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啟示:世博會是經濟大國發展的“晴雨錶”和“助推器”
新華社北京5月1日電(新華社記者 喬繼紅)5月1日,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在這一天開園。在為期184天的會期內,預計有7000萬人次的八方賓朋會聚於此,共同見證上海世博園的榮耀。回首歷史,世博會是“晴雨錶”,也是“助推器”。它見證了一些國家的經濟鼎盛繁榮,也曾在經濟大蕭條時推動了一些國家走出經濟困局。
倫敦世博會——見證英國光榮與夢想
1851年5月1日,首屆世博會(全稱倫敦萬國工業産品大博覽會)在倫敦拉開帷幕。場面之盛大,就連見多識廣的維多利亞女王都不由感嘆:“我感到無比激動,放眼所見……是那麼神奇、那麼浩大、那麼輝煌、那麼震撼人心。”
有歷史學家認為,倫敦世博會正式拉開了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序幕。這屆世博會是英國光榮與夢想的縮影。在宏大的盛會背後,隱藏著自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英國在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遷方面取得的輝煌成就。
19世紀是屬於英國的時代,工業革命所造成的一系列巨大經濟變化,特別是機器的大規模使用和鐵路、汽船等建設事業的進步,直接推動了19世紀中葉英國工業爆炸式發展,使其在當時世界工業生産和世界貿易中高居榜首。
當時,英國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生産著世界各國所需工業品的大部分。在對外貿易方面,英國及其殖民地在世界貿易總額中所佔比重達近四分之一,幾乎相當於法、德、美三國的總和,它擁有的商船噸位也居世界第一,約為法、德、美、荷、俄五國總和。
在工業革命引出的巨大生産力推動下,英國成為全球最強大的國家,全世界約25%的人口都至少在名義上處於維多利亞女王的統治之下,“大英帝國”的領土面積達到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0%,全球各個時區都分佈著英國的領土。
然而,“世界工廠”在生産出各式各樣産品的同時,需要一個櫥窗來展示工業革命後英國技冠群雄、傲視全球的輝煌成果。自信滿滿的英國人認為舉辦博覽會是個好主意,希望借此將英國産品和製造程序介紹給世界,促進産品需求。就在這樣的背景下,首屆世博會在當時世界經濟的中心倫敦召開,這既是對當時世界第一經濟強國英國文明的記錄,更是對世界輝煌前景的展望。
芝加哥世博會——結束美國大蕭條夢魘
1933年,美國經濟正值大蕭條的嚴峻時期。自1929年紐約股市崩盤以來,美國已有5500家銀行倒閉,銀行系統全面崩潰,國內失業率高達25%,房屋價格直線下跌。
經濟大蕭條的時代背景也往往是芝加哥世博會受後人關注的原因之一,而當時的籌資困難無疑也是危機時期美國經濟的一個真實寫照。當時,經濟不盡如人意,組委會無法再如以往世博會那樣一擲千金,籌資一度陷入困境。但這也催生了創新,即發行世博會債券,並與食品、運輸、娛樂等行業的15家供應商簽訂贊助協議。
儘管是在經濟危機時期召開,但芝加哥世博會卻精彩異常。上世紀20年代,美國早已完成工業革命,已經是世界最富有的國家,芝加哥世博會見證了美國經濟的國際領先地位,並推動了美國經濟從蕭條走向復蘇。
在“一個世紀的進步”的主題下,工作中的煉油廠、電控拖拉機、牙膏生産線、麵包生産線統統被搬到現場。福特汽車生産流水線也首次展出,拉開了美國作為“車輪上國家”的序幕。這次世博會中,展館多為臨時建築,由此推動了新型建材和建築業的發展,為美國經濟下一次繁榮打下了基礎。
