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在臺求學大陸學子:書寫兩岸教育交流的美好畫卷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5月17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台北5月17日電(記者 向建國 蔣志強)台灣新竹清華大學和交通大學是兩所相依相鄰的著名公立大學,分別與大陸的北京清華大學和幾所交通大學有很深的淵源。在這兩所有2萬多學生學習的校園裏,有80多位大陸高校的同學作為交換生在這裡進行為期一學期(4個月)的學習生活。他們雖然人數少,但卻因為勤學、尊師,充滿活力和成績優異而受到各方關注並被師生們接受。

    既注重學習、交流,也喜歡全臺走走,希望有一個全方位的收穫,是這些學生的共同願望。學業好,友善、團結,是學校師生對他們的評價。

    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新華社記者來到這兩所大學,在湖畔的亭子裏,傾聽學子們在臺求學的感受。

    感受到台灣師生的情誼

    來自北大的交換生劉徵瀛就讀新竹交大電子物理系。他來臺的第一天就感受到台灣同學的熱情與關心。

    來臺的第一天,他進入交大辦完基本手續後,已經是晚上10點多了。人生地不熟,睡覺的被褥還沒著落。情急之下,他和另一位同學冒昧地攔住一位台灣同學,請求幫助。聽著他們一口標準的北京話,這位同學當即打電話叫來出租車,讓司機載他們去商店解燃眉之急。

    王磬是北大中文系來新竹清華的交流生,她告訴記者台灣同學幫助她尋親的故事。王磬奶奶的兄弟1949年來了台灣。憑著一封信,王磬要去台北找親人。她的一位同學主動提出幫助她尋親。而那位同學的爺爺輩也是從大陸來臺的,他的父親也曾到安徽老家探親,他對此感同身受。

    那位同學帶著王磬在台北民生東路一帶遍尋不見,最後,那位同學請來他的大伯、還有一位素昧平生的當地人一起,最終找到王磬的親人。

    台灣老師對大陸學生的關心也無處不在。劉徵瀛説,老師待我們與台灣同學一樣,幫助我們進入學科的前沿。比如同步輻射的研究,雖然實驗1小時需要1萬元新台幣,但老師依然把我們列入實驗名單。在新竹清大交流的朱昂認為“老師對我們有些偏愛。”當選課已滿,需要“加塞”時,老師總是首先考慮大陸學生。“既因為學習好,也因為我們在校只有短短的4個月。”

    西安交大研究生陳政蔭在新竹交大電子所交流。雖然不善言辭,但他談起老師的關愛,充滿感激:除了誨人不倦以外,老師的幫助深入到點點滴滴,甚至包括任何時間幫助開實驗室的大門、複印資料等等小事。

    兩岸學校的同與異

    北京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的朱昂在臺的交流學校是新竹的清華。他説,兩所清華的校訓都一樣:“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學校的整體氛圍也差不多。要説不一樣,這裡對學生的評價更多元化,不以成績作為唯一標準。而台灣學生,也更注重參與社團活動甚至到外面打工。

    “在北大圖書館要一早佔座,在新竹清大隨時有座”,王磬眼中的不同很具象,不過她不覺得兩岸同學之間有大的差異:“我們都談學習,也關心時尚,喜歡明星,愛旅遊啊。”

    “在台灣的學業壓力要小一些。”接受記者採訪的大陸同學幾乎眾口一詞。北京大學計算機系的莊希威在新竹清華學習同樣的專業。他説,上學期在北大,他選修了34個學分,而在新竹清華,最多只能選25個學分。大陸同學普遍感到課程難度低,考試也比較簡單。直接的結果就是,大陸同學在各種考試中,總是能名列前茅。

    不過,大陸同學認為,台灣學生注重參加社團活動,從實踐中提升自己的能力也是蠻值得肯定並學習的。

    要説不同,運用繁體字,以及兩岸一些詞語表述有差異是最明顯的不同。陳政蔭説,剛來確實有些困擾,會看不會寫,但“老師很寬容,允許我們用簡體字答卷”。

    劉徵瀛還專門收集兩岸語言上的不同,“既是研究,也是給學弟學妹一些借鑒”。

    融入學校生活

    台灣高校只是在近年才開始有大陸交換生的身影,大陸同學在台灣高校中是絕對的“少數”。不過,大陸同學在台灣老師們的眼中學習是絕對的NO.1(第一名)。朱昂説,最近同專業的90多個人參加一門考試,只有10多個人及格。而大陸學生的分數都是90分以上甚至是滿分。

    “老師們常説,希望大陸同學把好的學習風氣帶到台灣的校園”,“我們來臺還希望全臺到處走一走,深入認識台灣,希望4個月的學習有全方位的收穫”,莊希威和他的同學們都是這樣想的。

    大陸同學還積極參加學校的社團活動,希望在短短的時間裏融入自己學習的這個環境,融入學校生活,結交更多台灣學友。

    5月13日,王磬、莊希威等新竹清大和交大的大陸學生與台灣同學一道,在新竹清大舉辦了“心手相連,共建家園”兩岸學子情係青海地震義演晚會。積極參與者不僅有兩岸同學,新竹清大副校長、新竹市副市長等都親自參與表示支持。

    在與台灣同學交流中,大陸學生普遍感到,過去兩岸同學交流少,間接得到的信息失真,現在面對面交流,對彼此好奇的東西直接溝通,可以避免誤會“相知相交”。莊希威就遇到過這樣的情況:一位沒到過大陸的同學對大陸的認識還停留在上個世紀80年代,“我把我到大陸各地的照片給她看,其中也包括我和同學考察汶川災後重建的照片,後來她告訴我,大陸比‘想象’的要和諧。”

    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大陸學生來臺讀書等當前熱門議題,也是兩岸同學交流的話題。接受採訪的大陸同學都説:“不少台灣同學的確有危機感,因為普遍感到大陸學生學業強。但他們也都認為,大陸學生來臺是大勢所趨,兩岸交流,互補長短,台灣學生也能同步成長。”台灣的校長、老師對大陸學生來臺也多有期待,一位教授就説過,兩種學習方式的交融將是最好的。

    據學生們介紹,他們這批交流學生6月下旬將返回大陸的學校繼續學業。接下來,新竹清大、交大將分別再有80多位大陸同學前來交流,比他們這一批多出一倍。作為兩岸教育交流的先期踐行者,這些“80後”甚至“90後”的學子們説,他們希望書寫兩岸教育交流美好的畫卷。

 
 
 相關鏈結
· 福建首次成批次大規模組織高校學生赴台灣學習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