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廣州4月5日電(記者楊春南、蔡國兆、劉大江)“想不到在世界工廠珠三角,還有這麼清澈的河流,這麼美麗的鄉村。”帶著孩子在增江畔戲水的四川籍務工人員唐雪梅説。
正是荔枝花開季節,雙休日裏,珠三角自駕車遊客,競相涌入增城城鄉。增江河兩岸茂密的果林中,蜿蜒著一條100多公里長的自行車休閒綠道,成群結隊的捷安特賽車,載著情侶或家人,灑下一路歡聲笑語。綠道兩旁,一個個籃球場和羽毛球場,還有乒乓球臺,散落在滿眼蒼翠的樹林中,這是一個真正的運動休閒河谷。
增城踐行科學發展觀,生動演繹出一幅經濟發達、環境優美、社會和諧的當代“清明上河圖”。2009年增城的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排名,由1999年的第58位躍居到第9位,昔日北部山區貧困鄉鎮,近幾年財稅增幅超過南部工業區,短短幾年實現“綠色崛起”。去年節約用電8.5萬千伏,GDP卻逆勢增長14.3%。增城一舉拆除市委市政府水泥圍墻,率先成為一個“沒有圍墻的政府”;老百姓由“拆遷戶”變成“拆遷富”,全市還率先實施12年免費義務教育,率先給65歲以上老人發生活保障金。
新世紀伊始,增城開始積極探索科學發展之路,全體幹部群眾搶抓機遇,集體“換腦”, 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整體求變,贏得廣闊的發展空間。
記者調研發現,增城經過多年探索,率先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全區域公園化戰略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戰略。它們就像三支“畫筆”,濃墨重彩地勾勒出當代“清明上河圖”。
第一支“畫筆”是規劃建設主體功能區戰略。工業文明、都市文明、農業文明三種文明形態,由南而北次第在記者眼前展開:增城南部鄰近廣州、東莞,有區位優勢和工業基礎,定位為新型工業區,實施“雙轉移”“雙提升”戰略,“築巢引鳳”“騰籠換鳥”並舉,以壯士斷腕的勇氣,頂著財政收入減少數億元的壓力,先後關閉500多家小水泥廠、小型洗漂印染廠等“五小”企業,換來廣本汽車、福耀玻璃、博創機械等一幢幢現代化廠房拔地而起;在中部的增城市區,定位為優化開發的文化生活區,辦起了七八所大學,現代化教育醫療文化設施,應有盡有。北部山區樹立“保護也是發展”的理念,定位為都市農業和生態旅遊區,1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堅決不發展工業。
增城在南中北規劃建設三大主體功能區,聯動發展,錯位發展,互補互促,走上了又好又快的科學發展之路。
第二支“畫筆”是實施全區域公園化戰略。增城向“臟亂差”宣戰,轟轟烈烈開展城鄉清潔美大行動,旅遊公路、自行車休閒綠道,把沿線村落串成生態旅遊景點網,形成迷人的“長藤結瓜”現象,昔日窮鄉僻壤冒出了多家星級酒店,改變了農民生産生活方式,山區村民收入成倍增長,以前住泥巴房,現在紛紛建起洋樓。鄉村到處點綴著“農家樂”和鄉村旅館,不斷讓城裏人驚喜發現鄉村的價值。
增城用公園化戰略統籌城鄉發展,樹立“保護也是發展”理念,有效破解在工業化過程中的環境壓力難題,實現了原生態、原産權、原民俗、原村落“四原”保護,在經濟高速發展中,解決了經濟增長和資源環境相互協調、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並行共興的難題。
創新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戰略,是描繪增城“清明上河圖”的第三支“畫筆”。記者發現,在工業化取得較大成果後,增城推動城鄉都能夠共享到教育醫療文化等均等化的公共服務,近年來累計投入近50億元,全市合理撤並186所“麻雀學校”,集中資源,把學校建在中心城鎮,讓農民也能跟城裏人一樣享受同質公共服務。每年全市89%高中生考上大學,在國家級示範高中增城中學,85%學生來自農村,昔日教育“落後生”一躍成為全省先進。
增城在工業化取得較大成果後,集中財力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動農村人口向城市城鎮集中,不管是城鎮還是農村居民,都能分享改革發展成果,幸福感普遍提高。
當代“清明上河圖”是增城各級幹部帶領幾十萬群眾實實在在幹出來的,在踐行科學發展觀過程中,幹部隊伍經受了錘煉,受到了教育。他們真抓實幹的精神,贏得了老百姓的掌聲。在採訪中,記者多次目睹老百姓感謝幹部的感人場面。
2009年全國各地1500多批黨政考察團共2萬多人次來考察培訓,有的省還組織各縣市(區)黨政主要領導分期分批到增城進行為期5天的學習培訓。增城正在成為科學發展的示範基地。在交流中,人們對增城市委書記朱澤君有關“三不怕”的觀點印象最深,即:推動科學發展,不怕起步晚,就怕起點低;不怕幹不好,就怕沒想好;不怕經濟落後,就怕觀念落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