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玉樹抗震救災: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生長出新高度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4月25日   來源:新華社

災難中,崛起民族精神新高度

    新華社北京4月25日電(記者陳二厚、安蓓、樊曦、何雨欣)一次災難會帶來哀慟,也會帶來共度時艱的溫情。

    一場浩劫會生出瘡痍,也會迸發強大的精神力量。

    2008年5月12日,汶川。2010年4月14日,玉樹。不到兩年,強烈地震兩次襲擊中華大地。

    汶川——玉樹,面對同樣的地動山搖,一脈相承的抗震救災精神再次迸發力量。

    玉樹——汶川,面對不同的時空變換,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生長出新的高度。

    夜幕中的賽馬場受災群眾安置點被新架設的電燈照亮(4月24日攝)。玉樹地震災區賽馬場安置點位於玉樹藏族自治州結古鎮北側約8公里處,四週高山圍繞,地勢開闊平坦,長約10公里,寬約2公里,是震區規模最大的受災群眾安置點。這裡大大小小的帳篷裏住滿了來自玉樹各縣的約3萬名受災群眾。每當夜幕降臨,賽馬場安置點新安裝的近200盞高功率室外照明燈一齊點亮,成百上千頂帳篷在大山腳下若隱若現。安置點的藏族群眾陸續來到賽馬場高高的看臺上,點燃酥油燈,低聲祈禱,懷念親人、祝福朋友。新華社記者 劉傑 攝

    高原、高寒、缺氧……再惡劣的條件也阻擋不住搶救生命的腳步。汶川廢墟上閃耀的“以人為本、生命至上”理念,在玉樹高原上昇華出更加奪目的人性光輝,詮釋著一個古老民族偉大精神的時代提升

    玉樹,結古鎮。4月16日13時48分。經過救援人員連續5個多小時的奮戰,廢墟中的鋼筋樓板一塊一塊地挪去。在歷經了50多個小時的黑暗與恐怖之後,13歲的藏族小姑娘次乃擁青終於被成功救出,等在一旁的媽媽喜極而泣。

    北京,豐台區。4月21日10時10分。60多歲的王玉生大爺在小區裏俯首默哀。“我在網上看到了次乃擁青的照片,穿一件紅色的衣服。搜救人員好樣的,他們沒有放棄任何一個可能挽救的生命。”王大爺説。

    “救人!”“不拋棄,不放棄!”……在抗擊汶川特大地震災害時,這些聲音震撼著無數人的心靈,“以人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迸發出強大的力量。

    時光正慢慢撫平汶川地震留下的創傷,但深藏億萬人民心中的理念沒有褪色。守望相助、尊重生命,成為全體國人的共同記憶,並在中華民族精神資源裏滋養昇華——

    每一個生命都無比珍貴!

    在山西王家嶺的礦難救援現場,我們聽到了這急迫而堅定的聲音。

    當玉樹地震的災情傳來,第一時間,從黨和政府發出的指令中,從全國各地傳來的急切呼喚裏,這些聲音又成為響徹神州大地上的強音。

    生命至上——玉樹高原山崩地裂之時,黨中央、國務院果斷決策、緊急部署,將救人擺在抗震救災工作首要位置。

    生命至上——各部門、各地區緊緊圍繞救人這個第一要務迅速開展各項工作。

    高原上的生死大營救,是對我們的愛心、信念、智慧的重大考驗!

    平均近4000米的海拔、只有平原地區六成的含氧量、上千次大大小小的余震、震後連續出現的降雪降溫天氣……對來自五湖四海的救援人員來説,高原上的每一個動作都要付出比平時多得多的努力。

    17日中午,一隻勞累的黑色搜救犬癱倒在震中結古鎮的一處廢墟前,開始嘔吐。“夥計,咬咬牙,咱們再上啊!”四川消防戰士余浩源一拍搜救犬的背,又爬上廢墟開始搜尋生還者的氣息。儘管他的嘴唇已現出青紫色,儘管他知道自己和愛犬都已快接近生理極限。但“就算累癱,也要把人救出來!”。

