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廣州4月8日電(記者 肖思思)北京人民大會堂7日舉行的《粵港合作框架協議》簽署儀式受到了廣東各界的關注。來自廣東的企業和專家看好這一粵港合作的“新起點”。
7日,廣東省省長黃華華、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曾蔭權代表雙方正式簽署該框架協議。該框架協議明確了今後一段時期粵港合作的總體架構,並在跨界基礎設施建設、現代服務業發展、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共建優質生活圈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合作內容。這是粵港雙方高層在2009年初達成的重要共識,是粵港共同貫徹落實《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和CEPA的一個重要舉措。
廣東省科技廳廳長李興華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粵港合作框架協議》的簽訂,將對粵港雙方共同提升區域競爭力起到積極推動作用,對兩地的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將産生深遠的影響。其對加快建設粵港創新圈、提升兩地自主創新能力的意義重大。
李興華説:“框架協議提出粵港共建科技創新體系,主要是圍繞著粵港産業結構優化升級以及提升粵港區域國際競爭力的目標來展開,而且建立在粵港科技創新資源的充分整合以及産業發展的科技創新需求對接的基礎上,為粵港科技合作指明了方向。這不僅對廣東和香港具有重要意義,對於國家創新體系的建設亦具有獨特作用和示範意義。”
他指出,粵港科技合作歷史較長,合作內容不斷豐富,合作層次不斷提升,合作效果日益顯現。在改革開放初期,港商通過投資辦廠形式將大批技術、裝備引入到廣東,有效提升了廣東的産業技術水平。進入新世紀以來,粵港科技合作不斷深化發展,合作範圍從點到線再到面逐步展開,已涵蓋了項目、平臺、園區、創新圈、創新體系等方面。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國際經濟貿易研究中心副主任肖鷂飛教授認為,《粵港合作框架協議》的簽訂,意味著粵港合作到達一個新的里程碑。從過去的加工貿易、製造業的合作,到現在跨界基礎設施建設、現代服務業發展等方面的合作,“粵港合作無疑是在向深度發展,是從第二産業向第三産業的發展”。
“框架協議的簽訂,對位置靠近、産業互補性強的雙方都有好處。”肖鷂飛認為,廣東正面臨産業升級的關鍵時期,一方面要依靠自身的動力,另一方面要借助國際市場,而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作為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橋梁,將對廣東有所裨益。而在金融危機之後,香港也同樣面臨發展問題。最近十年的發展中,香港的重心正逐步向內地靠攏,更多轉向依託內地廣大的市場潛力,而廣東又是沿海發達省份,這是合作的重要基礎。廣東要做的,就是加強人才培養和制度建設來跟上其需要。
由於市場的需要,港資企業南豐國際會展中心2007年來到廣州投資。該公司展覽及會議總監陳榮基介紹,香港公司在內地的辦展歷史近30年。但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儘管廣東與香港相鄰,港商在廣東的投資相比北京、上海並沒有特別的優勢。
“框架協議明確了在現代服務業發展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合作內容,而會展業又是現代服務業中發展較快的一個行業。協議的簽訂對我們來説是件很好的事情。我們希望該協議落實後,在稅收、行政審批程序、工作人員交流安排方面有更便利的條件,這樣港商將更願意在廣東投放資金,對於香港和廣東雙方優勢互補有正面的推動作用。”他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