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二十國集團多倫多峰會前瞻:中國與世界共擔當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6月20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6月20日電(記者 明金維)非常時期,造就非常之人事。二十一世紀第一個十年末,一場號稱百年一遇的國際金融危機席捲全球、震撼世界。同時囊括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和主要新興經濟體的二十國集團(G20),順應時勢,強勢崛起,從一個默默無名、鬆散的國際組織,一舉發展成為“國際經濟合作的主要平臺”。

    而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同時也是最具增長潛力和最富經濟活力的主要新興經濟體,從2008年11月15日二十國集團第一次峰會開始,在過去19個多月裏,與二十國集團其他成員攜手合作,共克時艱。這19個多月,是國際社會攜手應對危機取得明顯成效的非常時期,也是中國與世界在危急關頭共同擔當的非常時期。

    力挽狂瀾,攜手應對百年一遇金融危機

    在2007年夏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後,世界經濟和金融形勢波譎雲詭,風險不斷增大。到2008年9月15日,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公司申請破産保護,國際金融危機全面襲來。全球投資者人心惶惶,世界各地股市遭遇重挫,西方金融體系搖搖欲墜,世界經濟處在又一場世紀大蕭條的邊緣。

    作為危機的發源地和重災區,發達國家從一開始就力圖加強國際合作,共同應對危機。但此時他們突然發現,在過去一二十年裏,隨著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迅速崛起,世界經濟格局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主要由發達國家組成的西方七國集團(G7)已無力獨自應對挑戰。

    當時,一些西方經濟學家坦言,沒有中國等主要新興經濟體的參與,國際金融危機之下,許多全球性經濟問題根本無法得到解決。而遍尋各個國際組織,唯有同時囊括美國、日本和歐盟等主要發達經濟體以及中國、印度和巴西等主要新興經濟體的二十國集團,才具有令人信服的廣泛代表性和關鍵影響力。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二十國集團走上歷史前臺。2008年11月15日,二十國集團第一次峰會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舉行,旨在協調國際社會應對危機的行動。這是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第一次以平等的身份,在一個全球頂級官方平臺上,與發達經濟體協商世界經濟大事。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二十國集團華盛頓峰會前,中國在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的同時,重啟積極財政政策,並出臺了約4萬億元人民幣的投資計劃。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與會期間,發表了題為《通力合作 共度時艱》的重要講話,並明確提出,為有效應對這場金融危機,世界各國應該增強信心、加強協調、密切合作。

    在華盛頓峰會後,各國在此前大規模財政和貨幣政策的基礎上,繼續推出應對危機的非常規措施。國際社會在二十國集團的框架內,採取果斷、協調一致的行動,後來被證明是積極、有效的,可以説在遏制全球金融動蕩和世界經濟下滑方面發揮了力挽狂瀾的作用。

    共克時艱,合作謀求世界經濟持續復蘇

    在華盛頓峰會過後,二十國集團在協調國際社會應對危機方面的作用和優勢開始廣為國際社會所接受。僅僅四個多月之後,2009年4月1日,二十國集團第二次峰會又再次在英國首都倫敦舉行,力求進一步鞏固危機應對成果,實現世界經濟早日復蘇。

    在倫敦峰會期間,雖然世界金融和經濟形勢依然十分脆弱,但一些零星的復蘇勢頭已經開始顯現,特別是全球金融市場出現反彈勢頭。後來人們確定,全球金融市場從2009年3月上旬開始明顯反彈,而世界主要經濟體則在2009年第二或第三季度觸底反彈。

    到2009年9月24日至25日二十國集團第三次峰會在美國匹茲堡舉行時,與會領導人面臨的主要問題已是,如何確保世界經濟強勁、均衡和可持續增長。

    胡錦濤在匹茲堡峰會上發表了題為《全力促進增長 推動平衡發展》的重要講話。胡錦濤明確提出“要堅定不移地刺激經濟增長”,這也是當時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的共識。峰會發表的宣言強調,應繼續政策支持,短期內要避免退出機制。

    更為重要的是,在匹茲堡峰會上,均衡發展與可持續發展,受到各方關注。在匹茲堡峰會之前和之後,中國推出一系列擴大內需、調整結構、促進增長、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並取得成效。中國擴大內需、調整經濟結構的政策措施,也受到國際社會好評。

    此外,中國還積極參與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提出了到2020年使單位國內生産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到45%的宏偉目標。中國還採取一系列財政、稅收等措施,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清潔能源和綠色經濟。

