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從汶川到玉樹 一切珍藏在記憶 國家在磨礪中前行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5月14日   來源:人民日報

    今天,5月14日,玉樹地震整整一個月。一個月前,4月14日,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縣發生7.1級大地震。安寧祥和的高原腹地,瞬間陷入悲愴與困厄。

    一切都突如其來,一切都猝不及防。一切又都高速運轉,有力有序有效。

    就在兩天前,汶川大地震兩週年紀念日,再次讓我們的思緒回到2008年5月12日。同樣的地動山搖,同樣的眾志成城。

    “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從汶川到玉樹,兩次災難磨礪中國,也賦予這個國家前行的精神和力量。

    一個國家的真正財富是它的全體公民。從汶川到玉樹,圍繞生命展開的故事,彰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對人民生命的尊重

    前行路上,災難不期而遇。從汶川到玉樹,難忘的不僅有山崩地裂後的愴然,不僅有失去同胞後的哀慟,還有讓人眼噙淚水、給人力量的話語:“把搶救人的生命擺在第一位”,“在這一困難時刻,我需要儘快趕回國內,同我國人民在一起”,“只要有一絲希望,就要盡百分努力,堅持下去,決不放棄”……

    熟悉的情景,熟悉的話語。兩年前,在汶川地震災區看到聽到;兩年中,在恢復重建的工地上看到聽到。如今,又在玉樹響起。

    以人為本,生命至上。黨中央、國務院果斷決策、緊急部署,將救人擺在抗震救災工作首要位置。黨和國家領導人有的提前結束在國外的訪問回國,有的推遲出國訪問,第一時間趕到災區。

    以人為本,生命至上。生死關頭,共産黨員捨生忘死,挺身而出。

    地震中,青海省玉樹縣加吉娘生態移民社區黨支部書記土丁朋措失去2名親人,4名親人身受重傷,但他顧不得照顧親人,第一時間升起黨旗組織自救,從死神手中奪回43個生命。

    生命高於一切,爭分奪秒救人。子弟兵再一次緊急出征。

    地震發生僅10分鐘,玉樹軍分區、武警玉樹州支隊就率先開始生命救援。同時,一支支勁旅從全國各地火速出發,挺進災區。在玉樹州民族綜合學校救災點上,玉樹軍分區司令員吳勇帶領官兵用鐵鍬、鎬頭和雙手營救受災群眾,在隨時可能倒塌的建築旁經過5個小時苦苦搜尋,10名學生成功獲救。

    生命高於一切,爭分奪秒救人。那些日夜堅守在手術臺邊的白衣天使們,那些沒日沒夜為搶通路、搶通電、搶通水而勞碌的人們,在危難時擔起重托。

    地震發生後,青海大學附屬醫院迅速組建救援醫療隊,以最快速度趕赴災區。救災隊中有一名玉樹籍藏族護士多傑旦周,地震奪去了他的母親和弟弟。隊員們讓他回家去見親人最後一面,可他哽咽著説:“親人已經停止了呼吸,我回去除了悲痛,根本挽救不了他們的生命。我要盡我所能搶救傷員,多挽救一個生命就是對遇難親人最好的慰藉。”

    在一起,人民有了主心骨;在一起,戰勝災難有了力量;在一起,就能創造奇跡。

    兩年前,在汶川地震災區,即使在超過黃金救援72小時之後,生命的奇跡也一直在上演,84017名群眾被從廢墟中搶救出來,149萬名被困群眾得到解救,430多萬名傷病員得到及時救治。

    一個月前,在玉樹,我們同樣見證了生命奇跡。15日13時40分,玉樹震後30小時,一個年僅5歲的藏族小姑娘阿妞卓瑪被從廢墟中安然無恙地救出;4月19日17時,玉樹震後129小時,結古鎮西航村藏族婦女日土奇跡般生還。

    一個國家的真正財富是它的全體公民。兩次哀悼日活動,國旗為國民而降下,汽笛為同胞而哀鳴。降下的是國旗,托起的是生命的尊嚴。

    從汶川到玉樹,圍繞生命展開的故事,彰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對人民生命的尊重。

    兩次災難磨礪,兩次挑戰激發,中國積累了應對危機的強大力量

    5月12日這天,各地不約而同選擇用防震演練的方式銘記兩年前的災難。這一天,也是第二個“全國防災減災日”。

    點滴往事,不應忘記:兩年前,四川安縣桑棗中學2000多名師生從教學樓中有組織地撤出,無一傷亡;一個月前,玉樹地震發生時,玉樹縣第一民族中學5名老師和880名學生全部躲過了這場劫難……平日裏不起眼的防災演練竟能在突發的災難中托起生命的希望。

