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上海世博會的舉辦帶給“中國製造”的三大啟示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5月19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上海5月19日電(記者季明、舒靜、王鶴)上海世博園,不僅僅是各民族集中展示文化精華的舞臺,同樣也是各國頂尖製造工藝亮相的“競技場”。以簡約實用著稱的“北歐製造”、以“紅底白十字”為標誌的“瑞士製造”、以精確嚴謹聞名的“德國製造”、以創新突破為特徵的“美國製造”以及象徵著名貴奢華的“意大利製造”,都能在世博園各個展館中找到最為典型的代表。

    從這些世界聞名的“各國製造”身上,正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過程中蛻變騰飛的“中國製造”,無疑可以汲取到大量寶貴豐富的經驗;世界經驗給了我們最為生動的啟示。

    啟示一:將最新科技與傳統工藝融合

    意大利是當今世界奢侈品生産的大國。為何標有“Made in Italy(意大利製造)”的衣服、皮鞋和汽車,總是能比同類産品要高一個甚至幾個價位?上海世博會意大利展區總代表貝良米諾·昆迭裏認為,答案在於意大利的産品總是強調將最新科技與傳統工藝相融合。

    此次意大利館專門把聞名於世的意大利傳統手工作坊“搬到”了世博園區,遊客可親眼目睹包括菲拉格慕製鞋、來自克雷莫納的小提琴製作、沙發製作等意式精湛工藝的誕生過程。

    昆迭裏不無自豪地向記者介紹,工業製造業是意大利最重要的出口行業,也是對中國出口量最大的行業,意大利製造工業和德國製造工業在品質上並駕齊驅。此外就是服裝、鞋子、珠寶、傢具等高檔消費品製造行業,意大利相關的高級定制同樣享譽全球。

    近幾年意大利部分高檔産品在全球市場上受到了一定的競爭壓力,這使得意大利企業開始考慮新的發展方向。一方面“意大利製造”更加注重品牌的塑造和營銷;另一方面則更加注重傳統工藝與高科技的融合,例如使用科技含量非常高的新材料。目前的意大利新型高級紡織面料就已經將品質、裝飾性及功能性有機融合在一起。

    通過融合來實現創新,如今的意大利手工匠人也不再只局限于保持傳統工藝,他們還將視野放寬,特別重視不同領域的跨界合作,以産生更為出彩的創意,真正做到新舊“融合”。

    對於在世界上影響力越來越大的“中國製造”,昆迭裏認為價格優勢曾是它取勝的關鍵,使其從半成品加工起步,發展到目前的高科技實力也令世界矚目。“在發展過程中,中國非常注重吸收外國經驗,改善自身不足。” 昆迭裏説,“我希望‘中國製造’未來不僅在價格方面有優勢,還會在質量方面有長足進步。”

    啟示二:構建嚴格的質量控制體系

    在世博會德國館的“檔案室”和“工廠區”內,既能發現智慧控制的洗衣機,也能看到簡單實用的多功能錘鑽。從生活到工業的方方面面,德國産品無處不在;再仔細看看品牌,既有聞名世界的大公司,也不乏穩紮穩打的小企業。“德國製造”在世博會上展現出生機勃勃的全景。

    在不大的展館裏,100多項發明創造、琳瑯滿目的展品與先進的科技理念撲面而來,處處體現著“德國製造”的自豪。根據一項最新的問卷調查,德國企業和德國品牌是中國民眾了解德國的主要途徑。德國館新聞部經理孔然蒂認為,嚴格的質量控制體系對於“德國製造”而言是最重要的。

    一段並不為許多人所知的史實是,德國産品曾因為質量問題在世博會上遭遇“滑鐵盧”:1873年,一位德國設計師在參加維也納世博會後,寫了一封公開信闡述德國産品的惡劣質量;1893年的美國芝加哥世博會上,德國部分産品更是被貼上輕視質量、缺乏核心技術的標簽。

    痛定思痛,德國在1917年設立工業標準化委員會,1918年制定發佈了第一項德國工業標準,至今已發佈超過25000多項德國標準,從而構成了德國産品的質量保證。如今德國企業在將産品推向市場之前,一定會對質量進行嚴格監控。

    談起“德國製造”,孔然蒂滔滔不絕;而問及熟悉哪些中國品牌時,她卻遲疑了很久。熟悉中德經貿關係的孔然蒂説,我們也在很多領域與中國企業有合作,一些中國企業往往會説“差不多就行了”。但在質量問題上,“差不多”的態度是行不通的,這樣會帶來更多問題,更會影響産品和企業聲譽。

    啟示三:合格人才是最為關鍵的要素

    單就面積而言,瑞士是一個小國;但從製造業角度來説,“瑞士製造”卻擁有極高的國際聲譽,“紅底白十字”的瑞士産品經典標誌已經成為高品質的象徵。瑞士館館長兼副總代表馬努埃爾•薩爾赫利認為,通過完備的職業教育體系,培養合格技術人才,是保證“瑞士製造”品質的關鍵。

    “最好的例子就是手錶,這個行業需要特別精密的設計與製造。” 薩爾赫利説。在瑞士,很多人高中畢業後,不需要去上大學,而是直接進入製表業等職業教育系統。還有很多人一邊上大學一邊做學徒工,參加培訓,這對職業技能有很大提高。“‘瑞士製造’的經驗除了教育還是教育!”

    “中國製造”的發展速度讓瑞士館館長薩爾赫利印象深刻,“10年前中國還在出産廉價物品,如今已經建立了無數的研發中心。瑞士也有不少大企業在中國開設研發中心。”在他眼中,中國人有強烈的學習意願,提升産品質量的渴望非常強烈,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是企業“急功近利”的作風。“有些中國企業從各地招來工人後,沒有任何技能培訓就直接上崗;而瑞士注重一邊學習一邊進行職業培訓,在掌握良好技能後才會送上工作崗位。

    德國館新聞部經理孔然蒂同樣強調了教育和人才的重要性。德國一向具有重視科研的傳統,諾貝爾獎得主有很多都是德國人,德國企業也注重對大學生和培養和與大學進行科研合作,“從模倣他人到自我創新,是企業發展壯大的必經之路。”

    一系列數字也能證明這點:德國的寶馬公司和博世集團的技術創新在全球汽車工業技術創新中佔三分之一;西門子是全球所有大公司中人均擁有專利數最高的公司,大約每百位員工就擁有10項專利;奔馳公司每年的研發經費佔其營業額的4%,而很多德國中小企業每年的研發經費佔其營業額的10%-20%……

    孔然蒂認為,企業只有不斷創新、重視培訓、完善服務才能提供更多的發展動力。這位德國人對“中國製造”的建議是“建立完善的職業培訓體系,讓員工更有責任感,具備這種意識——要生産完美的産品”。

 
 
 相關鏈結
· 上海世博會德國國家館日官方儀式在世博中心舉行
· "三晉情韻"閃耀世博:上海世博會山西活動周開幕
· 陳雷出席上海世博會荷蘭國家館日活動並致辭
· 上海世博會國際電信聯盟榮譽日活動17日在滬舉辦
· 上海世博會園區超過6000名志願者完成首輪換崗
· 上海世博會“信息化與城市發展”主題論壇開幕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