    生命至上——再惡劣的條件,也阻擋不了搶救生命的腳步。

    為了救援隊伍能夠順暢進入災區、讓受傷人員能夠迅速轉移救助,負責道路搶險保通人員不分晝夜力保“生命通道”暢通。

    來自各地的醫療救援隊,在日日夜夜的守護中,多少次,他們將一個個生命從死神手中奮力奪走,多少次,將“生命的接力棒”牢牢攥在手上。

    ……

    這是一場與死神的抗爭和較量,更是一次意志力的考驗和彰顯。因為相信生命的寶貴和頑強,廢墟下竭盡最後一絲力量的堅持,廢墟外拼盡全力馳援搜救,一切皆為一個生的“可能”。

    在一秒一秒的努力下,在一次一次的堅持中,生命至上的信念在救人者與被救者之間無聲但卻有力地傳遞著。在這股愛的暖流中,一個又一個生命奇跡得以創造。

    4月16日晚,玉樹州職業技術學校女生宿舍廢墟裏,一名女生被救出時已經沒有了生命體徵,但是一位救援人員仍然緊緊握著她的手,希望在這個世界傳遞給她一種心理慰藉,讓她走得更好。

    地震發生後的第二天,為妥善及時處理遇難人員遺體,預防災區疫情的發生和流行,青海省制定地震遇難人員遺體處理意見,強調在處理遺體時尊重少數民族喪葬習俗,尊重死者尊嚴。

    地震發生後的第七天,舉國哀悼,山河含悲。億萬華夏兒女共同為在玉樹地震中遇難的2000多位同胞送行。

    讓每一個生命都獲得尊嚴,把人民的生命和利益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玉樹高原上閃耀的人性光輝,將中華民族以人為本的理念和實踐,推向新的歷史高度。

    4月23日中午,玉樹結古鎮一處倒塌的房屋只剩下窗戶依然挺立。從窗戶望出去,一頂藍色的救災帳篷搭建在廢墟上。當房屋變成廢墟,這頂帳篷便成了臨時的家園。新華社記者 普布扎西 攝

    從汶川到玉樹,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再次彰顯。防震減災機制的構建和完善,使得對災難的應對更加有力有序有效,也為愈挫愈勇、百折不撓的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科學內涵

    挫折,是對國家意志的考驗。

    磨難,是對民族精神的砥礪。

    在幅員遼闊的大地上,悠久的中華文明發展史,就是一部不斷與災難抗爭的歷史。在一次一次災難的砥礪中,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得以生長、光大。

    對中華民族來説,這又是一個特殊時刻。汶川地震創刻在心頭的傷痕尚未痊癒,玉樹強震再令中華母親為之泣血。巨大的災難,又在考驗著中華民族的應對能力。

    兩年的時空轉換,一脈相承的是黨和政府科學高效統一的指揮能力,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再次凸顯。

    兩年的時空轉換,中國應對災難的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汲取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災的經驗,2009年5月1日,修訂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正式施行,成為此次玉樹地震救災工作依法有序推行的重要依據。

    4月14日8時整,地震發生後11分鐘。中國地震局臺網中心向國家和各省地震局發佈震情信息。人民解放軍、中國民航局空管調度中心等獲知地震消息。8時19分,災情上報黨中央、國務院。並通過各種方式發給中央相關部門。

    千方百計救援受災群眾!中央第一時間下達抗震救災指示。國務院抗震救災總指揮部隨即成立。

    加強抗震救災組織領導,堅持科學抗震救災、依法抗震救災、合力抗震救災,有力有序有效地抗震救災——在國務院抗震救災總指揮部的統一部署下,有力有序有效的救援體系迅速運轉。

    中國地震局、民政部、衛生部、交通運輸部、鐵道部……中央各部門的應急響應機制第一時間啟動。

    航空、電信、電力、石油……中央企業全力動員,為災區救援提供“生命通道”和後勤保障。

    中國“空地一體化”的救援體系迅速啟動——

    震後2個小時10分鐘,蘭州軍區某獨立步兵團全員出動,強行軍16小時後抵達災區。某摩步旅翻越4座海拔4500米以上的雪山達坂,連續30小時開進1500多公里到達災區。新疆軍區某陸航旅緊急從1700公里外起飛……

