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第二屆海峽論壇召開 暢想兩岸往來的"千萬年代"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6月23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廈門6月23日電(記者陳斌華 胡蘇 李慧穎)台灣中華統一促進黨中央委員張孟崇組織了台灣南部的屏東、雲林、嘉義三縣的120名民眾,前來廈門參加第二屆海峽論壇。

    “其中多數是地道的台灣農民或者小企業主,從來沒有來過大陸。”張孟崇説,他有120個邀請名額,結果卻有四五百人報名。由於嘉義直飛廈門一天只有2個航班,報名者中很多人未能如願。

    海峽論壇是一個旨在促進兩岸民間交流的重要平臺,首屆于去年5月在福建的廈門等4個設區市舉行。今年6月19日至25日,第二屆海峽論壇在福建全部9個設區市舉行。共襄盛舉的台灣民眾超過首屆,突破萬人大關,界別增加了10個,“草根性”更為突出。

    其中,來自島內最基層鄉鎮、村裏的普通民眾佔八成,中南部鄉親約佔60%,許多人從未來過大陸。由於參與情形空前踴躍,近幾日台灣到金門的空運航班、金門到廈門的海運航班班班爆滿,航運業者甚至需臨時增加班次。

    2008年5月以來,兩岸關係步入和平發展的新階段,雙方人員往來也水漲船高,2009年達540萬人次,創歷史新高。今年1至5月,台灣同胞往來大陸196萬人次,同比增長10.3%;大陸居民赴臺66.6萬人次,同比增長59%。

    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主任王毅預計,今年大陸赴臺遊客將突破100萬人次,兩岸相互人員往來將超過600萬人次。這宣告兩岸人員往來即將步入雙向百萬人次的“百萬年代”,也引發何時能進入雙方合計達千萬人次、雙向各自達千萬人次的“千萬年代”的幸福猜想。

    從1949年到1987年,由於政治對立與軍事對峙,海峽兩岸“咫尺天涯”,幾無人員往來。1987年後,兩岸交流往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達致今天的大交流局面。但主管對臺工作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在本屆海峽論壇大會上指出,“目前,多數台灣同胞還沒有來過大陸”。

    民眾來往與溝通的不足,被觀察家認為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繼續向前推進的深層次障礙。如何在“三通”後實現“第四通”——心靈相通,已成兩岸雙方急需破解的重要課題。

    “人之相知,貴相知心。”賈慶林引用兩岸中國人熟悉的西漢李陵《答蘇武書》中的名句,來強調民間交流的重要性。他説:“兩岸交流,歸根到底是人與人的交流,最珍貴的是兩岸同胞心與心的溝通。”

    在本屆論壇上,大陸方面對台灣基層民眾特別是從未來過大陸的台灣民眾,張開更加熱情的臂膀。賈慶林説:“我們熱誠歡迎他們能夠到大陸走一走、看一看,增進對大陸經濟社會發展的直接了解,增加與大陸同胞的直接接觸。”

    王毅表示:“我們願意繼續為台灣更多基層民眾,特別是從沒有到大陸來過的台灣同胞,創造參訪機會,提供這方面的便利。”

    “王毅主任的這一表態是有‘含金量’的,”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劉國深教授説:“這意味著大陸方面將為台灣基層民眾提供更多的參訪機會,同時加大對兩岸民間交流的資金支持,降低台灣基層民眾來大陸的門檻,減少他們的費用負擔。”

    值得注意的是,大陸方面此次突出強調大陸民眾“知臺”的重要性。賈慶林説:“我們也鼓勵更多的大陸同胞到台灣各地尤其是中南部地區和基層民眾中去,真誠與台灣同胞交朋友,認真傾聽台灣鄉親的心聲。兩岸同胞完全應該常走動、多往來。”

    台灣南部重鎮——高雄市議會議長莊啟旺對此給予高度肯定。他説,希望大陸同胞多到南台灣觀光、做生意,希望增加高雄小港機場直飛大陸的航班……“這些‘希望’如能實現,將是給南台灣所有鄉親、農民最實質、最貼心的禮物。”

    “大陸方面的態度非常積極,也有明確的政策方向。”劉國深説,“如果台灣方面能給予積極回應,雙方都努力創造條件和便利,那麼兩岸人員相互往來‘千萬年代’的到來將不會很遙遠。到那時,破解兩岸關係面臨的各種難題將具有更堅實的民意基礎。”

 
 
 相關鏈結
· 田進出席第二屆海峽論壇和海峽兩岸(廈門)文博會
· 孫大偉在廈門參加第二屆海峽論壇並調研質檢工作
· 第二屆海峽論壇在福建開幕 台灣媒體高度關注
· 週末要聞:第二屆海峽論壇大會舉行|南方洪澇嚴重
· 賈慶林20日出席第二屆海峽論壇大會上的致辭
· 賈慶林會見出席第二屆海峽論壇兩岸各界人士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