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新華時評:西南地區旱災“大考”別忘“復卷”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3月24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貴陽3月24日電(記者婁辰、周之江)當前,我國西南地區正遭遇歷史罕見的旱情大災,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幹部群眾積極組織生産自救,盡可能減少災害造成的影響,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次大災,就是一次“大考”,近年來,我們經歷的“大考”不斷。2008年初,南方數省遭遇了特大冰雪凝凍災害;同年5月,四川汶川大地震又奪去了數萬同胞的生命;2009年初,北方數省又遭遇50年一遇的特大乾旱;眼下仍在持續的西南旱情,令人揪心不已。

    值得欣慰的是,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中國經歷的數次“大考”,我們都交出了令人滿意的答卷,將災害損失減少到了最小值。然而,“大考”之後,不能卷子一交了之,更要仔細“復卷”,認真總結、查找不足之處,完善改進。

    比如,記者日前在貴州高坡苗族鄉採訪時就了解到,即使遭遇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嚴重的旱災,當地的向陽水庫因有地下水源,仍然清水滿庫,但由於渠係尚未完善,“近水”不能解“近渴”,保灌能力僅發揮三分之一。該鄉黨委書記侯申説,已在區兩會上對此做了提案,希望儘快修繕。

    我國南方本是多雨地區,貴州就有“地無三尺平、天無三日晴”的諺語。本是“天無三日晴”,如今卻是“三季連旱”。大旱暴露了多年來農田水利建設的“欠賬”。這也啟示我們,應對充滿不確定性的自然災害,更加需要未雨綢繆、早做準備。

    記者前不久在寧夏採訪時了解到,當地素有“天下黃河富寧夏”的説法。寧夏平原屬於傳統的漫灌農業區,農業生産條件優越,被譽為“塞上江南”。為應對日益突出的水源供需矛盾,寧夏儘管坐擁黃河灌溉之利,卻在近年大力發展耐旱作物、節水農業,不斷提高黃河水利用效率,提高農業抗災能力,為“黃河富寧夏”增添了新的內涵。

    在災難尚未來臨之時早做預備,雖然暫時增加了開支,但長遠來看,卻能在災害發生時減少損失,是以較少的投入避免了較大的損失。在自然災害面前,人類要學會算大賬、算長久賬。

    應該説,“大考”之後,中國政府的反思值得稱道,其一系列舉措也昭示了這種長遠的眼光。汶川地震災區重建中,學校建築已將建設標準提高到“8級抗震、9度設防”;南方地區本少有冰雪災害,但經歷了2008年特大冰雪凝凍災害後,重建電纜都安裝了直流融冰裝置;水資源豐富的貴州,已開始實施黔中水利樞紐等一批水利工程,以解決“工程性缺水”問題……

    當前,旱災仍在持續加重,災情再次提示我們,切勿忘記在硬體設施和軟體機制上做更加充分的準備,把目光放得更長遠一些,把可能的自然災害估計得更充分一些,才能實現“有大災而無大害”的目標。

 
 
 相關鏈結
· 民政部緊急部署西南旱災區群眾生活安排工作
· 中國紅十字會向雲南旱災災區下撥60.3萬元物資
· 旱災致廣西、四川、貴州等5省份5000多萬人受災
· 國家減災委員會辦公室組織召開旱災救助會商會議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