    地震當天的13時13分,空軍第一架伊爾-76運輸機緊急起飛;8分鐘後,第二架伊爾-76運輸機緊急起飛;6分鐘後,第三架伊爾-76運輸機緊急起飛……

    青海省也在第一時間啟動重大災情預案。地震局工作組、重大災害緊急救援隊、民政廳、武警青海總隊等從不同方位向玉樹挺進……

    甘肅、西藏、四川、廣東……來自大江南北的馳援也火速向玉樹集結。

    地震當晚,不眠的玉樹,見證了上千被埋生命被救出!

    在科學救災的指導下,搶救生命和救助災民同步展開,生活安置和生産恢復同步展開,疫情防治和次生災害預防同步展開,基礎設施建設和民族文化遺産保護同步展開……

    時間的刻度清晰地記錄著中國式救援創造的奇跡——

    4月15日,通往玉樹災區主要公路基本暢通,交通運輸部門全力保障物資運送;

    4月16日,青海落實國家有關政策,對受災群眾進行補助;為確保救災資金及時劃撥,央行國庫部門開闢國庫資金匯劃綠色通道;

    4月17日,玉樹州結古鎮體育場內第一批活動板房搭建完畢,用於醫療場所;玉樹孤兒學校的60多名學生和十幾名老師齊唱國歌,率先復課;

    4月18日,第一所抗震希望學校在結古鎮正式落成;截至當天下午,災區4家銀行業金融機構已全部完成網絡恢復和臨時網點營業。

    4月19日16時,所有重傷員全部轉移出玉樹,2381名重傷員長距離轉診“零死亡”。

    4月20日,結古鎮街頭出現地攤商店,玉樹災區已有25家商業企業、30個商業網點開始營業。

    4月21日,玉樹地震災區首個方艙醫院組建完成。這所具備二級甲等醫院所有功能的機動醫院,開始為受傷群眾做手術。

    經歷過汶川大地震的創痛,再次面臨災難時,無論是對傷者的救治還是志願者的幫扶,都更有效、更有序、更科學、更專業,也更理性。

    由於災區高海拔、高寒等特殊的地理和氣候環境,國務院及青海省相關部門要求加強組織協調和統籌安排,提醒各地、各部門、各單位以及非緊急救援人員等暫不要自行前往災區。得到社會各界積極理解和響應。

    海外媒體評論説,玉樹大地震的救援,彰顯了屬於地震多發地區的中國,已建立了較完善的地震監測和防震減災體系,包括防震減災工作體系和法律體系、快速反應能力和地震安全性評價為基礎的抗震設防工作。

    受傷的民族就像被強力壓彎的樹枝,一旦放開就會猛然反彈。從汶川到玉樹,大災大難後噴薄而出的民族大愛,幾經凝結昇華為應對災難的制度建設和社會進步,為愈挫愈勇、百折不撓的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深刻內涵。

    4月22日,玉樹災區下起大雪。在損失最嚴重的扎西大同村,一名僧人手持佛珠站在廢墟中,許久沒有離開。在玉樹地震災區採訪的幾天時間裏,記者和災區百姓在一起,和救援隊伍、醫護人員、志願者在一起,承受著悲痛、心酸、感動、震撼,也在觀察、體驗、思考和感悟的同時,用鏡頭記錄著這場青藏高原上罕見的破壞性災難。那些驚心動魄的地震畫面,那些感人肺腑的救災場景,涌動在神州大地上的大愛氛圍,讓所有人都經歷著心靈洗禮。新華社記者 普布扎西 攝

    在一起面對災難,在一起共克時艱。不分軍民、不分僧俗、不分地域,相濡以沫的情感,為中華民族精神注入更加強大的凝聚力

    廣袤的中華大地,56個民族共同的家園。每一處傷痛都是中華兒女共同的牽掛。

    玉樹之殤,舉國之痛。

    “在這一困難時刻,我需要儘快趕回國內,同我國人民在一起,投入抗震救災工作……”——獲悉震情後,遠在萬里之外出訪的胡錦濤總書記憂心如焚。

    電波,把總書記動情的話語迅速傳遍五湖四海,瞬間打開了全體中華兒女的情感閘門,在神州大地引起強烈的共鳴。

    “我們都是汶川人!”兩年前,一場強震讓這句話成為全體中國人的心聲。

    今天,“在一起!”成為抗擊玉樹震災的最強音!

