眾種植、放牧,徹底解決了口糧難題。福建援藏工作隊還給才召村群眾捐助了聯合收割機以及良種、化肥等物資,米林縣政府定期派出農技人員指導珞巴族群眾種地、養畜。
有了國家和對口支援省市的支持,珞巴族群眾自力更生的積極性更高了。為此,鄉政府及時加以引導,每年組織群眾興修水利、平整土地40天以上,同時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讓農民學習掌握現代農業技術。如今,南伊鄉的糧食單産已從100公斤左右提高到220多公斤,群眾口糧已經不成問題。
與此同時,縣裏、鄉里鼓勵珞巴村發展畜牧業,推廣良種黃牛,建立了犏牛養殖基地。記者來到胡錦濤總書記在西藏工作期間去過的一戶普通珞巴族家庭——亞波家,只見嶄新的四合院乾淨整潔,其家裏的電冰箱、電視機、洗衣機等一應俱全。亞波家的老人説,現在家裏的糧食不僅夠吃,還養了20多頭牛,僅去年奶製品收入就有兩萬多元,日子過得一年比一年好。
從以狩獵為生到可持續發展
珞巴族村寨過去以簡易木板房為主,人畜混住。如今,一幢幢紫紅色、藍色坡屋頂的嶄新農居整齊地排列在街道兩旁,使景色如畫的南伊鄉更加秀麗迷人,展現出一派安居樂業的景象。
記者在南伊鄉採訪中了解到,新中國成立後,以狩獵為生的珞巴族農業生産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珞巴族群眾家庭收入主要靠砍伐木材。1998年西藏對林區全面實施禁伐後,珞巴族群眾收入明顯下降,甚至出現生活困難。為此,西藏自治區各級政府及時引導珞巴族群眾轉變觀念,採取了一系列促進群眾安居樂業的措施。
2006年,對口支援米林縣的福建省廈門市從援藏資金中拿出260萬元,西藏自治區民委投入240萬元,加快實施農牧民安居工程建設,為才召村每戶珞巴族群眾修建了獨門獨院的磚混水泥結構住房,並修建了水泥路面的村道、排水溝、自來水入戶工程、沼氣入戶工程,以及氣派的村委會和村廣場等公共設施。
南伊溝是西藏著名的藥材産地,政府鼓勵珞巴族群眾通過採挖草藥增加副業收入。才召村村委會主任達娃告訴記者,現在珞巴族村民一年四季都要上山挖草藥。此外,村民還大力發展農牧業、運輸業、勞務輸出等。他家去年收入達到10萬餘元。
為了形成長期穩定的農牧民增收機制,使當地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福建廈門的援藏幹部利用南伊鄉離林芝機場近、風景好、民族特色鮮明的優勢,積極引導珞巴族群眾靠旅遊致富。他們利用40萬元援藏資金幫助修建了公共廣場和民俗博物館,並成功地將珞巴族傳統民族服飾申請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他們又從援藏資金中撥款專門製作了演出服飾,協助成立了民族歌舞表演隊。米林縣積極引進資金對才召村進行了整村旅遊開發,推出了扎貢溝旅遊景點,每年舉辦珞巴族民俗節。據統計,去年南伊鄉接待中外遊客一萬多人。
旅遊業的不斷發展帶動了珞巴族群眾積極開設家庭旅館、開發旅遊紀念品。去年,首批7個家庭旅館試點開業,瓊林村村民達林家的家庭旅館當年接待了200多名遊客,掙了近5000元錢。達林計劃今年自己出資,組織村裏人有規模地編制竹器賣給遊客。
珞巴族在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中,正在“多輪驅動”發展鄉村經濟。據統計,去年南伊鄉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700多元,所有農牧民都住上了安全、舒適的新房,90%的家庭通了電話,65%的家庭有了手機。
南伊鄉副鄉長林勇説:“珞巴族人口雖然很少,但珞巴族群眾每時每刻都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以及祖國大家庭的溫暖。珞巴族群眾從心底裏感謝黨、感謝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