    在災後的玉樹,人們常提起一個倉庫和1000頂帳篷的故事。

    倉庫,那是青海省民政廳在玉樹設有一個救災物資儲備庫;帳篷,是這裡儲備的1000頂帳篷。地震之後,第一時間,就是這倉庫中的1000多頂帳篷被用來搭建臨時指揮部、安置中小學生、安置傷病員。

    震前的一年,青海省政府決定在青南易災地區建設州、縣、鄉三級救災物資儲備庫。到2009年年底,玉樹藏族自治州已全面完成10所救災物資儲備庫的建設。正是這些儲備,危急時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不僅是玉樹,這種物資儲備的制度在全國很多地方已經陸續建立;不僅是物資的儲備,幾年來,經由法律、制度、機制、技術等諸多環節,中國積累了應對危機的強大力量。

    2003年非典疫情暴發,危機磨礪著中國,挑戰激發著中國——科學發展觀由此提出。

    發展,不單是尋常日子裏春和景明的山水畫卷,更是風雨中護佑安康的堅強臂膀。幾年來,中國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強化了以突發事件應對為目的的應急管理體系,整個國家的應急能力大大提升。

    2004年3月,國務院在《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中提出,建立健全各種預警和應急機制,提高政府應對突發事件和風險的能力,妥善處理各種突發事件。

    “健全體制、明確責任,居安思危、預防為主,強化法治、依靠科技,協同應對、快速反應,加強基層、全民參與。”2005年國務院應急管理工作會議,繪就了提升應急管理能力的線路圖。

    “以人為本,減少危害”,這是2006年國務院發佈《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規定的首要原則。以這份預案為核心,又出臺25件國務院專項預案、80件國務院部門預案和31個省區市總體預案,我國應急預案體系初步形成。

    突發事件監測預警、應急信息報告發佈、應急決策和指揮、應急響應、公眾溝通與動員、應急保障、恢復與重建、以及國際合作等機制逐漸建立。同時,從國家到地方普遍建立起各種統籌協調應急事務的專門機構。

    2007年,立法機關制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這是新中國第一部應對各類突發事件的綜合性基本法律。在汶川大地震之後,2008年,對照汶川大地震中的經驗,立法機關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作了全面的修訂,還特別選擇在2009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一週年那天正式實施。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王敬波説,這些法律的制定和修改旨在預防和減少突發事件的發生,控制、減輕和消除突發事件引起的嚴重社會危害,完善了應對突發事件,尤其是地震等嚴重自然災害的法制保障。

    與此同時,應急技術裝備不斷更新,成為救災利器。

    在玉樹地震中,我國首個自主研發的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測圖系統,投入救災行動;中央氣象臺推出“公路交通天氣實況圖”,服務抗震救災;中國國際救援隊用生命探測儀,搜尋廢墟下的倖存者;第二炮兵部隊拿出精心研製的專利制氧設備,搶救危重災民。

    武漢理工大學危機與災害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宋英華認為,從2008年汶川大地震到今年青海玉樹地震,可以清晰地看到在應對突發事件的過程中,應急預案日臻完善,在應急體制、機制、法制、技術和輿情等方面逐步健全、穩步發展,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國家應急管理體系。

    災後重建,同樣前行在科學發展的軌道上。

    在汶川大地震發生不到一個月,國務院就出臺《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條例》,明確規定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的方針和原則。創造了政府立法速度的新紀錄。

    2009年初春,黨中央、國務院提出恢復重建“三年目標任務兩年完成”。兩年,汶川大地震災後重建工作交上了“人民滿意的壯麗答卷”: 四川地震災區的25萬餘戶城鎮住房基本完成重建,災區納入國家重建總體規劃的項目已開工97%。

    在玉樹,地震發生幾天后,由多個領域專家組成的專家組就緊急趕赴災區進行調查評估:地質災害調查評估、災後生態修復調查評估、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同時,為重建規劃作準備。“生態優先,科學規劃,保護與發展並重”成為貫穿整個災後重建全過程的原則。

    人們不會懷疑,災後重建,玉樹仍將續寫傳奇。

    自信、開放、寬容,世界認識了不一樣的中國

    從汶川到玉樹,多少人瞬間選擇把生的希望留給他人、把死的威脅留給自己,多少父母用雙臂為孩子撐起生命的天空,多少老師用身軀為學生擋住死神的威脅,多少幹部舍小家為大家、奮不顧身地奮戰在第一線。這一切,無不閃耀著人性的光輝。

    忘不了,當年不滿10歲的小學生林浩,身為班長的他在廢墟下組織同學們唱歌來鼓舞士氣,忍著傷痛將同學背出廢墟。

    忘不了,今年也只有10歲的小學生才仁旦周,就獨自來到志願者報名點,成為一名年齡最小的志願者,幫護士拿東西,給醫生當翻譯,為傷員唱起歌。

    兩年前,在汶川地震災區,唐山13勇士的身影閃現,今年他們又馳援玉樹。與他們並肩的,是來自什邡的救援隊,來自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醫療組,來自石渠的志願者……他們在用行動踐行著一個諾言:“我們感受過幫助的溫暖,就要用自己的行動幫助每一個需要幫助的同胞。”

