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22日電(記者張辛欣)也許你沒經歷過一次寒潮將大面積花卉凍傷損壞,但你可能有過雪天堵車的抱怨;也許你沒領略過颱風暴雨的侵襲,但你可能有過被沙塵暴裹襲的經歷……
今年的3月23日是第60個世界氣象日。回顧近年來世界氣象日的主題,從2006年的“預防和減輕自然災害”到2010年的“致力於人類安全和福祉的六十年”,氣象對人類的影響不僅體現在防禦自然災害上,更與城市環境、空氣質量以及人類生活息息相關。
與此同時,關注氣象、發展氣象、利用氣象,讓其更好地服務於人們的生産生活則是一項關乎人類安全和福祉的重大行動。
氣象災害為人們敲響警鐘
陽春三月,年初席捲新疆地區的雪災和南方的持續低溫雨雪天氣已漸行漸遠,但災害帶來的影響和思考卻遠未消除。颱風卷走的房屋、暴雪掩埋的牲畜、乾旱炙烤的大地,氣象災害正在為人類敲響警鐘。
打開歷史的記憶,我們看到,人類的發展創造了一個個戰勝自然的奇跡,卻也一次次受到了自然災害的侵襲。我們忘不了1998年的長江全流域性大洪水,奪去了4150人的生命;我們忘不了2004年的印度洋海嘯,15.6萬個無辜生命瞬間隕落;我們忘不了那些有著不同名字,卻有同樣毀滅性的颱風,將曾經堅固的房屋變成汪洋中的一塊塊木板……
雖然營養水平的改善和醫療水平的進步延長了人們壽命,但全球從上世紀50年代以來,與天氣有關的死亡人數每年卻以5%的速度遞增;高新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提高了糧食産量,可全球氣候變暖又淹沒了大量良田;當我們享受著工業文明帶來的種種便利時,一棵棵參天大樹在隆隆聲中倒下,一片片沙漠在不斷逼近,一條條河流變得渾濁不堪……
自然災害對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甚至生命安全帶來了嚴重威脅。在各類自然災害中,對人類生存安全威脅最大的是氣象災害。我國是世界上氣象災害發生頻繁、災害種類多、造成損失嚴重的國家之一。記者從中國氣象局了解到,我國氣象災害損失佔自然災害損失的70%,每年造成經濟損失2000多億元。
對此,2006年的世界氣象日將主題定為“預防和減輕自然災害”,旨在提醒人類提高災害抗禦能力,調和與自然的關係,科學合理地利用,以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
精準預報預測能力不斷提升
抗禦自然災害始終與人類社會的發展相伴隨。一次次的災害性天氣不斷考驗著人類精準預報預測的能力。
對此,2007年和2008年的世界氣象日分別提出“極地氣象:認識全球影響”,“為了美好的未來,觀測我們的星球”,旨在通過對極地氣象和全球氣候變化的研究加強對氣象的觀測、預報、預警和防禦。
從過去的“猜天氣”到如今的實時預報,從簡單的24小時預測到滾動式監測,60年來,我國的氣象預測精準程度不斷提升。
千萬個地面觀測站和自動氣象站覆蓋我國70%的鄉鎮,織起一張密實的氣象觀測網;風雲系列衛星的穩定運行為氣象精準預報、有效防災保駕護航;中央氣象臺會商室裏再也看不到堆積如山的稿紙和預報員奔來奔去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高性能計算機和無數個大屏幕顯示器,以及最先進的可視化會商系統……
北京奧運會期間,我國實現了每個奧運場館、每天3次滾動、預報時效為0-72小時的逐3小時“無縫隙”多要素氣象預報;為了精準預測國慶閱兵天氣,我國啟動風雲二號C、D星雙星加密觀測,每15分鐘可更新一次氣象衛星雲圖,實現了對天氣系統連續變化情況、發生發展過程的實時監測;對於即將開幕的上海世博會,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表示,世博園內的天氣將實現滾動播報,並可以每小時發佈一次預報……
60年來,我國氣象觀測不再是蜻蜓點水,取而代之的是地基、空基和天基相結合,門類齊全,佈局合理的現代化綜合氣象觀測系統。
據了解,我國氣象預報預測業務已由單一天氣預報發展為目前的災害性天氣短時臨近預報、短期氣候預測。突發氣象災害的臨近和短時預報、颱風24和48小時路徑預報、沙塵暴數值預報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氣象服務滲透各個領域
並非每個人都親身經歷過氣象災害,但多少都有過在霧天遭遇堵車,被紫外線曬傷的時候,氣象已經滲透到人類生産生活的點點滴滴。
空氣質量下降會導致呼吸道疾病頻發,極端高溫事件則增加心血管、瘧疾、中暑等疾病發生……大到糧食生産,小到平安出行,天氣對人們生活的影響愈加深刻。
有了精準的氣象預報能力,如何將其更好地服務於人類的生産生活成了全社會的話題。今年的世界氣象日主題為“致力於人類安全和福祉的六十年”,表明氣象部門應以服務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保障人類安全福祉為己任,為國民經濟發展保駕護航。
初春的兩次寒潮導致我國華北等地銀裝素裹。延長供暖時間給百姓的生活帶來極大方便。“很多氣象指數是供暖的重要依據。通常情況下,連續5日日平均氣溫達到5攝氏度以上,最低氣溫在零攝氏度以上,就可以停止供暖,反之則需開始供暖或者維持供暖。”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表示,“我們定期向相關部門提供氣象預報和建議,供其參考。”
同時,針對西南地區遭受的嚴重旱情,除了實時監測之外,氣象部門每天向有關部門聯合製作發佈《抗旱氣象服務專報》,做好農業、水利乾旱的影響評估,同時抓住有利時機進行人工增雨。
記者從中國氣象局了解到,目前,我國氣象服務領域涉及農業、工業、交通、衛生、旅遊等各行各業。氣象服務信息的發佈方式也由傳統的報紙、電話、廣播等,逐步發展到包括電視、手機、網絡、警報系統、海洋預警電臺、超高頻警報器等。
數據顯示,我國每天接受氣象服務的公眾超過10億人次,其中全國各類電視頻道播出的天氣預報節目達3000多套,手機短信接受氣象服務的用戶超過9000萬戶,逐步發展形成包括決策服務、公眾服務、專業服務和科技服務在內的多元化氣象服務體系。
清潔的大氣、優美的環境、適宜的氣候是人類健康生活的基本條件。而保護大氣,改善生存環境更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在第60個世界氣象日來臨之際,氣象專家也向全社會呼籲,企業和公眾應進一步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意識,保護人類呼吸的空氣。同時,我們還應當大力開發利用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結構,減少溫室氣體及其他污染物排放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