    正如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多次強調的那樣,在國際金融危機下,中國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成為推動亞洲和世界經濟復蘇的重要積極因素。在二十國集團框架內,中國呼籲國際社會加強合作,沉著、冷靜應對危機,促進世界經濟強勁、均衡和可持續增長,充分展現了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

    在匹茲堡峰會上,二十國集團在機制化方面取得突破,並被提升為“國際經濟合作的主要平臺”。與此同時,匹茲堡峰會還就改革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出了具體目標,以適應變化後的世界經濟格局,增加中國等新興經濟體代表權和發言權問題受到重視。

    未雨綢繆,共同謀劃危機過後穩定繁榮

    時至今日,當二十國集團第四次峰會將於2010年6月26日至27日在加拿大多倫多舉行之際,世界經濟再次受到歐洲債務危機的新衝擊,面臨新的不確定和不穩定因素。此時此刻,如何在“危機後”時代謀劃世界經濟和金融體系的持續穩定、繁榮,至關重要。

    從華盛頓到倫敦,從匹茲堡再到多倫多,中國在改善全球經濟治理、加強國際金融監管方面一直大聲疾呼。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風物長宜放眼量”,雖然世界經濟總體仍在緩慢復蘇,但如何確保長期的穩定和繁榮,仍是擺在世界主要經濟體面前的巨大挑戰。

    特別是從歐洲債務危機來看,釀成動蕩、妨礙發展的一些制度性因素仍未消除。不管是加強金融監管,促使金融機構控制風險、審慎經營,還是預警主權國家的債務風險,確保其財政的可持續性,又或是規範信用評級機構行為,防止其成為危機“加速器”,世界各國,特別是在世界經濟和金融體系中佔主導地位的發達國家,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過去19個多月裏,二十國集團和中國都走過了一條非同尋常的道路。對於二十國集團而言,這是一個國際組織順勢而為、重新定位、最終崛起之路;而對於中國而言,則是一個發展中大國在世界經濟危難關頭參與新的國際經濟格局打造、發揮負責任影響的探索之路。毫無疑問,在即將召開的二十國集團多倫多峰會上,中國將再一次與世界共同擔當,謀求危機過後世界經濟和金融體系的長期穩定和繁榮。

背景資料:二十國集團

    新華社北京6月20日電  二十國集團成立於1999年9月25日,其成員包括:八國集團成員國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加拿大、俄羅斯,以及中國、阿根廷、澳大利亞、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亞、墨西哥、沙特阿拉伯、南非、韓國、土耳其和作為一個實體的歐盟。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國際社會認識到,國際金融問題的解決除西方發達國家外,還需要有影響的發展中國家參與。1999年9月,西方七國集團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在華盛頓發表聲明表示,同意建立由主要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組成的二十國集團就改革國際金融問題進行磋商。

    1999年12月16日,二十國集團的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在柏林舉行二十國集團創始會議。會議強調,二十國集團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框架內非正式對話的一種新機制,旨在推動國際金融體制改革以及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之間就實質性問題進行討論和研究,以尋求合作並促進世界經濟的穩定和持續增長。

    二十國集團以非正式的部長級會議形式運行,不設常設秘書處,主席採取輪換制。該集團的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每年舉行一次。2008年11月15日,在金融危機不斷加劇的背景下,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在華盛頓舉行了第一次金融峰會。2009年4月和9月,二十國集團分別在倫敦和匹茲堡舉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峰會。

二十國集團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在釜山正式開幕

    新華社韓國釜山6月4日電(記者 姬新龍)二十國集團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4日在釜山正式開幕。

    分析人士認為,與會代表將借機探討在目前面臨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情況下,如何確保世界經濟持續復蘇等問題。二十國集團成員財長、央行行長以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代表于當地時間下午6時參加在釜山APEC會場世峰樓舉行的招待會,正式開始為期兩天的會議。 >>>詳細閱讀

新聞分析:解讀二十國集團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

    新華社華盛頓4月23日電(記者 劉洪 劉麗娜 王湘江)二十國集團(G20)財長和央行行長23日在華盛頓召開會議。從會後發表的6頁聯合公報看,會議主要有兩大核心主題,一是促進全球經濟可持續復蘇,二是加強全球金融監管改革。前者有難度,後者則隱含分歧。 >>>詳細閱讀

 
 
 相關鏈結
· 胡錦濤將訪問加拿大並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
· 二十國集團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在釜山正式開幕
· 新聞分析:解讀二十國集團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
· 二十國集團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在美國華盛頓舉行
· 崔天凱出席二十國集團峰會(G20)事務協調人會議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