    經由血脈傳承,自強不息的基因傳承至今;經由災難磨礪,民族精神中注入新的時代光輝。

    “這裡的人民不僅懂得如何哀悼,而且懂得如何給予。”汶川大地震後,美國《時代》週刊慨嘆:中國原來是這樣!這個國家展現出一幅充滿悲憫的畫面,千百萬的中國人排起長隊,捐出錢、食品和衣物。通往災區的道路上擠滿了私家車,上面挂著寫著“抗震救災”、“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字樣的條幅。中國的 “公民精神”並未缺失。

    在玉樹地震後,眾多的志願者和社會組織同樣行動了起來,而且他們的努力更加理性、更加有序。面對玉樹災區的特殊環境,志願者們自發呼籲:“理性馳援,按照政府的統一指揮,做力所能及的工作。”

    國家的力量和公民的力量融合在了一起。

    有西方媒體認為,人們對普通中國人更有信心了,可以信任他們擁有建立一個更具美德的社會的能力和責任感。

    兩年來,這一切世界多次見證。從北京奧運會到上海世博會,從“鳥巢一代”到“海寶一代”,以志願者行動所承載起的公民意識正在改變著某些人的“刻板印象”,也在改變著我們自己。

    從汶川到玉樹,新聞報道更加開放,信息發佈更加透明。第一時間召開新聞發佈會公佈災情,包括境外記者在內的新聞工作者可以在災區不受限制進行採訪。一位網民因此深有感慨地説:“這一次真相跑到了謠言和恐慌前面,政府學會了與謠言賽跑。”

    電視屏幕上、報紙版面上,網絡論壇上,中國人的表達似乎發生了變化。

    我們看到了國家領導人與災區的兒童依偎、鼓勁。

    我們看到了領導人的落淚,以及他們與廢墟邊漢子額頭相貼的動人場面。

    我們更為無數普通人真切、樸實、堅強的話語與畫面感動。

    這一切,背後是面對世界的自信、開放與寬容。

    這一切,珍藏在記憶,也融入了心靈。(記者 丁偉 王建新 劉曉鵬 郅振璞)

97.3億元“特殊黨費”用到了哪?
——中組部詳解“特殊黨費”使用情況

    新華社北京5月12日電(記者 魏武)中央組織部部務委員傅思和12日在新聞發佈會上説,支援汶川地震災區的97.3億元“特殊黨費”援建項目進展順利,已重建農房136.5萬戶,中小學37所,衛生院等168個。援建工程優質、安全、廉潔,效益顯著。

    根據報中央批准後確定的分配方案和使用方向,4550多萬名共産黨員交納的97.3億元“特殊黨費”分配給四川80.3億元,甘肅10億元,陜西5億元,重慶1億元,雲南1億元。 詳細內容>>>

人民滿意的壯麗答卷——寫在汶川特大地震兩週年之際

    一磚一瓦,重築災後家園;一鋤一犁,耕耘新的生活。

    攜手走過兩年,汶川特大地震災區1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是一場脫胎換骨的恢復重建,這是一場強身健體的發展洗禮——

    一座座嶄新的城鎮村莊、一個個可愛家園在廢墟上拔地而起;

    投資熱土,百花齊放滿眼春,區域路網,東西南北全貫通;

    北川新縣城、汶川映秀鎮,集中體現了先進設計理念和建設水平; 詳細內容>>>

創造人間奇跡的偉大力量
——汶川地震災後重建啟示錄

    新華社成都5月11日電 一闕壯闊豪邁的史詩,在世人眼前展開。僅僅兩年時間,當我們再度來到汶川地震災區,這個人們記憶中山河破碎的悲傷之地,已浴火重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很難相信這一切。

    北川老縣城:遍地的瓦礫、傾斜的樓房、崩塌的山體,一片寂靜。

    23公里外的安昌河畔,北川新縣城:37米多高的北川新縣城第一高建築羌族碉樓已經封頂,靜靜地俯視著腳下已經竣工的3000多套安居房。這個月,老縣城1萬多居民將告別板房喜遷新居。 詳細內容>>>

 
 
 相關鏈結
· 青海玉樹地震災區檔案搶救保護工作正在有序進行
· 玉樹抗震救災一個月之際:不倒的玉樹 奮進的力量
· 青海省玉樹災區災後重建總體規劃徵求意見會舉行
· 青海抗震救災指揮部學習李克強視察玉樹講話精神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