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昆明4月6日電(記者 陳輝)水庫乾涸、農田龜裂、池塘見底、秧苗旱死、人畜飲水告急!
去年秋季以來,西南地區的雲南、廣西、貴州、四川、重慶五省區市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災,中央軍委和解放軍總部多次下發通知,要求駐旱區部隊緊急投入“抗大旱、保民生、促生産”的救災一線,為受災群眾排憂解難。
不同兵種符號、不同顏色軍裝、不同建制部隊的官兵,紛紛奔赴災區,勾畫出一幅驚天動地、感人肺腑的“千軍萬馬抗旱圖”。
中國武裝力量全方位抗旱救災
記者不知道有多少部隊官兵奮戰在西南地區抗旱一線,但知道,災情就是命令,人民的需要就是子弟兵的神聖職責。
北京軍區給水工程團赴西南抗旱找水打井的421名官兵,肩負著打井275眼的任務,來到雲南、廣西旱情最嚴重地區,解決受災群眾的吃水難題。
空軍某航空師在西南地區確定了11個人工增雨機場,只要災區天空出現適合人工增雨的氣候,便迅速出動飛機人工增雨。
海軍駐柳州某軍代室聯合某軍械倉庫,成立技術分隊,攜帶抽水機參加抗旱,並協助民政部門逐個鄉鎮排查災情,為救災提供可靠依據。
第二炮兵駐雲南某基地成立了38個緊急運水分隊、15個醫療防疫分隊、18個農機具維修小分隊投入抗旱救災。
駐西南地區某集團軍共有14個旅團5600余名官兵、528臺車輛,分別在雲南、貴州的22個縣52個鄉鎮擔負抗旱救災任務。
廣西軍區數萬名官兵和民兵預備役人員,奮戰在廣西40多個縣市區的抗旱救災第一線。
武警雲南總隊累計出動兵力8500余人次,撲火救災,為群眾送水。
成都軍區抗旱領導小組組長、副司令員李作成向記者介紹,全區部隊出動官兵5.6萬人次、民兵預備役人員17.6萬人次,車輛6300余臺次,投入抗旱救災。
記者收集到的僅是局部信息,究竟西南災區有多少部隊在抗旱救災?最好的回答來自災區群眾:“子弟兵像天上的星星,看得見,數不清。”
人民子弟兵採用一切手段抗旱救災
高聳的井架,轟鳴的鑽機聲,數百名盼水的村民用期待的目光注視著這些頭頂紅色安全帽的給水兵——這是記者在石林縣板橋鎮小官莊村看到的情景。
長途跋涉3000多公里,鐵路輸送80多個小時從內蒙古草原來到雲南、廣西旱區,他們是全國的找水“尖兵”——北京軍區給水工程團。
北京軍區赴西南找水打井抗旱救災部隊總指揮、內蒙古軍區副司令員車華松告訴記者,給水團攜帶了10臺鑽機,在受災最嚴重的雲南省石林、祿勸、大姚、姚安等4縣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受災嚴重的田東、田陽、德寶、河池4個縣的10個點上展開打井作業,24小時鑽機不停,共受領了275眼打井任務。
在小官莊村打井現場,團長蘇索龍説:“我們是解放軍的打井隊,就是要打硬仗,老百姓打不了的井我們打,一般專業打井隊啃不動的‘硬骨頭’我們上!爭取早出水、出好水,為災區老百姓造福。”
“空中一架架飛翔的運輸機像吉祥鳥一樣給災區人民帶來了福音。”這次抗旱,成都軍區空軍航空兵部隊實施了部隊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人工增雨。他們和駐滇某集團軍炮兵、貴州省軍區高炮分隊,在貴州、重慶、成都等嚴重乾旱地區,從空中和地面實施人工增雨800余次,使作業區普降小雨,雨量增加15%。
“一條生命甘泉輸送管道在懸崖峭壁上通過,彎彎曲曲地進入了彝族村寨。”這是某集團軍工兵團組成的突擊隊連續奮戰20余天的成果。他們克服艱難險阻,經歷了生死考驗,鋪設管道13公里,將山泉引入玉溪市新平縣梭克村,結束了1200多名彝族群眾靠天喝水的歷史。
人畜飲水困難是當務之急,送水是雪中送炭。水桶背水、水罐送水,成都軍區組織了300多個送水小分隊,發動10多萬部隊官兵和民兵預備役人員,解決了重旱區80余萬群眾的飲水困難。武警雲南總隊先後出動兵力3000余名,車輛300多臺次,行程2萬多公里,為16個州市156個村寨的10多萬各族群眾運送飲用水2800余噸。
找水、送水、降水、輸水,子弟兵採取一切手段解決旱情帶來的災難;捐款、捐糧、捐油,子弟兵採取一切辦法幫助受災群眾渡過難關,僅成都軍區官兵就捐款1400多萬元。
非戰爭軍事行動更加規範高效
’98抗洪、抗擊冰雪、抗震救災……人民解放軍近年來在非戰爭軍事行動中,逐步走向成熟,走向規範、走向高效。
——科學救災。西南地區救災部隊採取科學手段和科學方法進行救災。
手段科學化。北京軍區給水工程團採取世界先進的打井設備,解決受災群眾飲水急需;第二炮兵出動特種裝備1000多臺次,在水利設施建設中發揮了先鋒作用;空軍在運輸機上加裝了人工增雨播撒器,使降雨量增加了15%;成都軍區防化兵和昆明軍區總醫院組成的多支水源檢測分隊,對旱區100多個新開闢飲用水源進行檢測和消毒,保證群眾的飲水安全。
方法科學化。救災部隊普遍採取“遠程指揮與現地指揮、集中指揮與分散指揮、定點指揮與伴隨指揮”相結合,提高指揮效益。成都軍區採取“屬地包乾、定點聯絡、重點保障”的方法,使救災工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雲南省軍區開展“一營幫一鄉、一連幫一村、一排幫一組,一班幫幾戶”的結對互助活動,定點挂鉤抗旱點587個,日送水量300多噸,解決群眾的吃水急需。
——合理救災。
屬地用兵。成都軍區就地、就近、就便動用部隊,儘量避免長途投送,分期分批投入救災力量,避免人海戰術。
對口用兵。給水兵找水打井;航空兵、炮兵實施人工降雨;防化兵、衛生兵檢測水源;工程兵搶建水利設施;武警公安消防兵利用消防水罐車送水。
重急緩輕。救災按照“先生活、後生産;先解決人畜飲水,後解決農田用水;先解決重災區燃眉之急,後解決一般災區困難”的程序有條不紊地展開救災工作。
——軍民融合救災。各部隊融合軍地優勢進行抗旱救災,成都軍區各省軍區建立了“地方統一領導、省軍區牽頭協調、各部隊通力合作”的指揮協調機制,與地方政府互通情況、信息反饋,為救災部隊提供可靠的救災依據;資源共享,北京軍區給水團利用當地國土資源部門提供的水文資料,到任務區後立即展開了打井。救災部隊與當地政府實現了指揮融合、力量融合、資源融合、信息融合,取得了最佳救災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