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太原4月7日電 擦擦嘴巴,龔長中接過醫生遞過來的第三碗飯,“真香!在井下的第七天,餓得實在不行了,我和工友們都吃起煤坨兒(煤疙瘩),那可不怎麼好吃。”
46歲的龔長中來自河南,在王家嶺礦透水事故中,曾通過在鑽桿上綁一截鐵絲向地面救援人員傳遞“生命信號”。5日淩晨獲救後,他和其他59名獲救工人6日被運至位於太原的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和山西省人民醫院接受治療。
在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記者正趕上獲救工人們吃飯。記者在現場看到,工人們有的自己吃,有的被醫務人員喂著吃,每個人都吃得津津有味。
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營養科副主任醫師孫萍説,目前在此治療的20名獲救工人由於長時間沒有進食,腸胃功能比較弱,儘管大部分人有饑餓感,但是由於消化功能的恢復需要一個過程,目前只能按照“少量多餐、逐步增加”的方式來進食。
孫萍表示,病人的恢復進程較快。6日,為了促進消化,他們的食物以“湯水”等流質為主;7日午飯時,醫生就開始為部分病人喂食湯麵等半流質食物。為了增加營養,加快身體恢復,醫生對他們實行“一日七餐制”。
孫萍透露,截至7日12時,20名接受治療的獲救工人中只有一名成功排便,他們身體完全康復尚需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