    果斷調整出訪行程的胡錦濤總書記回到國內,不顧旅途疲累,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部署抗震救災工作。隨後,又飛赴災區。在廢墟上、帳篷前、孤兒學校裏,總書記親切的慰問,溫暖的叮囑,沉著的部署,堅定了人們奪取抗震救災勝利的信心。

    ——在一起抗擊災難,在一起共克時艱:黨中央和災區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

    地震襲來時,結古鎮禪古村黨支部40多歲的女黨員扎西蘇毛,來不及照顧被砸斷手臂的老父親,硬是用雙手挖出了鄰居家的幾個人,到現在手上還留著一道道傷痕。如今,在帳篷社區黨支部裏,佩戴著共産黨員胸牌的她天天忙於群眾生活安排、救災物資發放等工作。“我這樣做就是為了讓老百姓知道,有困難可以找黨員。”

    ——在一起抗擊災難,在一起共克時艱:共産黨員永遠是群眾的“主心骨”。

    “一!二!三!”在中國國際救援隊救援現場,賈樹志帶著戰友們邊喊著號子,邊用力搬動一塊大石板。身穿紅色僧袍的扎西多吉帶著西欽寺的僧侶們和藏族群眾也加入了他們的行列,用藏語喊起了號子。兩股聲音匯聚在一起,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轟”的一聲,巨大的石板被推落,救援空間被打開!

    ——在一起抗擊災難,在一起共克時艱:不同信仰、不同民族的同胞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成為無堅不摧的力量。

    “救救我的孩子,救救我的孩子!”望著壓在廢墟下的孩子,一位藏族婦女哭成了淚人。武警玉樹州支隊的官兵靠手挖棍砸打開一條通道。戰士謝宇一把攔住要進去救孩子的母親,大聲説:“危險,讓我來!”他全然不顧落在身上的瓦礫,爬進通道抱起孩子。余震突然襲來,一塊帶釘的木板掉下,朝孩子的臉砸來。千鈞一髮之際,謝宇勾頭含胸,死死地護住孩子,任憑帶釘的木板重重砸在自己的後腦勺……

    ——在一起抗擊災難,在一起共克時艱:軍民如水情誼在危難中再度彰顯。

    在玉樹孤兒院擔任義工的香港同胞黃福榮,地震中本已脫險,卻又毅然折返廢墟,英勇救出3名孤兒和一名教師,而自己卻被余震壓在了廢墟之下。生時,他和玉樹的各族同胞共同生活了七天;從今,他的名字將永存玉樹人民的心間。

    ——在一起抗擊災難,在一起共克時艱: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譜寫了許多催人淚下的同胞深情。

    江蘇省鹽城市亭湖區83歲的張忠泉老人,平時靠拾荒、賣飲料來維持日常生活。地震發生後,張忠泉老人卻到當地慈善總會捐出一生靠拾荒掙來的10萬元錢。

    ——在一起抗擊災難,在一起共克時艱:地震發生後,來自四面八方的捐款、捐物如同一股股暖流,源源不斷地注入災區。

    你是我的兄弟姐妹!我是你的手足同胞!地震以來,受災的你,奔來的我,記錄下了多少個這樣兄弟同心,手足同情的時刻。

    美國《世界日報》感嘆道:“一場空前的災難,反而讓中國有機會展現出漢藏一家、相濡以沫的同胞情誼,令人難忘。”