從1935年開始,美國幾乎所有經濟指標都穩步向好發展,國內生産總值從1933年的742億美元增至1939年的2049億美元,失業人數也大減一半以上。
芝加哥世博會在美國經濟從危機走向新一輪繁榮中起到積極的助推作用,加快了以美國為引領的現代化在全球的傳播,成為眾多使美國日後進一步融入和主導國際秩序的歷史元素之一。
大阪世博會——宣告日本重新崛起
1970年大阪世博會開幕時,日本舉國上下已經經歷了戰後五六十年代的經濟飛速發展。在20年中,日本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廢墟中重新崛起為新興世界經濟大國,成為首個舉辦世博會的亞洲國家。
歷史學家認為,1970年的大阪世博會,加上之前1964年的東京奧運會,宣告了日本在戰後重新崛起。特別是大阪世博會,在改變日本國民“戰敗國心理”、推動日本經濟融入世界方面作用巨大。
大阪世博會正值日本創造經濟飛速發展契機的時候,日本當時剛剛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強國。日本政府為舉辦大阪世博會,在公共設施投資方面斥資巨大。在世博會之後,大阪整個市容市貌煥然一新。
1970年的大阪世博會不僅是亞洲地區最早舉辦的一屆世博會,而且是當時國際上辦得最出色、最成功,至今仍有影響力的盛會,入場人數高達6420余萬人次,創下了當時世博會歷史最高紀錄。
當時日本政府不僅對建設世博會場館及配套設施撥出鉅額專款,還對交通、住宿、公園、城市下水道與河道等進行了大力改造。尤其是在交通方面,政府對東京至大阪的高速鐵路線進行改建,擴大機場,從市中心到博覽會會場之間建設了幾十公里鐵路,大大方便了遊客參觀和疏散。
總體上説,日本用於會場建設、相關投資等總費用達到3.3萬億日元,遠遠超出了1964年東京奧運會時的費用(2.7萬億日元)。這屆世博會大大推動了大阪的交通、高檔住宅、商業設施、旅遊及文化交流場所的建設,推動了以大阪為中心的關西地帶城市群的形成,對日本全國的經濟發展和佈局具有極大積極意義。得益於這次世博會,日本此後10年經濟發展一直保持強勁勢頭。
大阪世博會閉幕後,經過整整10年的努力,原來的場址被改建成一個龐大的、綠草茵茵的世博公園。園內散佈著各類博物館和科技館,原來的停車場等附屬設施,現在全部改造成了遊藝場和溫泉等設施。這裡已成為大阪的主要景點。據了解,公園便捷的交通和配套設施的完善,帶動了周邊的房地産業,當地成為大阪一片幽靜的近郊住宅區。
漢諾威世博會——激發商業區潛力
2000年德國漢諾威世博會第一天參觀人數達15萬人次,世博會為德國創造了3萬個就業機會,改善了投資環境,促進了消費需求,舉辦城市的市政建設和交通等基礎設施得到改善,德國在世界上的聲譽和形象得到提高。
在漢諾威,許多與2000年世博會相關的投資和項目一開始就考慮經濟和生態方面的因素,以及這些項目後續利用問題。基於這個工作框架,世博會許多項目被成功地建設完成,其中包括:重新規劃了漢諾威的商業會展場所並且提升了現代化水平,從而保持國際領先的商業會展地位;在“漢諾威世博會公園”的商業區域的發展中,著重應用了信息技術;科隆茲堡新城區的建立,解決了緊鄰世博會場地的3000戶居民的居住問題;建立了地區快速交通網絡並且延伸了城市輕軌線路;給大漢諾威地區注入了城市景觀的新概念,冠名為“花園城區”。
事實證明,投入世博會服務的這些項目擴大了漢諾威作為商業區域的潛力,因此提高了城市和地區商業行為的吸引力。這股推動力即使在世博會結束之後依然保持著,並且導致了在2001年至2002年期間,大量氣勢恢弘的商業貿易建築的誕生。
目前正值國際金融危機,是各國反思危機、重塑發展模式、尋求世界經濟可持續復蘇的關鍵時期。上海世博會借鑒了往屆世博會的成功案例,相信它的成功舉辦,對大至世界經濟格局,小到城市基礎建設、周邊地區經濟發展、居住環境改善等,都將産生長遠的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