    1000多年前,文成公主沿著唐蕃古道進藏,在途經的玉樹縣,至今聳立著一座文成公主廟,那是漢藏一家親、民族大團結的千古見證。

    當災難震碎家園,當悲慟穿透心靈,心手相牽的兄弟情誼永遠是我們的溫暖,祖國母親永遠是我們的依靠,強大的民族凝聚力永遠是我們的動力。

    震後的結古鎮,一天天有了生機。民主路上,翠綠的大蔥,嫩白的蘿蔔,新鮮的黃瓜,各種蔬菜陸續上市。正在買菜的藏族婦女吉也説:“我相信生活會重新好起來。”

    這是一位災區婦女的心願,也是全體華夏兒女的信念。

    救災還在繼續,挑戰仍在眼前。但歷史將見證,堅如磐石的中華民族,是不可戰勝的!

    4月24日,一位母親用衣服把孩子裹在懷中,孩子額頭上還留著輸液時的膠條。在玉樹地震災區採訪的幾天時間裏,記者和災區百姓在一起,和救援隊伍、醫護人員、志願者在一起,承受著悲痛、心酸、感動、震撼,也在觀察、體驗、思考和感悟的同時,用鏡頭記錄著這場青藏高原上罕見的破壞性災難。那些驚心動魄的地震畫面,那些感人肺腑的救災場景,涌動在神州大地上的大愛氛圍,讓所有人都經歷著心靈洗禮。新華社記者 普布扎西 攝

綻放,民族團結的格桑花--
獻給合力抗擊玉樹地震災害的各族同胞

    新華社北京4月24日電(記者張宗堂、魏武、吳晶晶、鄒偉) 雪域高原上的青海玉樹,經歷一場強烈地震帶來的苦難洗禮;

    歷經磨難愈挫愈奮的中華兒女,展開一場各民族合力抗震救災的偉大壯舉;

    見證千百年民族團結的青藏高原,再一次記錄下億萬中華兒女共禦苦難的堅強足跡--

    格桑花,高原上最美麗的花,風愈狂、身愈挺,雪越打,花越艷,在遭受創傷後必將綻放得更加美麗…… >>>詳細閱讀

揮師為人民——黨中央中央軍委指揮抗震救災紀實

    道路塌陷,阻擋不住他們向震中疾進的腳步;余震頻發,阻止不了他們從廢墟中營救生命的行動;高寒缺氧,他們克服困難突擊再突擊,咬緊牙關堅持再堅持……紅星就是力量,綠色就是希望。面對4月14日發生在青海玉樹的7.1級的強烈地震,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堅決響應黨中央、中央軍委和胡主席號令,聞風而動,緊急出征,展開一場與死神賽跑的生命營救壯舉,把對黨的無限赤誠、對人民的無限熱愛,揮灑在三江源頭、青藏高原。 >>>詳細閱讀

    4月23日,救援人員將東航救災飛機空運到玉樹的食品卸下飛機。新華社記者 劉傑 攝

記頑強挺立在玉樹抗震救災最前列的中國共産黨人

    青海玉樹,名山之宗、三江之源、康巴之鄉。這裡的雪山巍峨峻峭、雪蓮純潔無瑕、雪水晶瑩透明。2010年4月14日7時49分。美麗的玉樹在大地無情的痙攣中猝然倒下,瞬間滿目瘡痍、轉眼支離破碎,數以萬計的高原兒女承受著撕心裂肺的苦痛。這一刻,高原黑色之殤。銀峰低垂在渴盼,江河揮淚在祈求,草原無語在悵望……空中,穿破雲雨冰雪。中國共産黨人以第一速度趕來了,朝著目標——挺進!挺進!挺進!陸上,踏著顫抖大地。中國共産黨人在第一時間趕到了,凝聚力量——救人!救人!救人! >>>詳細閱讀

 
 
 相關鏈結
· 青海玉樹地震災區孩子在西寧度過第一個週末
· 青海省玉樹地震遇難人數上升至2203人 失蹤73人
· 玉樹災區公安機關多措並舉維護治安大力服務群眾
· 玉樹縣交管部門已經恢復交通事故和違法處理業務
· 春天裏的十個瞬間——震後第十天玉樹結古鎮印象
· 綻放,民族團結的格桑花--獻給合力抗震的各族同胞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